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外班成為童年標配 找回快樂童年真的無解嗎?

2020-12-12 經濟日報

中國兒童中心的素質教育舞蹈展演讓每個孩子都有登上舞臺的機會。來 潔攝

「你給孩子報了幾個班?」無論何時何地,一拋出這個問題,都能激發小學生父母的巨大討論熱情。

兩周前,2018年寒假和春季培優班報名已結束,儘管學而思、新東方等課外輔導機構開出了數量眾多的各種班,但還是被熱情的家長基本報滿。陳女士給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報了3個寒假班。「我們從一年級開始上新東方學英語,這次續報了寒假英語班和自然拼讀進階班,還報了學而思數學寒假班。」陳女士說,因為這次報名是寒假班和春季班連報,所以她還給兒子報了2018年春季英語班和數學班,學費加起來1萬多元。「這並不算貴,我朋友的孩子上Lily英語,一個寒假班就要6000多元呢。」

查看2018年日曆,明年的寒假並不長。按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時間,從1月27日到2月25日,寒假只有4周零2天。而新東方、學而思等培優班每期課程基本在8天以上,如果上兩期培優班,再加上過年,孩子們的寒假沒剩下多少自由時間了。

為什麼在倡導教育減負的大背景下,還有那麼多家長孜孜不倦、前赴後繼地給孩子報課外班?這些課外班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有益補充,還是沉重負擔?家長們該如何找到校內教育和校外輔導的平衡點?

為啥都在上課外班

如今,隨便問一個小學生有沒有上課外班,沒上的恐怕寥寥無幾。

北京海澱區的「牛娃」最多,寧寧剛上一年級,媽媽就給她報了新東方英語班。「減負以後,小學一二年級的英語教材太簡單了,不記字母,就是日常對話和英文歌。有高年級孩子家長說,三年級時英語一下子就上難度了,如果不早點上培優班,到時適應起來會有困難。我去報名時就看到一個三年級的家長很著急地報名,他們孩子一二年級沒在外面上,現在全英文授課,就有點聽不懂了。」寧寧媽媽很慶幸自己早早報了名。

李嘉的兒子在北京東城區上六年級,她覺得二年級報語文班都有點晚了。「語文應從一年級就報,因為語言的學習是個很緩慢的過程。兒子挺愛看書,但是做語文試卷時,閱讀理解和寫作文經常答不到得分點上。很多家長覺得,多看書,語文就能學好。其實不然,單純的閱讀並不能保證語文成績優秀。怎麼能把讀進去的書變為孩子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其實是不可控的,家長也很難幫上忙。培優班的輔導更有針對性,最近他的語文成績就很有進步。」李嘉認為。

上海的念念媽媽在女兒二年級時報了奧數班。「她們小學有一個奧數興趣小組,沒學過奧數的念念勉強考上了,我怕她跟不上就報了校外的奧數班。數學成績在小學階段非常重要,在上海要想上好點的私立中學都需要考試,所以數學必須要抓緊。」軒軒在北京某市重點小學上二年級,他爸爸只給報了英語、鋼琴和圍棋3個班,本想等上了三年級,再報數學培優班。不過,最近軒軒爸爸也不淡定了,「一年級時他數學考試基本都滿分,可二年級兩次小測試的排名都在20名開外,全班只有37個孩子。數學卷子最後一道應用題,他都沒有讀懂,可班裡有6個同學是滿分。聽說有的孩子在校外上了兩個數學班」。嘟嘟在北京海澱一所區重點小學讀二年級,嘟嘟媽媽在一年級暑假報了學而思數學班。「我的一個同事在二年級寒假報的學而思,覺得都有點晚了,孩子前幾節課聽不太懂。我女兒數學悟性有點慢,就想給她報暑假班試試。結果一去上課,才發現班裡以前口算成績好的孩子都在上,我們以前抓得太鬆了」。

成績好的孩子大多在上培優班,拉高了班級整體的學習水平,不上的孩子面臨強大競爭,這是殘酷又無奈的現實。家長們不敢不報培優班,即便能拖延一時,但遲早都得報。畢竟沒有一個家長不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沒有一個家長不想讓孩子在社會競爭中勝出,贏得更好的未來。

小雨在北京一所市重點小學讀五年級,即將面臨小升初的小雨媽媽想得很明白:「減負以後,校內教育只能『吃飽』,要想『吃好』還得上課外班。雖然北京小升初不考試,但靠派位上好中學的機率太低了。很少有家長心甘情願地等著派位,毫無作為。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推進教育均衡化,但優質教育資源註定是稀缺的,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擇校競爭也將長期存在。雖然很多普通學校也併入了好學校,但實際水平還是差別很大。就算進了好中學,還有分班考,實驗班和普通班的生源、師資、難度、教材等差別也不小。考試永遠存在,想要勝出就不可能繞過培優班。」

