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又被西紅柿炒雞蛋刷屏了。
一位獨自離家的留學生,因為朋友聚會,想要做一道家鄉菜招待友人。於是,橫跨 12 個小時的時差向凌晨正在休息的媽媽求教如何烹飪西紅柿炒蛋。母親通過語音、視頻仔細地教孩子如何製作,最終孩子學會了並且端著成品向自己的同學「炫耀」。然而,電話那頭卻是母親一遍遍殷切的詢問:「有收到信息嗎?味道如何……」
先不說這是不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媽寶男」現狀,也不想探討為什麼現在的品牌總愛打「親情牌」博取關注。今天,作為一名對西紅柿炒雞蛋同樣有著熱愛的吃貨,只想來聊聊它到底是如何成為「網紅」的。
你可曾想過,現在我們天天喊著的中華料理第一絕的西紅柿炒蛋」,其中的「西紅柿並非來自本土?你知道曾經坐擁天下的秦始皇,卻唯獨吃不到西紅柿炒雞蛋嗎?
西紅柿和雞蛋這兩個「好朋友」,可是直到明清兩代、甚至民國時期才相遇組合成 CP 出道的。因為像西紅柿、土豆和辣椒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
它們原本是美洲作物,基本都是明清時期通過海運從東南沿海傳入我國。它們的傳入豐富了我國蔬菜的種類,但作用卻不甚相同。
其實這不是「西紅柿炒蛋」的第一次刷屏,就在前陣子有一則:專家稱「西紅柿炒雞蛋」其實是道增肥菜的新聞也是走紅網絡。看過的人無不驚訝,就這樣一道平常的「素菜」居然也會是減肥道路上的死敵嗎(還讓不讓胖子活了)?!
一道菜需要過兩遍油,用油量大大超過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一天用過量。除此之外,有些人做這道菜放很多糖,那麼糖的使用含量也大大超標。
有網友計算過,番茄炒蛋如果不加油糖,是 119 千卡。但因為加了油和糖,你就能從這道菜裡攝取 339 千卡!也就是說,你至少需要步行 5000 m 、慢跑 4000 m 、連續跳繩 5000次,才能把這些熱量消耗掉(感覺以後都不能愉快的吃番茄炒蛋的人,舉手)!
看到這裡,你們有沒有疑惑:為什麼這樣一道家常菜,居然自帶#網紅體質#?
自古有做法爭議的食品,都是自帶爭議的「網紅」。西紅柿炒蛋和甜鹹粽子、豆腐腦一樣,在應該是甜口還是鹹口上有著派別之爭。偏南方的人,喜歡做番茄炒蛋放糖;北方人,則喜歡放鹽。
當然,除了甜鹹之爭還有先放蛋還是先放西紅柿的邏輯討論。其實這就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道理一樣,選擇不同的操作手法自然就有不一樣的口感。先炒蛋,雞蛋軟嫩金黃。先放西紅柿,酸甜可口,顏色可人。總之,吃著開心就行。
最後,還有雞蛋裡需不需要放水的爭論。有人覺得,打蛋時適當添加點水會讓雞蛋更嫩滑。也有人認為,這是飯店裡偷工減料的做法。
其實,不管怎麼爭論,只要做出一道你記憶中熟悉的西紅柿炒蛋就好。
現在的年輕人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為了學業,離開了父母遠走他鄉。唯一能讓自己感到心安的,莫過於那道熟悉的由媽媽親手烹飪的家常菜。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西紅柿炒蛋。同樣是留過學的我,看過這幾天刷屏的視頻表示略有同感。並且,抱著一顆好奇心我把這支視頻扔給了我的爸爸、媽媽,我朋友(同是留學生)以及一些其他朋友,看看他們的反應。
留英編輯的老爸
「哦,沒什麼感覺。因為一般遇到這種情況你都會直接問你媽,她會幫你搞定。但我還想多說一句,我女兒應該隨我,西紅柿炒蛋、土豆絲炒肉、和泡麵是三大強項。」
和老媽
「天啊,這不就是你麼!是誰在英國的時候天天視頻、電話問我紅燒排骨怎麼做,可樂雞翅的可樂該放多少…… 不過有一點好的是,你不會那麼不懂事把我從床上拽起來。就算會,我也不會理你,因為我早就呼呼大睡了。」
留美友人的爸爸
「你不會的!因為爸爸會在你出國前把所有能教的提前教會你。而且以你的性格,應該會在網上查完自己搞定。」
和媽媽
「這道菜你應該比我做的好吧……」
路人A
「我不知道這視頻為什麼會火,這不就是一個巨嬰寶的悲哀嗎?西紅柿炒雞蛋都不會,怎麼不把爸媽一起帶出去。」
路人B
「可能這種打感情牌的廣告太多了,看完一點感覺都沒有,居然還有人會哭?!簡直 too young too navie 。」
路人C
「我覺得啊網上關於這件事的評論都是多餘,鹹吃蘿蔔淡操心。等你自己有了孩子就明白視頻裡的父母心了。」
想太多!網上教程那麼多,自己去搜呀!實在不行,給你自己一個理由,回家和爸媽一起做道有愛的西紅柿炒蛋,也算是一種陪伴。
▼▼▼▼點擊下方圖片直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