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錦文文/圖
師宗縣五龍壯鄉水生態小鎮。
徜徉在麒麟區潦滸古鎮的街巷,穿梭於明清風格的特色民居間,百姓人家的一壇一罐、一碗一壺都透著「爨體書法」古拙、雄渾的剛健之氣。爨文化是潦滸陶器的靈魂,潦滸陶器是爨文化的載體。翰墨在陶器上飄香,吸引著眾多的旅行者。潦滸古鎮通過保護開發古窯群,修復美化老街、老屋的爨文化特色小鎮建設,帶動了以陶瓷產業為主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工業觀光旅遊,詩和遠方「結合」開出特色文化旅遊小鎮最絢爛的花朵。
今年國慶和中秋「雙節」疊加的超級假期,是疫情以來曲靖首個旅遊高峰,全市共接待遊客88.5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9億元。
成績的背後,是近年來曲靖文化旅遊行業砥礪前行、持續發力的付出。「十三五」期間,我市文化旅遊事業緊扣時代潮流,聚力文脈傳承,文化和旅遊產品日益豐富多元,文化旅遊事業呈現繁榮發展態勢。
2019年3月14日,曲靖市文化和旅遊局正式掛牌成立,作為新一輪機構改革後組建的部門,曲靖市文化和旅遊局將文化、旅遊的管理服務力量匯集重組,整合成一支統一的市場管理服務隊伍。從此,文化插上了旅遊的翅膀,旅遊被賦予了文化的靈魂,詩與遠方真正走到了一起,全市文化旅遊事業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和旅遊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開啟了曲靖文化和旅遊發展的新篇章。
厚重的文化底蘊,文脈傳承為旅遊發展奠定了基石。截至2019年末,曲靖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全市共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3個。
2019年新增4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浦在廷故居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師宗縣省級非遺項目「綁神猴」被省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申報為第五批國家非遺項目。
以文化人,培養人文情懷,提升旅遊品質,是我市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舉措。截至2019年,全市已建成公共圖書館11個(藏書180.65萬冊),文化館10個,綜合文化站136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58個。建成了完善的市、縣、鄉、村四級文化服務網絡,成功創建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市以《趙五娘》為代表的滇劇,以《你是我的牽掛》為代表的花燈小戲,以《山裡》《千裡送鵝毛》為代表的花燈劇,以《我的珠江源》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無伴奏合唱等文藝作品,成為曲靖市文化藝術創作的金字招牌。
厚重而堅實的文化內涵,為旅遊事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經過多年的努力,「滇東無旅遊」已成為過去式。目前,全市有11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8個3A級旅遊景區,2個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7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特色旅遊城市,1個省級旅遊強縣。藉助全省「一部手機遊雲南」推進契機,開展智慧旅遊,所有4A級以上景區均建成智慧旅遊管理服務平臺並投入使用。
如何實現文化旅遊產業從「有」到「強」的轉變?「十三五」期間,曲靖將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全市六大重點產業之一著力加以推進,通過高層次規劃,實施精準招商,積極引進國際國內知名文化企業帶動高端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全市實施的文化旅遊項目涉及動漫、數字媒體等多個行業類別,文旅產品百花齊放,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藉助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遠方的家」「地理中國」等欄目及《大美珠江源》等媒體,持續宣傳推廣曲靖文化和旅遊品牌。2017年,曲靖作為雲南首批唯一入選城市參加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欄目競演並榮獲優秀魅力城市稱號,樹立了曲靖城市文化旅遊新形象。
2019年末,曲靖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8%,文化產業經營收入達到51.56億元,呈現出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成分多樣化的格局。2019年,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527.7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3億元,同比增長23.4%。文化旅遊產業產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逐年增大,逐步成為曲靖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