其實,課外班除了壓力山大的培優班,還有比較輕鬆的興趣班。既有鋼琴、小提琴、二胡等音樂教育,也有舞蹈、美術、書法等才藝培訓,還有遊泳、擊劍、網球、跆拳道、圍棋等體育主題和機器人等科技課程,種類繁多,走的是素質教育的路線,也更受孩子們喜歡。

問起為什麼給孩子報興趣班,家長們的心態就放鬆多了。念念媽媽說:「網球、鋼琴、舞蹈這些都是她自己想學的。我們也沒規定目標,比如鋼琴要考幾級,更沒打算讓她走特長生的道路。只要她喜歡,有點薰陶就可以了。」寧寧媽媽說:「現在的孩子能有這麼多的興趣班上,也是一種進步。不像當年我們為了高考,所有的興趣都要放下,長大後連個愛好都沒有。現在的孩子選擇更多,可以多嘗試,找到真正自己喜歡的方向。」這種想法在「70後」「80後」的父母中很普遍,作為應試教育制度下長大的一代,他們對素質教育有著更多的期待。

課外班也有正能量

無論是培優班,還是興趣班,都佔據了孩子們大量的課餘時光。上這麼多課,家長們總覺得孩子很累,有些孩子也很牴觸。

最近,網上盛傳的一個五年級小學生作文《煩惱的事》,說的就是課外班。「每天不是上學就是興趣班,一周排下來將近10個興趣班,總覺得自己的人生受到限制。星期三的素描,星期四的體育,星期五的閱讀、奧數,星期六的英語、擊劍,星期日的語文、數學、籃球等,所有課上完了還要上學,總覺得現在自己很像大學生。但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上了那麼多班,成績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其實只有中上等。」

在孩子們眼中,課外班真是這麼沉重的負擔嗎?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孩子覺得課外班挺有意思的。這倒有些出乎意料。

嘟嘟上了6個課外班,有新東方英語班和學而思數學班2個培優班,還有鋼琴、遊泳、舞蹈、美術4個興趣班。「學而思講課時放動畫片,做作業用pad,就像闖關遊戲,攢積分還能換禮物。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新東方英語班,因為老師在上課時總帶我們做遊戲,課間還有瘋狂動物城、哈利波特等英文電影看,萬聖節、聖誕節老師還會發小禮物。」

嘟嘟的同班同學琪琪,9月開始上學而思數學班。琪琪姥姥說:「本來我們是看著很多小朋友報了,也跟風報的,擔心她不喜歡。沒想到她覺得挺有意思,把練習冊做完了還想做。」在北京西城區上學的濤濤覺得,課外班就是和不同群體的小朋友一起玩,藉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

不可否認,學習本身是有樂趣的。看待課外班,也要辯證看。雖然培優班學習的內容比課內更難,但授課方式卻更靈活多樣,並擅長用多媒體課件、獎勵機制等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對開拓思路、提高成績確有幫助。

在孩子們看來,興趣班就更輕鬆了。「我在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上的第一次美術課,老師居然用吸管畫畫,太有意思了。」嘟嘟還記得老師帶她們外出寫生,自然博物館畫蝴蝶、動物園畫火烈鳥、玉淵潭公園畫五孔橋……除了畫畫,她們還做過輕黏土的門環和蓮花、衍紙做的母親節賀卡。「這個班是美術興趣,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們對美術的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不用糾結孩子畫得多麼好,而應該看重他是否養成了欣賞美的能力,這是受益終生的。」果老師告訴記者。

課外班的正能量,在體育類課程上體現得更明顯。在「70後」「80後」上學時,常常為了學習放棄體育課,現在這代人成為父母,更重視體育的價值,體育班成為課外班套餐的必選項。楊嶽給兒子報了一個英語班和籃球、跆拳道、遊泳3個興趣班。「學校每天一小時運動時間,實際上並不夠。男孩子就需要多運動。」濤濤從4歲開始學遊泳,剛滿7歲就考了深水證,一次課能遊1500米。「有個好身體最重要。他喜歡遊泳,也養成了每週遊泳運動的習慣。」濤濤媽媽說。嘟嘟周末經常跟爸爸媽媽去專業羽毛球館打球,在爸爸輔導下,「和平球」最多能打100多個來回。「運動會帶來快樂的感覺,對學習還有幫助。我打算等她遊泳班學完了,明年報個正式的羽毛球班。」嘟嘟爸爸說。

找回快樂童年真的無解嗎?

