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以德報怨」來讚嘆別人的品德優秀。表示這個人面對別人的傷害時,不僅僅選擇原諒和接受,更是要反過來給他好處,以此來感化他。
這句話是孔子與弟子們談論生活時候所記錄的,在《論語.憲問》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大約意思是:「老師呀,要是我被人欺負了,我不去計較,用品德去感化他怎麼樣?」似乎在問老師,我這樣做算是一個君子,一個高尚有德行的人了吧?
而孔夫子的回答卻是出乎意料:「要是別人欺負你,你還要在給他好處。那麼要是別人給你好處,你應該如何應對呢?」這就出了個難題:是呀,別人欺負我們,我們給笑臉;那麼別人給我們笑臉,該如何應對呢?所以,孔夫子說:「不如,別人欺負你,你就按照你內心最直接的反應去應對;別人給你好處,那麼你就要相應的給予回饋。」
有人可能就會有些疑問,聖人境界和胸懷這麼小呀?
至聖孔子
其實不然,如果要做到「以德報怨」,前提就已經沒有了「德」和「怨」的分別。而問他的這個學生,顯然還是在區分別人對我是「好」還是「壞」,在這種分別下,如何釋懷心中的「怨」呢?
老闆與員工一起加班,老闆心甘情願,而員工卻在抱怨。區別在於一個在給自己幹活,一個在給別人努力。面對的境況不同,心態自然就不一樣。
老闆與員工的矛盾
解決方向就是把兩者拉到同樣的境況當中,讓員工感覺加班不是為了應付老闆,而是為自己努力的,自然也就可以心甘情願了。
再比如一個富二代,一個苦逼青年,在消費的時候會用同等心態對待嗎?這顯然也是不可能。除非苦逼青年成就了豐功偉業,但是即使這樣,早年的心態都很難改變。
所以,當我們拿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人的時候,是不公平的。「以德報怨」就是對待「以德報德」的不公平,對自己內心情緒的不公平。
境況不同,心態不同
當他人給我們「怨」,我們還沉浸在傷害中的時候,又怎麼可能騰出力氣,去給予對方「德」呢?為了顯示自己虛假的「偉大」,而以傷害自己內心為代價,是絕對不可取的。
難道真的沒有人能夠做到「以德報怨」嗎?答案是有的。當一個人心中沒有對對方的「怨」的時候,他就可以做到「以德報怨」。
日本曾有一個白隱禪師,在禪寺附近有一戶農家。一天農家的女孩懷孕了,媽媽非常憤怒就責問女孩:「這是誰的孩子?」。女孩惶恐不已,害怕自己的戀人受到懲罰,就突然朝寺廟方向指了指說:「白隱的」。女孩家非常生氣,大鬧白隱禪師,並把生下的孩子丟給禪師。而禪師聽完他們所說的後只問了句:「是這樣嗎?」
然後白隱禪師就接下了孩子,並悉心照顧。幾年後,女孩終於受不了內心的折磨,向外界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並與父母一起親自到白隱禪師的跟前贖罪,白隱禪師面色平靜,仍是淡然地說了句「是這樣嗎?」
當我們想「以德報怨」的時候,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境界,真的可以消化掉這個「怨」了嗎?是否可以像白隱禪師一樣,面對冤枉心中無「怨」,面對讚嘆心中無「德」。如果做不到,就是消化不掉,那麼你所發出來的「德」,就會包含著不甘心的「怨」,只會傷人傷己。
有時候消除「怨」,也只是轉念的事情。
比如我們在工作中被老闆批評。假如我們認為老闆這是小題大做,刻意針對自己,這就有「怨」了。假如我們認為老闆很重視自己,給自己機會培養自己,這就成為「德」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怨」是自己心裡生出來的。當內心充斥著「怨」的時候,是無法用「德」去平衡的。唯有先消除「怨」,「德」才會顯現出來。
「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平衡法則,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向。
第一,「以直抱怨」不是「以怨報怨」
孔夫子沒有用「以怨報怨」,也就是孔夫子並沒有說,別人打了你一巴掌傷害了你,你一定要用同等的方式再打他一巴掌。他罵你一句,你也要同樣罵回來,這是「以怨報怨」。
所以這個「直」非常好,非常微妙,「直」是內心當下的反應,可以原諒的就原諒,能和解的就和解,要發洩的就發洩,該遠離的就遠離,甚至需要對抗的就對抗。這樣的「直」就可以平衡對方所施加的「怨」,最終在自己內心中達到平和。
