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開學季又到了,朋友是農村某學校的管理者,最近他特別苦惱。因為學校工作推進極不順利:學校的中層要辭職,最搗蛋的教師天天不來上課,學校裡有的教師以各種奇葩的理由不服從工作安排……
朋友人寬厚,脾氣好,慢性子,對那些不服從安排的人,他一貫採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慢慢磨的方法。對於那些講點情面的人,這種方法能起點作用。不過每個單位可能都有那種死皮賴臉的人,他們做事無原則,身上無正氣,做人無底線。對於這樣的「無賴」,這種方法不但不靈驗,還會起反作用——首先,因為他覺得你最終也對他「無害」,所以他就更加的肆無忌彈;其次,其他「聽話」的人看到領導不敢得罪這種喜歡「大鬧天宮」的人,這種人工作更輕鬆,報酬不少拿。於是他們也都會紛紛效仿的。
我們不能批評那些「效仿」的人,因為趨利避害乃人之本性。就算是社會發展到9012年的今天,可人性仍然像山嶽一樣古老。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者,你不要指望能用道德來約束你的職員——因為只要你的單位中有一個不講道德的人,那他就像沙堆頂尖上不穩定的一粒沙,他的崩落會導致很多沙粒紛紛往下落,直到「道德堡壘」崩塌。
管理初看屬「政治」範疇,其實也屬「經濟學」、「心理學」範疇。管理是人性的洞察、是利益的分配。下面我列舉幾種學校領導常遇到的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很多教師各種訴說自己身體不適,要求少給自己分點課。那說明學校「吃大鍋飯」嚴重,不能體現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那領導者就應該考慮把工作量和績效工資掛鈎。例如,一個學校一年2000節課,績效工資年終人均兩萬,學校有五位教師,一年的總績效就是十萬,那就100000除以2000,那就每節課50元。如果有人想少上課,那他就得少拿錢。
當然,我舉的這個例子相對簡單,舉例的數字也不一定合理,一個學校的實際情況肯定比這複雜得多:比如說考試科目的課與非考試科目的課的係數區分,小學的課和初中的課的係數的區分,或許還需要從績效中分一塊來作為「出勤獎」……雖說情況會很複雜,但也不是不可以通過合理的量化解決的。
第二種情況:學校請假的教師太多。那說明請假制度不夠完善。如果病假不扣錢或少扣錢,那我估計所有的人都會請病假——即使「事假」也會變成「病假」。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出點小毛小病,你也不好界定。你不可能要所有請病假的人出示住院證明,因為小病不用住院,但也是需要吃藥休息的,估計誰都能在家找出一大堆的藥盒子來證明自己確實生病了。
個人以為最好的方法既能體現出人性化,又能讓那些不誠實的「碩鼠」遭受經濟上的損失。可能有人會懷疑:「有這樣的方法嗎?」
當然有。
首先,領導們可以允許那些真正有事需要請短假(一天左右)的人,每期有幾次機會和搭班教師協商調課,但同時要向學校報告請假,這樣可以不扣錢(雖然別人請假了,但別人沒有耽誤工作)。當然需要防止有的人經常私自調課,或長時間的調課。
其次,除了上面的情況外,病假事假要扣錢同價。雖然病假值得同情,但對於單位來說是一樣的效果——因為你的缺習,領導要找人代課,代課得出錢。所以誰請假缺習,誰就該出代課費。鞭子抽到誰,誰才會疼!這樣,就不會有人「鑽營病假」。
以上僅是小編一點不成熟的個人淺見。學校的工作千頭萬緒,如果我的這些建議能給您些微的啟發,小編會天天沒事兒偷著樂的!
申明:小編不是領導,是個愛瞎操心的「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