文/端 然

一說起培優班,家長們總是嘆氣,今天的孩子太累了,我們當年可沒這麼累。

確實,培優班就是近10年來悄然興起的。以前,絕大多數孩子只需要在學校認真上課,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只有學習不好的孩子才去上補習班;現在,想要拔尖的孩子必須去上培優班,單靠校內教學已經很難實現。

雖然教育減負一直在推進,但是課內減負課外補,培優班的市場越來越火爆,還誕生了新東方、好未來(學而思母公司)兩家上市公司。據統計,2016年我國課外輔導教育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達到700萬人至850萬人。

培優班不敢不報,即便能拖延一時,早晚也要「入坑」。這是父母們面對的殘酷又無奈的現實。那麼,孩子們還能擁有一個快樂童年嗎?在筆者看來,還是有方可循的。抱怨孩子太累的是家長,不斷給孩子報班的也是家長,找回輕鬆的關鍵其實還是家長。

首先,父母們要走出思想誤區,快樂童年並不意味著完全放養,快樂教育也不等同於課內簡簡單單、課後作業寥寥。

總有人羨慕美國的快樂教育,但他們可能並沒有認清美國教育的實質,美國正是因為教育的分層導致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在美國,接受大眾教育的孩子確實學得比較簡單,但是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一樣要上很多課外班。深受應試教育之苦的日本從2002年開始推行寬鬆教育政策,減少授課內容和時間。但是,因為這代人學習能力普遍下降,最近日本宣布放棄寬鬆教育政策。今天的中國,精英教育仍在不斷擴大。想讓孩子在以後的升學和社會競爭中勝出,就得打好學習基礎。「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付出辛苦和努力。

其次,父母們要分清課內教育和課外輔導的主次。雖然培優班有助於提高成績,但只能當作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有的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優班上,課堂上心不在焉,這是本末倒置。學而餘力的孩子可以參加培優班,但前提是把課內知識學好。一味靠搶跑、刷題取得的好成績也是暫時的。如果沒有打牢知識的基礎、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也會後繼乏力。

第三,父母們要掌握好學與玩的平衡。一方面,在洶湧的報班大潮中,避免盲目跟風,理性分析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短處,選擇最適合的課外班,不求數量,更重質量。在孩子低年級時,可以多嘗試興趣班,多做素質教育的加法;待孩子到了高年級,考慮側重培優班,提高成績。

另一方面,給孩子留出玩耍、休息、放空的時間。畢竟還有很多東西不是學校教育和課外班能給予的,孩子要學習的不只有知識。性格的完善、情商的養成、社交能力的鍛鍊、責任感的形成、對自然的熱愛……這些都是孩子一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很多都需要在與小夥伴的遊戲中慢慢習得。既要玩好,也要學好,掌握好這個微妙的平衡,需要心理強大的家長。如果孩子能夠從父母身上學會這個能力,對他的未來也將大有裨益。

(責編:劉辛未)

