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面對人際心理:「以德報怨」?錯,真正的答案在這裡

2020-08-29 正新陽心理說

我們經常用「以德報怨」來讚嘆別人的品德優秀。表示這個人面對別人的傷害時,不僅僅選擇原諒和接受,更是要反過來給他好處,以此來感化他。

這句話是孔子與弟子們談論生活時候所記錄的,在《論語.憲問》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大約意思是:「老師呀,要是我被人欺負了,我不去計較,用品德去感化他怎麼樣?」似乎在問老師,我這樣做算是一個君子,一個高尚有德行的人了吧?

孔夫子的回答卻是出乎意料:「要是別人欺負你,你還要在給他好處。那麼要是別人給你好處,你應該如何應對呢?」這就出了個難題:是呀,別人欺負我們,我們給笑臉;那麼別人給我們笑臉,該如何應對呢?所以,孔夫子說:「不如,別人欺負你,你就按照你內心最直接的反應去應對;別人給你好處,那麼你就要相應的給予回饋。」

有人可能就會有些疑問,聖人境界和胸懷這麼小呀?

至聖孔子

其實不然,如果要做到「以德報怨」,前提就已經沒有了「德」和「怨」的分別。而問他的這個學生,顯然還是在區分別人對我是「好」還是「壞」,在這種分別下,如何釋懷心中的「怨」呢?

01面對的境況不同,解決問題的心態就不同

老闆與員工一起加班,老闆心甘情願,而員工卻在抱怨。區別在於一個在給自己幹活,一個在給別人努力。面對的境況不同,心態自然就不一樣。

老闆與員工的矛盾

解決方向就是把兩者拉到同樣的境況當中,讓員工感覺加班不是為了應付老闆,而是為自己努力的,自然也就可以心甘情願了。

再比如一個富二代,一個苦逼青年,在消費的時候會用同等心態對待嗎?這顯然也是不可能。除非苦逼青年成就了豐功偉業,但是即使這樣,早年的心態都很難改變。

所以,當我們拿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人的時候,是不公平的。「以德報怨」就是對待「以德報德」的不公平,對自己內心情緒的不公平。

境況不同,心態不同

當他人給我們「怨」,我們還沉浸在傷害中的時候,又怎麼可能騰出力氣,去給予對方「德」呢?為了顯示自己虛假的「偉大」,而以傷害自己內心為代價,是絕對不可取的。

02 無法從內心化去「怨」,付出的「德」也是毒藥

難道真的沒有人能夠做到「以德報怨」嗎?答案是有的。當一個人心中沒有對對方的「怨」的時候,他就可以做到「以德報怨」。

日本曾有一個白隱禪師,在禪寺附近有一戶農家。一天農家的女孩懷孕了,媽媽非常憤怒就責問女孩:「這是誰的孩子?」。女孩惶恐不已,害怕自己的戀人受到懲罰,就突然朝寺廟方向指了指說:「白隱的」。女孩家非常生氣,大鬧白隱禪師,並把生下的孩子丟給禪師。而禪師聽完他們所說的後只問了句:「是這樣嗎?」

然後白隱禪師就接下了孩子,並悉心照顧。幾年後,女孩終於受不了內心的折磨,向外界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並與父母一起親自到白隱禪師的跟前贖罪,白隱禪師面色平靜,仍是淡然地說了句「是這樣嗎?」

當我們想「以德報怨」的時候,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境界,真的可以消化掉這個「怨」了嗎?是否可以像白隱禪師一樣,面對冤枉心中無「怨」,面對讚嘆心中無「德」。如果做不到,就是消化不掉,那麼你所發出來的「德」,就會包含著不甘心的「怨」,只會傷人傷己。

有時候消除「怨」,也只是轉念的事情。

比如我們在工作中被老闆批評。假如我們認為老闆這是小題大做,刻意針對自己,這就有「怨」了。假如我們認為老闆很重視自己,給自己機會培養自己,這就成為「德」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怨」是自己心裡生出來的。當內心充斥著「怨」的時候,是無法用「德」去平衡的。唯有先消除「怨」,「德」才會顯現出來。

03 平衡法則,才是最好的解決王道

「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平衡法則,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向。

第一,「以直抱怨」不是「以怨報怨」

孔夫子沒有用「以怨報怨」,也就是孔夫子並沒有說,別人打了你一巴掌傷害了你,你一定要用同等的方式再打他一巴掌。他罵你一句,你也要同樣罵回來,這是「以怨報怨」。

所以這個「直」非常好,非常微妙,「直」是內心當下的反應,可以原諒的就原諒,能和解的就和解,要發洩的就發洩,該遠離的就遠離,甚至需要對抗的就對抗。這樣的「直」就可以平衡對方所施加的「怨」,最終在自己內心中達到平和。

張愛玲

張愛玲與胡成蘭一見鍾情,她甚至寫道:「見到他,她變的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裡」。當胡成蘭出軌的時候,在外面招風引碟的時候。她選擇「以德報怨」的隱忍。沒有去指責丈夫,但結果卻讓丈夫變本加厲,最終走到了婚姻的盡頭。

