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芸和她的中國題材小說:「異鄉人」的鄉愁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英國名媛旅華四部曲》(《名門》《中國淑女》《嶄新中國》《潛龍潭》),[英]謝福芸著,沈迦主編,左如科等譯,東方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158.00元

  早在五六年前,看《尋找·蘇慧廉》時就注意到「謝福芸」這個名字。她是蘇慧廉的長女,中文姓氏「謝」來自於她的先生謝立山——英國駐華領事。《尋找·蘇慧廉》中大量引用了謝福芸幾部作品中的段落,當時這些作品並無中譯,因此這些摘自英文版的段落都由作者沈迦譯出,在注釋中表明了引用的出處。其中,最有趣的細節是,沈迦從謝福芸這些虛構作品的蛛絲馬跡中探案般尋找到蘇慧廉與常熟翁氏的關係,然後一路追溯,費勁周折聯絡到翁氏一脈的後人,已經定居美國的大收藏家翁萬戈先生。

  沈迦曾在《尋找·蘇慧廉》中這樣表述:

  讀過謝福芸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小說,從她個人的經歷及所述之事的來龍去脈,我確信她筆下的人物及故事都有真實的背景,只是多以化名出現。就像你受邀參加一場化妝舞會,原本認識的人今天有意戴起了面具。於是,探尋她們真實面目的意願,在我變得更為強烈了。

  這是奇妙的探尋。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沈迦憑藉謝福芸小說中的段落和照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居然把小說中跟謝福芸關係密切、作為主角反覆出現的「宮家」和常熟翁氏關聯上,並最終得到翁家後人確認。從這個角度來說,謝福芸的小說是可以部分當作史料來看的。如今,謝福芸有關中國題材的四部小說中譯本一次全部出齊。通過譯者流暢的譯筆,還原了謝福芸筆下的那個中國世界。而為這套書題寫書名的,正是翁萬戈先生。如同一個盛開在文字中的花園,經由園丁的執著和辛勞,居然在現實中盛放了書中的玫瑰。而謝福芸大概也不會想到,一百年後,她描述中國的作品真的變成了中文,在這片嶄新而古老的大地上傳布。而促成其作品中文版出版的人,來自生養她的第二故鄉——溫州;她在書中用熱情筆墨描摹的中國青年「勵誠」的兒子題寫了中文書名。

  我曾經一度疑惑:為什麼畢業於劍橋的謝福芸講述她的中國故事時要用小說的形式?如果用紀實的方式來寫作她那些獨一無二、無人能企及的中國經歷,將會多麼精彩。甚至,遙遠時空的讀者如我們,也不用再去猜測她書中人物的真實身份。她所做的這些寶貴記錄,都會成為珍貴的歷史檔案,作為我們回望中國近代動蕩歲月的一個參照。而採用小說的方式寫作,會不會有損材料的價值?讀完這幾本書,我的想法有了改變。

  正如閱讀《尋找·蘇慧廉》時一樣,對「蘇慧廉」這個人物由陌生到模糊到逐漸清晰,直到豐富飽滿;讀謝福芸這四部小說,對謝福芸其人也有一個這樣認識的過程。在這四部書中,「我」貫穿全書,無處不在。在以往的認知中,對人物有了粗線條了解以後,我們總是習慣以貼標籤的方式標記人物。對謝福芸來說,在不了解她之前,我們可以為她貼上太多符號化的標籤:生在中國,長在英國;漢學家之女,外交家的夫人;六次旅華,寫過很多關於中國的作品。但是讀完這四部小說,我對謝福芸有了一個更感性的認識:這是一個多麼生動、有趣的人!她從來沒把中國當作異鄉、異國。她與書中描寫的各類人物一塊呼吸、生長。她從來不以「他者」的目光來觀照她筆下的中國世界,而是自覺地融入其中,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對於作者,採用小說的形式,似乎更容易抒情達意。就像我們很難用中文對父母說出「我愛你們」,但是轉用英語寫下「非常愛你們」似乎是很自然的事。跳脫了客觀的立場,投入小說的虛擬殿堂,儘管建構殿堂的一磚一瓦都有源可溯,但構建的過程可任由情感的蔓延去指引方向,而不必嚴格遵循規則和制度。這大概也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謝福芸在書中對「勵誠」說:

  你們中國人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你們是人,在你們身上,有美德,有惡習,有著各種各樣的變化。