張愛玲
張愛玲與胡成蘭一見鍾情,她甚至寫道:「見到他,她變的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裡」。當胡成蘭出軌的時候,在外面招風引碟的時候。她選擇「以德報怨」的隱忍。沒有去指責丈夫,但結果卻讓丈夫變本加厲,最終走到了婚姻的盡頭。
所以,所謂的忍讓成全,最終的結果往往恰恰相反。唯有「以直報怨」才能夠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行為的後果,才能驚醒和成長。
我們都聽過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廉頗大將軍為趙國徵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而藺相如憑藉智慧和口舌,贏得宰相的職位。廉頗氣憤不過,揚言要羞辱藺相如。在幾次路途相遇中,藺相如都是主動避讓,避免衝突。
此時,藺相如門客都感覺到被羞辱,心生怨氣一起來直言進諫地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從語言中就能感覺到門客的委屈與怨氣,按照門客的意思就是跟廉頗幹一架,或者到大王那裡告個狀,這就是「以怨抱怨」。
廉頗和藺相如
而藺相如跟門客講清利害,以及自己迴避衝突的原因說道:「廉頗和秦王誰厲害?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頗嗎?之所以不和廉頗發生衝突,是因為我們兩個人關係趙國安危,一旦決裂趙國堪憂。」這就是藺相如當時內心的「直」。「直」是從自己內心思考判斷後發出的,而「怨」是對方行為影響的本能情緒。
所以,在我們遇到對方給予的「怨」的時候,我們不能本能的「以怨報怨」,也不需要「以德報怨」,而是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判斷,從內心做出符合自己的行為。
第二,「以德報德」也是一種平衡
假如說「以直報怨」讓我們平衡內心衝突的話。那麼「以德報德」就是來平衡愧疚。
古人講: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當別人給予我們好處的時候,我們內心會有一種虧欠感。如果這種虧欠的感覺不去彌補,內心就會產生焦慮,甚至是感覺低人一等。所以「以德報德」首先平衡了內心的愧疚,其次還平衡了外部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嶽雲鵬現在是非常火的明星,完全有開宗立派的能力。但是,在多個場合他都在表示永遠不離開師傅,不離開德雲社。為什麼呢?因為師父郭德綱對他的栽培和提攜,對他的恩德太大了,這就是「以德報德」。
嶽雲鵬
所以,「以德報怨」前提先要消除自己的「怨」,而「以德報德」不能算是高尚的品質,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我們日常交往的關係平衡。
東郭先生牽著毛驢,遇到了一隻被獵人追殺的狼,在狼的苦苦哀求下,東郭先生把麻袋裡的書倒了出來,讓狼鑽進去。獵人追來後,東郭先生撒謊救了狼。但是當把狼放出來的時候,狼不僅僅沒有感恩,反而要吃掉東郭先生。這就是以怨報德了。
東郭先生後悔害怕,但於事無補,不過好在又來了個老農,在老農的幫助下,把狼誘進了麻袋裡,用鋤頭打死了。這個老農就代表了樸實的思想,代表了大眾的意願。一個人違背了「以德報德」必然會遭到眾人的懲罰。
東郭先生與狼
就好像我們看到一個人很孝敬自己的爹媽,我們都會為他高興。一個人打罵自己的爹媽,我們就會憎恨他。表面看是他自己的事情,與我們沒有關係,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因為他關係到我們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這也是社會的法則。
當我們接受對方的禮物時候,會主動的思考如何回饋對方。而當付出的時候,通常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這就是平衡法則,在關係中就是「以德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