所以,所謂的忍讓成全,最終的結果往往恰恰相反。唯有「以直報怨」才能夠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行為的後果,才能驚醒和成長。

我們都聽過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廉頗大將軍為趙國徵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而藺相如憑藉智慧和口舌,贏得宰相的職位。廉頗氣憤不過,揚言要羞辱藺相如。在幾次路途相遇中,藺相如都是主動避讓,避免衝突。

此時,藺相如門客都感覺到被羞辱,心生怨氣一起來直言進諫地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從語言中就能感覺到門客的委屈與怨氣,按照門客的意思就是跟廉頗幹一架,或者到大王那裡告個狀,這就是「以怨抱怨」。

廉頗和藺相如

而藺相如跟門客講清利害,以及自己迴避衝突的原因說道:「廉頗和秦王誰厲害?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頗嗎?之所以不和廉頗發生衝突,是因為我們兩個人關係趙國安危,一旦決裂趙國堪憂。」這就是藺相如當時內心的「直」。「直」是從自己內心思考判斷後發出的,而「怨」是對方行為影響的本能情緒。

所以,在我們遇到對方給予的「怨」的時候,我們不能本能的「以怨報怨」,也不需要「以德報怨」,而是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判斷,從內心做出符合自己的行為。

第二,「以德報德」也是一種平衡

假如說「以直報怨」讓我們平衡內心衝突的話。那麼「以德報德」就是來平衡愧疚。

古人講: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當別人給予我們好處的時候,我們內心會有一種虧欠感。如果這種虧欠的感覺不去彌補,內心就會產生焦慮,甚至是感覺低人一等。所以「以德報德」首先平衡了內心的愧疚,其次還平衡了外部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嶽雲鵬現在是非常火的明星,完全有開宗立派的能力。但是,在多個場合他都在表示永遠不離開師傅,不離開德雲社。為什麼呢?因為師父郭德綱對他的栽培和提攜,對他的恩德太大了,這就是「以德報德」。

嶽雲鵬

所以,「以德報怨」前提先要消除自己的「怨」,而「以德報德」不能算是高尚的品質,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我們日常交往的關係平衡。

東郭先生牽著毛驢,遇到了一隻被獵人追殺的狼,在狼的苦苦哀求下,東郭先生把麻袋裡的書倒了出來,讓狼鑽進去。獵人追來後,東郭先生撒謊救了狼。但是當把狼放出來的時候,狼不僅僅沒有感恩,反而要吃掉東郭先生。這就是以怨報德了。

東郭先生後悔害怕,但於事無補,不過好在又來了個老農,在老農的幫助下,把狼誘進了麻袋裡,用鋤頭打死了。這個老農就代表了樸實的思想,代表了大眾的意願。一個人違背了「以德報德」必然會遭到眾人的懲罰。

東郭先生與狼

就好像我們看到一個人很孝敬自己的爹媽,我們都會為他高興。一個人打罵自己的爹媽,我們就會憎恨他。表面看是他自己的事情,與我們沒有關係,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因為他關係到我們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這也是社會的法則。

當我們接受對方的禮物時候,會主動的思考如何回饋對方。而當付出的時候,通常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這就是平衡法則,在關係中就是「以德報德」。