  她在書中歌頌人性的美好,也鞭撻人間的醜惡。正因為她對中國有著深切的了解,所以她筆下的中國和中國人都沒有被「奇觀化」。

  這是充分了解所帶來的熟稔。這種熟稔得有文化打底才能自信茁壯。古巴作家卡彭鐵爾曾經在書中描述他在中國旅行的感受:「我看見許多極為有趣的東西。可是我不確定我懂它們。要真正弄懂……就必須懂得那種愉悅,並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有一些清晰的概念。」(《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謝福芸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了解顯然已經跨越了「觀望」和「獵奇」的層面。

  謝福芸出生在寧波,七歲之前都跟隨父母在溫州生活,照顧她的保姆就是一個溫州老嫗。在劍橋讀完書後,她返回中國,和劍橋同學一塊在北京創辦了培華女中——林徽因曾是那裡的學生。謝福芸也在中國邂逅了她的先生謝立山——一位探險家,還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被稱為英國領事界「對中國內部事務了解最透徹的人」。蘇慧廉去世後,謝福芸受牛津大學之邀,編輯整理了父親的譯著《論語英譯》,這本書作為「世界經典叢書」之一,長銷不衰。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謝福芸,對中國的感受,顯然與來中國走馬觀花的他者不一樣。

  在《名門》中,謝福芸講述了她與兩個中國家庭交往的故事。而其中的「宮家」,就是大名鼎鼎的常熟翁家。蘇慧廉在山西辦學時曾與在山西做官的翁同龢侄孫翁斌孫相熟。而《名門》中一再出現的「勵誠」,就是翁斌孫的兒子翁之憙。謝福芸曾在翁家短暫借住,因此主要以翁家人物為原型,完成了這本描寫中國貴族家庭生活的作品。

  而到了《中國淑女》,謝福芸的視野不再局限於一城一戶,而是投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在她筆下,有挑夫船工、販夫走卒,也有大學者胡適、庚款代表團的英國高級官員。她竭力用筆墨還原她眼裡的那片大地。「在這裡什麼都能找到,貧窮、堅忍、不公、心痛、死亡、激烈的思想辯論、老式的禮節以及偶爾新式的突兀。」「我認真研究你們的生活,中國又反過來教給我許多東西。」

  而《嶄新中國》是謝福芸在二戰中獻給抗戰中的中國的一份禮物。在動蕩的時局裡,她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千百萬普通的中國人擊節鼓勁。「如果我已經親見中國在掙扎中輝煌重生,卻沒能描繪出這幅尚在形成中的畫面,我就好像背叛了中國對我的善意,那是不公平的。」

  在《潛龍潭》裡,她的描寫打撈回一段被歷史淹沒的往事:北平「箴宜」女校的創辦人和繼任者的故事。這段歷史鮮有人知。謝福芸和同學也在北平創辦過女校,深知辦學的艱辛,但也更懂得知識對女性的重要性。書中描寫了三位堅強的女性,在這些女性的性格特徵中,也投注了謝福芸對女性的期許:獨立、仁慈,寬厚、善良,富有奉獻和犧牲精神。

  謝福芸寫作的四部中國題材的小說,為她在西方贏得了不少讀者,她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她的漢學家爸爸蘇慧廉。想必蘇慧廉心裡也很為這個女兒驕傲。他們當時也許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生活過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而他們作為異鄉人,親眼見證了這段歷史。他們的文字和照片,留下了關於那個時代的珍貴記憶,而他們自身,也不自覺融入了歷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這其中暗含著奇妙的緣分。

  對於謝福芸來說,中國並不只是一個她生活過的亞洲國家那麼簡單。她出生在這裡,最親近的人都服務過這個國家。她一生來中國六次。在交通並不順暢的一百年前,這個數量很驚人。中國,是謝福芸的另一個故鄉。這四部作品,浸透了她最濃烈的鄉愁。(程鵑)

