「喝香檳、開名牌跑車是愉悅的生活,但不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你的優勢去創造真實的幸福和豐富的滿足感……」——馬丁•塞利格曼
自「全民宅家」模式開啟以來,根據網友在社交媒體的分享我們看到了特殊時期的「眾生相」:同樣是深居簡出,有些人能保持積極樂觀,有些人卻「宅」出了心病——驚慌失措、坐臥不寧者有之,煩躁鬱悶、怨天尤人者亦有之……可見,「宅」也是一件很考驗心態的事情。「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這句話用在此時,顯得格外貼切。
從「宅家眾生相」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些即使足不出戶也能把小日子過的津津有味的人具有比較積極的心理。積極心理對我們的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起到令人心情愉悅的作用,更能為我們的健康幸福保駕護航。
而消極心理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風險呢?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證實,承受煩躁、壓力、悲觀、抑鬱等精神負擔的人患感冒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5倍。因為不良的心理因素會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和內分泌功能,降低人對感冒病毒、肺結核等傳染疾病以及其它非傳染性疾病的抵抗力。
更有一些心理學家直接把具有悲觀抑鬱、苛求完美、過度隱忍等性格特徵的人群歸入「癌症傾向人格」(cancer-pronepersonality)的範疇,認為這類人長期處於不良心境中,導致內臟器官的血流量降低、DNA的自然修復功能受損,易促使原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從而增加患癌的可能性。
說了這麼多,可不是為了再拿出幾個「負能量毀一生」的極端案例嚇唬你。你我皆凡人,誰還沒有個情緒起伏的時候呢?這些都很正常。但是,如果你經常出現負面情緒,我還是建議你應該本著對人生負責的態度重視起來,並能通過正確的方式作出積極的改變——每個人都擁有快樂的權利,別讓「小障礙」阻擋你通往幸福的腳步。
如何獲得幸福?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通過對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發現:人的「心」與「智」就如同「象」與「騎象人」——「狂象」是我們心中的欲望、糾結、衝突,「騎象人」是我們的理性、智慧、道德。作為騎象人,只有做到「心智協調、以理馭情」才能馴服心中的狂象,從容抵達幸福的彼岸。倘若對狂象一味控制、打壓,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這一理念出自海特的心理學著作《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是「想要理解幸福,我建議從跟隨海特開始!」,足見其在大師眼中的價值。喬納森•海特積極心理學派的先鋒領袖,曾先後兩次在TED演講,並被評為「世界頂級思想家」。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認為他寫的這本《象與騎象人》很輕鬆適讀,對於沒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人也相當友好。因為在你閱讀它的時候,會有一種「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感覺。因此,我曾多次把這本書推薦給那些急於尋求改變的來訪者和樂於探究自我內心世界的朋友。
「我是幸福的『騎象人』嗎?」當我們捫心自問時,相信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大多數人都無法給出一個絕對肯定的回答。人世間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時時都在上演,而對於一個終日在塵世之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來說,生活談何容易?
面對心中乖僻難馴的「狂象」,多少人無奈淪為它們的奴隸,又有多少人被迫變成專制的暴君……由此可見,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騎象人」,擁有真正健康幸福的生活,我們需要從此刻開始做出改變。
下面是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中教給我們的5種「積極心理品質」,它們就像5張實用的「幸福地圖」,可以帶領我們到達幸福的彼岸:
一、追求目標時遵循「進展原則」
有人說,這次疫情是一面鏡子,把人心照得一覽無餘。有位讀者給我留言:原本自認為是個比較成功的人,通過努力買房、買車,現在社會地位也不錯,所以一直在奮鬥不敢停下腳步。可是,最近忽然閒下來,心中卻感到莫名發慌,好像一下子迷茫了,發現自己內心深處其實有個巨大的空洞……
這位讀者的情況很有代表性,這是「目標導向」人群的典型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達成既定目標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但這種美好的感覺總是在目標達成後轉瞬即逝。如果沒有下一個目標,他們會感到無所適從……
其實,這種問題源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一種「在競爭中獲勝」的本能。為了強化我們極力達成目標的行為,大腦會在我們「撞線」時大量分泌巴多胺這種能帶來快感的神經遞質。但是,隨著目標的實現大腦前額葉皮質區的活動區域趨緩,我們會馬上感到失落,甚至忍不住去貶低自己的成就,認為一切不過如此。於是我們不得不馬上展開新一輪的「目標追逐大戰」從而填補心靈的失落和無價值感。
海特建議我們學習使用「進展原則」來豐富自己生命的過程,即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要幸福。就像莎士比亞所說,「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行進中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只要一切都在進展之中,時時都有收穫。這樣,我們就不會介意把腳步放緩,也不再把所謂「結果」看得太沉重。疫情當前,我們不妨踐行「進展原則」,在簡單的生活之中認真體會自我完善的過程之美。