相關焦點

  • 以德報怨是孔子的主張?別再冤枉人了,看看孔子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以德報怨就是典型的例子。那麼說這句話的孔子做到這一點了嗎?孔子的思想中,德治是最突出的主張,講究的是要用德行去感化別人,以德報怨講的就是這一點。即使對方和你有怨恨,你也要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而不是互相報復,就算牙被打碎了,也要往肚子裡咽。
  • 孔子說以德報怨?其實他的原意與我們理解的大相逕庭
    以德報怨這句話我們聽到太多遍了,無非是說就算別人做的事情十分不對,別人欺負你了,也不應該還手。反而找機會對他很好才是君子風度,不要用武力去反擊,而要用胸懷去包容以此感化他。其實「以德報怨」確實出自孔子之口,但是這只是半句。聽話聽一半,誤解可就大多了。
  • 「以德報怨」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我們都被騙了,孔子的真實意思是
    走進社會,前輩們告訴我們遇事要忍,要學會吃虧,總之人人都希望我們成為一個「以德報怨」的謙謙君子。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自居,我們因有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被稱為華夏民族。自漢朝確定以儒家思想統治天下以來,儒家學說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儒家弟子常常用「以德報怨」來要求自己和別人。
  • 看清孔子的真正面目!
    其實啊,孔子的學說遠遠不止這些,封建統治者用儒家思想治國根本違背了孔子的本意。封建統治者以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教條來約束百姓,其實只攝取了儒家思想的很小一部分,真正的孔子才沒有這麼迂腐。以直報怨孔子的弟子有天問他,夫子啊,「以德報怨,如何?」
  • 和女兒談「以德報怨」
    「其實,這是典型的『以德報怨』做法,『以德報怨』是儒家和道家哲學一直所倡導的,也就是說,別人打罵你、欺負你,你不但不還手,反而以笑臉相迎,反而以善良和溫柔對待。這也應該是佛教教義裡面所推崇的,但我沒想到,《聖經》裡也有類似的說法。」我說到。
  • 面試理論課第八講:人際溝通這麼答
    另外人際溝通題屬於情景型題目,情景型題目最大的特徵是情景還原,符合公務實際。所以,本節人際溝通部分就從以上兩點展開論述。一、若干主體人際溝通題幹特徵往往包含了一個矛盾和若干主體,所以人際溝通可以從若干主體開始答起。
  • 史上最「特別」的成語,孔子都誤解了何況其他人?看看你錯了嗎?
    史上最「特別「的成語,據說就連孔子都誤-解了何況其他人?看看你錯了嗎?這個成語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它就是「以德報怨」,這句話按照人們古有的思維來說的話,是說對於別人對自己即使做了不好的事情,也不會去記別人的仇,反而是繼續幫助他,給他很多的好處。一般來說這個成語在那些白蓮花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時有很多人會勸說:人生在世,要學會寬容大度,境界高的人就是要懂得「以德報怨」。這可是古聖人教導我們的道理,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並且反而要對他更好,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讓他感到羞愧、進而悔悟……我只想說:不好意思,請問您真的知道「以德報怨」的來歷和典故嗎?
  • 人們常說「以德報怨」,為什麼後半句「何以報德」卻被束之高閣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以德報怨」,長大後發現,這個處事準則並非放之四海皆準人人都適用。事實上「以德報怨」只是孔子學生對孔子的提問,而非結論。學生問孔聖人:「以德報怨,如何?」孔子的回答:「何以報德?至於孔子的回答為何被束之高閣,我想有以下原因。其一,中國古語、名言警句被斷章取義的很多,人們往往只記住了上半句,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下半句。比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一個正常的人只會選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在我國的文化傳統裡是一種美德。但在除我國以外的地區,並沒有這種話的市場,外面的世界更流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德報怨出自孔子的《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2021知到答案 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 智慧樹網課章節測試答案
    選項:A:錯B:對答案: 【錯】見面課:悅享人際 快樂交往1、問題:以下哪個選項不屬於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意義選項:A:利益交換B:知己知彼C:人際合作D:獲得信息答案: 【利益交換】2、問題:即使沒有人注意到我們,也容易把自己看成一切的中心的傾向,在心理學中稱之為( )效應。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
  • 常說「以德報怨」,下一句才是精髓所在,被誤解了兩千年
    面對別人的傷害時要學會原諒和接受,因此就有了「以德報怨」之說。意思是不計別人的嘲諷,而要給他好處,以此來感化他。這句話出自於《論語.憲問》,是孔文子和其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但是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曲解了孔文子的意思。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
    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基本上我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都會學到那麼一兩句。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曾經看過這本書,很多人都認為論文上的道理太簡單了,其實不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
  • 郭德綱曾經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有一些勸人如何做人的大道理,比如說和氣生財,比如說仁者無敵,比如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比如說以德報怨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以德報怨這個問題。以德報怨是什麼意思呢?但是對於敵人,則沒有必要,如果對敵人以德報怨,你就會把自己變成東郭先生或者救毒蛇的農夫,這就變成了一種愚蠢的行為,而不是大度了。也因此,論語裡說過:「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就是說,孔子也不太贊成以德報怨。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裡的「為」是動詞。 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 信實、審慎、恰切:孔子人際交流的三個原則
    人際交流能力是日常生活尤其是職業活動過程中必備的一種社會能力。孔子創辦私學,目的就是培養未來可以為官從政的合格人才,因此,孔子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交流能力的培養。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你可能都理解錯了……
    02以德報怨這四個字出自 《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原文是這樣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孔子說得好,宋襄公做的不好
    這比老子的道家學說中的,「以德報怨」更有警世意義。在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國君宋襄公與楚國交戰,看到對方還沒有完全渡過河來,便不聽下屬馬上開戰的意見,等到楚國士兵完全過河擺好陣式,才開始進攻,結果宋國軍隊慘敗而歸。回國後有人問宋襄公為何如此去領兵打仗,他的回答竟然是:對方沒準備好,我是仁愛之人領仁義之師,不能乘對方沒準備好的時候進攻,不仁不義的事我不會去做。
  • 原諒你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務就是送你去見上帝——談「以德報怨」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按照現代漢語的翻譯,這句話意思應該是:有人問孔子,我用恩德來回應對方的罪惡,怎麼樣?孔子則說,你如果用恩德來回應罪惡,那麼你用什麼來回應恩德?對待罪惡,就要用懲罰來對待,而對待恩德,就要以恩德報答。這本是一句名言,然而胡亂的斷章取義卻讓這句名言變了味,進而形成了我們如今社會中的一個最大弊病,它的名字叫做——以德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