來源: 中華讀書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兩種宗教的交流:英國漢學家謝福芸筆下的太虛法師
    謝福芸七歲時回英國讀書,畢業於劍橋大學紐海姆學院。後嫁給英國駐華外交官謝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謝福芸一生與中國結下了各種不解之緣:她曾於一九二六年出任中英庚款訪華代表團秘書;她所撰寫的四部有關中國人物風情的書籍,在英美世界引起過極大的反響。
  • 《路過未來》:2017坎城唯一入圍的華語電影,寫給異鄉人的鄉愁
    而這首恢弘悲涼的歌,被一位以現實題材著稱的導演,選做自己電影的插曲,完成了一幕獻給異鄉人,哀而不傷的鄉愁。這就是李睿珺和他5月17日即將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放映的電影——《路過未來》。除了家鄉與遠方,「過去和未來」,也始終貫穿於李睿珺的作品。《老驢頭》中的老驢頭用一生完成自己作為兒子、父親、爺爺的責任。他身上承載的過去和未來,是屬於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是從艱難的生存中保有的最後尊嚴。《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則是從生命和死亡中,感受時間的沉重。
  • 在清明溯訪鄉愁的源頭
    原標題:在清明溯訪鄉愁的源頭  若以鄉或鎮為行政單元,恐怕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是異鄉人。絕大多數人都離開自己的故鄉,或在外打拼,或置業他鄉。對每一個異鄉人來說,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固守原鄉的安土重遷,既沒法想像,也無從可能。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說,「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 章月珍:一個帶著鄉愁寫作的女作家
    讓美麗鄉愁盛放文苑近年來,章月珍收穫驚喜:2016年寫的第一篇文章《那個春天很暖》作為閱讀理解文上了安徽中考試卷;2017年兒童劇本被拍成系列電視劇《快樂00後》,在廣東電視臺播出;2018年微小說《王保長》獲得中駿杯《小說選刊》雙年獎,四部兒童電影在貴州電視臺播出
  • 吳雅凌讀《我不可告人的鄉愁》︱一半比全部值得多
    她突然地推案而起:啊!啊!我曾經多麼年輕!工作坊上,眾人認真地聽,也不解地問:為什麼要去說荷馬?6月太張狂,到7月落一身皮疹。南方故鄉的樹叢和蚊蠅在我的身體留下殷紅的斑點,謎樣的地圖標記。夜裡難寐,把林俊頴的小說一字一句念成鄉音。是因為艱難,各方面的難,才慢慢地讀進了心裡。那些游離在口說和書寫之間的男男女女,如魂影的夢,蒸騰汗水和淚水的氣味,滋潤痛癢難耐的皮肉和靈魂。
  • ...的小說《南貨店》入選2020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名單
    12月1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了2020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名單,寧波作家張忌的小說《南貨店》入選。張忌是人民文學新人獎得主、首屆京東文學獎得主,已出版長篇小說《出家》《公羊》和短篇小說集《搭子》等。
  • 張愛玲小說譯者金凱筠:我對翻譯題材的選擇
    這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其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下的名句。12月17日,張愛玲小說英文譯者、美國查塔姆大學教授金凱筠(Karen Kingsbury)在北京與文學及翻譯研究者和愛好者分享經驗時,脫口而出的就是這段經典文字。
  • 異鄉人回歸盡孝不能等待
    每逢親朋好友來看我母親,母親總是嘮嘮叨叨地說,孩子們如何如何有孝心和孝行,親朋們便嘖嘖地稱讚,誇我母親福氣大,之後,就說起了東家誰誰誰西家某某某,怎麼怎麼為養老人發生什麼什麼不愉快之事。中國向來就有孝敬父母的優良傳統。唐代詩人孟郊《遊子吟》詩中云:「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深沉的,又是偉大的。我想,即使窮盡畢生精力與能力,也無法報答母親的哺育培養之恩。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賦得永久的悔》中寫道,等到自己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
  • 中外作家探討現實主義題材兒童小說創作
    2018年8月23日,接力出版社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辦了「大家一起做好書·真實的力量——現實主義題材兒童小說的新狀態」主題活動。中外兒童文學作家、畫家齊聚展開了一場有關現實主義題材兒童小說創作的討論。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認為,近年來中國的兒童文學創作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描寫,創作者也普遍缺少寫實功底的訓練。