二、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水車」
早在1759年亞當•斯密就得出了與當代諸多心理學研究類似的結論:人的平均快樂程度跟遺傳基因有很大的關係,不管人生的際遇如何我們最終還是會回歸到一種恆定的心理狀態,即大腦系統默認的快樂程度——這就是神奇的「幸福水車效應」,意思是說不管我們如何加速踩踏水車,它其實仍然停在原地。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人對幸福的追求不能太貪婪,外物對我們本身的幸福水平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像一隻忙碌的倉鼠一樣拼命踩踏「水車」,而是盡力去發現幸福的本質,學會知足當下、感恩生活。
三、活學活用「S+C+V方程式」
一個人的幸福水平不取決於外因,但是否受到外因的影響呢?那是當然。20世紀90年代末期,積極心理學派的一個專門研究「影響幸福外在因素」的小組提出了「S+C+V方程式」,即:幸福持久度(H)=遺傳的幸福水平(S)+生活條件(C)+可控因素(V)
上文中我們已經介紹了「遺傳的幸福水平」由我們的基因起作用。而這個公式裡的「生活條件」所涉及的內容同樣也不能改變,如種族、性別、年齡及殘障等。那麼,對於持久的幸福而言哪些變量才是「可控因素」(V),且值得改變的呢?海特在書中為我們羅列了以下5種:
如果你的幸福感比較低,可以嘗試改變以上5個因素。這既可以讓你避免在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上浪費精力,又可以有效提升你的幸福指數。
四、從「最大化者」轉型為「滿足者」
這次疫情我們全家響應號召,堅決把「宅」進行到底。在這個過程裡,我發現自己的心態也在悄然變化。出現疫情之前,我經常逛街、購物、下館子。在面對玲琅滿目的商品時,也常出現「選擇困難症」。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就是《象與騎象人》裡所說的「最大化者」(maximizers),習慣評估所有選項的優劣,搜尋更多資訊,以求做出最佳選擇。
我一直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問題,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於這個時代而言也是理所當然。但海特啟發了我,「為什麼不能成為一名『滿足者』(satisficers)呢?」用輕鬆的態度來面對選擇,在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之物以後就不再費力搜尋,然後就滿足於自己當下所擁有的。這樣一來,心就不會被施瓦茨的「選擇悖論」束縛了。
於是,在「宅家」的這段時間裡,我越來越能體會到做一名「滿足者」的快樂了。就拿吃飯這事來說吧,平時常把工作忙當藉口,自己很少做飯,總在外面吃。川魯粵淮、西餐、火鍋、燒烤……面對數不清的誘惑和選擇,「今天到底吃什麼?」這個問題沒少讓我犯難。現在可好,問題不存在了!自己做些簡單飯菜,沒有那麼多糾結,心中反倒自在許多。看來,要想獲得幸福感,學會在紛繁的選擇之中抽身而出,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五、成為「施愛者」將會更加幸福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一個人只關心自己,凡事都問是否合乎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活得快樂的。在心理學中,我們也提倡用「付出」和「利他」來療愈自己。當來訪者感到心靈能量不足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用「向外給予愛」的方式來帶動「正向反饋」的時候。因為,只有成為一位勇敢的「施愛者」才能提升自身的價值感、能量感,讓自己從「脆弱的人」變為「被他人需要的人」。
而比「愛」更具力量的是「大愛」,是發揚為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比如,那些在這次疫情中始終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們。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替人民負重前行,是我們最可愛、可敬的英雄。海特認為,像這樣偉大的精神、高尚的品行不但能夠喚起英雄自身的幸福感,還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提升感」。
「『提升感』是由美德給人帶來的情緒變化,就像胸中升起一股暖流。」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當人們體驗到「提升感」時,會出現相關的生理反應,比如副交感神經中迷走神經的啟動,以及荷爾蒙、催產素的分泌……這些生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會給人帶來感激、平靜、愛和信任的感覺。我想,這就是我們所呼喚的「正能量」之美。
喬納森•海特在書的最後寫道,「我們是騎象人及大象的組合體,我們心理的健康取決於兩者的協調合作,互取所長。」
其實海特的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衡之美」、「中庸之道」不謀而合。這些偉大的思想都在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生命的奧義是調和,無論「人與萬物」,還是「人與自我」,都應遵循自然之法和諧共處。只要我們堅持修習心靈,不斷培養「積極心理品質」,一定能達到「人象合一」的美好境界。
「你是幸福的『騎象人』嗎?」相信,此刻擁有5張「幸福地圖」的你已經有了答案……那麼,願你此去一路,人間逍遙、山水自在,且行且快樂。
作者簡介:
心理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EAP高級講師。8000+時數個案諮詢經驗,持續輸出實用的心理學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