相關焦點

  • 課外班成為童年標配 為啥都在上課外班?
    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大多數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會在學校教育之外再報幾個課外班——  當課外班成為童年標配    「你給孩子報了幾個班?」無論何時何地,一拋出這個問題,都能激發小學生父母的巨大討論熱情。
  • 孩子的問題是問題嗎?需要找回的,也許是家長童年的純真
    只是當我們開始這樣不停追逐的時候,似乎便很容易忽略掉這其中可能存在的悖論:我們犧牲掉孩子童年最重要的歡樂與閒暇,去追求眼前最近的「實用」與「效果」,卻又希望他們在未來能夠擁有快樂的能力。不存在完美的育兒。我們都是在磕磕絆絆摸爬滾打的途中。問題並不需要等到孩子長大,在我們一邊推搡一邊奔跑的路上,就已經開始層出不窮。但孩子的問題真的都是問題嗎?
  • 給孩子的童年留白:媽媽,我不上課外班
    我本人很認同「留白」的教育理念,我覺得當下課外班盛行的現象和「留白」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每天放學,在等待接孩子的時間,總能看到各種課外班的廣告,有樂高機器人、英語課、象棋課、籃球課等等各種課程,琳琅滿目,整天活躍在你的眼前,充斥在幼兒園家長們的交談中。
  • 不要讓孩子的童年奔波於各個輔導班,而是讓他們快樂的享受童年!
    如果你有時間,你可以在學校附近轉轉就會發現大大小小的課外輔導班的廣告鋪天蓋地,每逢周六日,這樣的寫字樓裡中小學生一個挨著著一個的出入。反正一股腦的報各種班,小小年紀就成天起來奔波於這種興趣班之間。可是家長們這樣的辛苦付出,孩子們犧牲了童年這樣的上課真的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嗎?我個人認為有一部分是沒啥效果的。
  • 當孩子被天賦選中,他還「配」擁有美好的童年嗎?
    他認為,瑪麗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她需要同齡的朋友,需要快樂的童年。來到學校後,瑪麗百無聊賴地聽著老師的加減法。校長巡視時,瑪麗高舉雙手,厲聲要求校長讓舅舅接自己回家。舅舅帶著瑪麗來到自己工作的碼頭,瑪麗問舅舅:「媽媽會希望我上這所學校嗎?」舅舅如是答道:「她肯定希望你能交到更多朋友,她還會希望你對人有同情心。」
  • 孩子的童年和快樂是必然的搭配嗎?
    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有快樂和童年,社會的竟爭和焦慮都傳染到了學校!可憐的孩子們!但今天我們必須先放下善良,來討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童年和快樂是必然的搭配嗎?要說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把目光撤遠一點,回頭看看歷史。我們人類大體就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最早的是採集狩獵社會,中間的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今天則是商業社會。那讓我們靜下心來猜猜看,哪種社會形態中的童年是快樂的?
  • 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生命結束,快樂的童年不僅是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也是快樂人生的基礎,無疑對自身身心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何為快樂童年,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是值得所有父母和全社會共同思考的重要課題。這一課題雖然至今仍沒有科學準確的定義,也沒有得到專家學者的破解,但課題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化,其研究成果有助於解決培養教育下一代的認識誤區和實踐困惑等現實問題。
  • 快樂的童年OR辛苦的童年,怎麼選?
    我準備再添加時,Jason不滿地說:「媽媽,在飛機上你親口說過要讓我度過一個快樂的暑假,你不能讓我做太多事情。」對,我當時的確說過,可並不代表暑假每天都在玩呀。事件二:昨天晚上帶著倆娃兒外出散步回來,等電梯時,Jason大喊:「媽媽你看,一等獎是寶馬,二等獎蘋果手機……原來是張貼在牆上的廣告吸引了他。
  • 心理學:封閉自己的心靈就是孤獨,讓我們找回你童年的那份快樂
    真誠的情感是無形無影的,但它卻無法用任何價值去衡量,正因為如此,尋找失落的曾經我們童年時的笑聲和真情,現在似乎也成了我們歷經磨難後的夢想。你真的需要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要時刻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並大膽的向人們表白你美好和幸福的願景,說出你的心聲。在很多時候我們不經意的就壓抑了自己的情感,就是想把它封閉起來,形成自我孤獨的狀態,不願意與外界接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真的有必要反躬自問,我們封閉自己,我們孤獨自己,我們究竟怕的是什麼?
  • 焦慮媽媽:孩子的很多幼兒園同學報英語課外班,該給孩子報班嗎?