  • 像農民伺候土地一樣勤懇勞作——近來脫貧攻堅題材小說概觀
    新時代的農村題材小說創作應當具備什麼樣的姿態?這需要作家深入農村生活,具備責任心、恆心和信心,傾力聆聽時代的心聲,克服浮躁風氣,盡心竭力捕捉藝術形象。這或許可以從近來脫貧攻堅題材小說的經驗與不足之中獲得啟發。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你的魂魄烙著北京人全部的夢魘和恐懼。只要你願意,你便立在歷史的中流。如果你保持清醒,而且屹立得夠久。你是空無。你是一切。無回音的大真空中,光,如是說。」「少年愛做的事情,哪一樣,不是夢的延長呢?看地圖,是夢的延長。看厚厚的翻譯小說,喃喃咀嚼那些多音節的奇名怪姓,是夢的延長。放風箏也是的。」
  • 羅日新《鋼的城》:工業題材小說在當下如何寫
    羅日新對國有鋼鐵企業非常熟悉,並親歷過那場改革,改革中各色人物的心態特徵、行為方式和命運結局,他都拿捏得很精準,易國興、祝大昌、田鳴建等等這些小說人物,雖然成長背景和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有血有肉,再現了二十年前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那場聲勢浩大的國有經濟活動。
  • 誰在繼承中國現當代都市小說創作的衣缽?試探都市小說的傳承創新
    在中國文學史中,「中國現當代都市小說」這一概念一直以來提得都不是十分分明,在中國現代小說裡面,能稱得上都市小說的小說流派大概只有海派和京派作家群是沒有太多異議的,其他的小說流派中就常常在題材選擇上因人而異了,當代作家就更是這樣,很少有人將自己筆下的文學書寫題材限定在農村題材或者是城市題材、二者只能居其一,而是看有什麼事情觸動自己引發文學創作的熱情,之後再選擇寫作內容的背景和環境的限定
  • 鑑劇:堂本剛純愛新作開播 張亮韓劇《Doctor異鄉人》亮相 – Mtime...
    時光網訊 本周鑑劇,將為大家奉上一部日劇,一部美劇和一部韓劇。近畿小子成員之一堂本剛的日劇回歸之作自開拍以來就受到劇迷和粉絲的關注,而《柏拉圖式》的名字也預示著該劇愛情線的虐心程度。  海盜題材在近年來的螢屏上屢見不鮮,《黑帆》和《維京傳奇》均是質量上乘之作,知名創作人Neil Cross顯然也對自己的同題材新劇期望頗高,找來了老戲骨約翰·馬爾科維奇壓陣,出演鬍子雪白的海賊王「黑鬍子」。目前本劇播出一集,馬爾科維奇的表演作為最大亮點獲得了不少好評,而劇集後續發展仍有待觀察。
  • 衛報的2016年最佳科幻和奇幻小說 語言和題材均多樣化
    過去幾年,這個獎項或多或少被「憂傷」或「瘋狂的小狗」這類題材所佔領——這是一個與更積極、更自由的科幻小說相對立的群體。2016年,這些憤怒的激進分子不再那麼具有毀滅性。今年雨果獎的得主不僅僅寫了很好的小說,更是為科幻小說的前進指明了方向。2016年的最佳小說是N·K·傑米辛(N.K.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70年代初,余光中創作了《鄉愁》,以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他詩歌的幾個重要題材之一,除了鄉愁之外,還寫了很多親情的作品,有懷念母親的,有寫女兒的;還寫過很多友情的詩;也寫過很多愛情詩;還有一種詠物詩,寫萬事萬物。小孩玩的蟋蟀,幾十種水果等,題材多樣。
  • 作家筆下的鄉愁:中國人的故鄉是母親,西方人的故鄉是戀人
    和老舍、蕭紅的深情不同,莫言在年輕時代對自己的故鄉可以說是「深惡痛絕」,在1993年載於《當代作家評論》中的《我的故鄉與我的小說》中,莫言如是說。但他此後人生中對「故鄉」態度的變化,和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相同。在十年之後,他與王堯先生對談,感慨道:「我能不斷地寫作,沒有枯竭之感,在農村生活的20年給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6本「雙學霸」題材小說,新完結文《白日夢我》鯨魚和倦爺超甜!
    《白日夢我》 棲見書評:小甜文、校園題材。林語驚父母糾纏多年的婚姻終於走到了盡頭,曾入贅進門的父親孟偉國立馬又帶著女兒入贅到了新的人家,一套下來業務可謂熟練。林語驚閒逛進了一家紋身店,吵醒了睡眠不足的少年社會哥沈倦,她說要在屁股上紋身,沈倦似笑非笑看她編瞎話。之後,林語驚又看到了少年暴躁的一面,真真是一把打架的好手。
  • 韓媒:韓劇《Doctor異鄉人》在中國視頻網站點擊量接近4億次
    韓劇《Doctor異鄉人》劇照 (圖片來源:韓聯社)  人民網首爾7月7日電(黃海燕)據韓聯社報導,韓國演員樸海鎮所屬經紀公司7日表示,截至6日晚,由樸海鎮主演的電視劇《Doctor異鄉人》在中國視頻分享網站優酷上的點擊量約達3.3億次,在土豆網的點擊量約達5千萬次。
  • 楊坤《流浪狗也有鄉愁》MV首發 拍攝太拼險腦震蕩
    圖片由宣傳方提供近日,楊坤全新專輯第一主打曲《流浪狗也有鄉愁》MV終於在千呼萬喚中發布了。MV風格偏意識流,楊坤與「流浪狗」的畫面不斷穿插,他們遇到白馬,遇到黑衣人,每一幀畫面都仿佛一幅畫作,勾勒出鄉愁的寂寞,同時又充滿著更深層寓意。歌曲名字中雖帶有「愁」字,其實更多的是希望能夠通過音樂鼓勵當今年輕人:在外「流浪」雖苦,但請不要停下追夢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