    ,孩子這麼小我不想讓孩子丟掉童年,但是不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的話,又怕他跟不上別的孩子而輸在起跑線上。不過我的想法跟這位媽媽一樣,我感覺孩子的童年快樂比什麼都重要,而且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個,錯過了就沒有了。寶寶這麼小,不需要把那麼重的學習任務強加孩子的身上,別人報英語班就讓別人報吧,自己平常心態對待就好。  在這裡我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吧  我有一個閨蜜,她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她已經出版了十幾本書,還編劇了兩部電影,在圈子裡她贏得的口碑也很好。
  • 五歲女孩患上抑鬱症:課外輔導班下被壓垮的童年
    她本來與大多數孩子一樣天真爛漫,活潑開朗,可是在父母幫她報了4個課外班後,甜甜的性格便逐漸變得鬱鬱寡歡,敏感暴躁,甚至充滿攻擊性。 後來經醫生鑑定,甜甜患上了輕度的抑鬱症。2教育部說要減負說了20多年,也沒見中小學生的童年真正輕鬆起來。詭異的是,課外輔導班的數量反而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 放養孩子等於快樂童年?別讓放任不管偷走孩子真正的快樂
    我給孩子報了個興趣班,被別的寶媽教育了,「別讓孩子太累了,上什麼課外班呀!我們家是快樂教育,從不讓孩子學什麼東西,不給孩子一丁點負擔,童年就應該快快樂樂地玩耍。」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家長,聲稱自己家是「快樂教育」,可我深入了解才知道,她平時很忙,沒空管孩子,她所謂的「快樂教育」就是不管孩子,隨便孩子看一天電視,打一天遊戲,想吃什麼,想買什麼都滿足。
  • 這個吉祥物原創動漫作品帶你找回童年快樂
    還記得被魂鬥羅、超級瑪麗承包的童年嗎?在好幾代人的記憶裡,那些像素人物是他們最熟悉的老朋友,代表著最無憂無慮的童年。如果要說有哪個遊戲美術類型久盛不衰,那麼「像素風」必須擁有姓名!現在,杭州亞運會就要帶你找回那些快樂時光……和平鴿從遠方捎來邀請函,伴隨著歡快的電子遊戲音樂,杭州亞運會吉祥物蓮蓮、琮琮、宸宸依次加入遊歷杭城的隊伍。
  • 要快樂童年,還是光明前途?明白這4點,讓你成為合格父母
    到底是快樂成長更重要還是讓孩子未來更成功更重要。不知道應該要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怎麼辦?在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無憂無慮的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相信有這個問題的寶爸寶媽不在少數,這個問題對於咱們這群90後的新手父母來說,堪稱無解;從小就被父母強制性學習的我們,深有強制性學習所帶來的痛苦感受,所以我相信很少會有父母會繼續沿用強制性學習的方法;再加上現在小孩一個比一個金貴,往往在家說話語氣重一點都會受到來自爺爺奶奶輩的責備,這就更讓我們在教育這條道路上束手束腳的不知所措。
  • 現在學生作文寫我的童年,該寫什麼?
    現在的孩子如果寫我的童年生活,會是什麼?培訓班趣事?旅遊景點?還是哪款電子遊戲?網絡圖片不僅是童年,少年時光也在培訓班,旅遊和電子遊戲中度過。滿滿的鉛筆盒,沉甸甸的拉杆書包成了標配。他們的童年真的無憂無慮,沒有家務,;沒有勤工儉學;沒有照顧弟弟妹妹的義務,。不需要小豬存錢罐;不需要過年時買新衣服的喜悅,甚至不需要走親戚時的歡聚!
  • 女童經常腹痛,5毛錢的快樂源泉,卻成為孩子的童年噩夢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的健康以及快樂最為重要,當然,學習自然也是快樂的一部分。老祖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會拿著一毛五毛錢去買辣條吃。那時候,只要你有一包辣條,你就是人群中最靚的仔,身後絕對會有一大批小孩在跟著你,想想那時候真快樂。
  • 不吃冰淇淋,會是童年的遺憾嗎?
    夏天到了,又到了爭論「要不要給孩子吃冰淇淋」的季節,又會有一些人寫各種可以吃冰淇淋的理由,寫的非常高大上,初看真的是非常客觀又有邏輯,讓大家終於長長舒了一口氣,終於不用背負心理負擔給孩子吃冰淇淋了。「寶貝,你覺得童年不吃冰淇淋,會是一種遺憾嗎?」「媽媽,什麼意思?」「你覺得不吃冰淇淋,會不開心嗎?」「不會呀!為什麼會不開心呢?」「你看到別的孩子吃冰淇淋,你會羨慕嗎?」
  • 快樂的童年是用優秀堆積出來的,不是放縱出來的!
    昨天晚上,看到一位媽媽在小區裡很高傲的說,她要讓她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我知道,沒有那個父母不想讓孩子快樂。她的孩子馬上要上小學了,男孩子看著挺調皮的,還有一些霸道。聽著其他家長有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的,她很不屑一顧。高談闊論的談著自己的育兒方法!孩子真的很是調皮,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教養!
  • 又是一年教師節,老師請還我快樂無憂的年少童年
    而他(她)們偶爾能夠得到的快樂,就是偶爾能夠刷刷手機,再偶爾打一下網路遊戲。孩子們這樣的生存壓力,看著真的讓人很痛。誰知僅四五歲的孫子孫女們群起反對:「我們才不要像哥哥姐姐叔叔姑姑們一樣,還沒享受到無憂的快樂童年,一個二個的就變成了壓力山大的老頭老太婆!」於是我們給其解釋如果你們現在不開始努力,那麼你一上小學就會跟不上老師教學的進度的,到時老師一定打你屁股的。誰知我們這樣的嚇服根本不起作用,人家直接說老師是壞人,今後我才不上學,不要老師教呢!
  • 快樂六一||童年的色彩 我們的風採
    童年是一支歌,跳躍著美妙的音符;童年是一首詩,充滿了憧憬和幻想;童年是一幅畫,稚嫩的畫筆描繪著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