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事件背景
4月27日凌晨5點多,湖南長沙市芙蓉區某小區,蘇女士帶著才5個月的女兒從另一棟樓的頂樓跳下,母女二人當場身亡。根據瀟湘晨報的報導,家屬透露蘇女士疑似患有抑鬱症,寶寶是她產下的二胎。警方已經介入,並排除他殺。
瀟湘晨報報導二胎媽媽攜女跳樓
網友在評論區訴說自己產後抑鬱的遭遇
37歲的蘇女士是一名海歸博士,先生也是博士。兩人育有兩個孩子,老大7歲,已經上小學,和蘇女士一起墜樓的女兒是二胎,只有5個多月。
凌晨5點多,大多數人還在甜美的夢鄉,蘇女士卻抱著襁褓中的女兒走出家門,選擇用一種決絕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事發之後,她的先生失魂落魄,念叨著「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我的女兒,為什麼要把她帶走」。
儘管紀錄片《生門》的導演說過:「生育是兩個人的事」。但在現實生活中,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照顧新生兒的大部分責任都被女性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甚至光鮮如明星,那英、袁詠儀、何潔都曾出現過產後抑鬱。近年來,母親帶著幼子一起自殺的事件屢屢發生。女性一旦發現自己有抑鬱的症狀應該如何自救?其他家庭成員應該如何給與女性更多的關懷?封面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百萬級暢銷書作家陸琪。
人物簡介
著名作家陸琪
陸琪,百萬級暢銷書作家、資深自媒體人、中國作協會員,國內首個網際網路愛情大學「算愛研習社」創始人,新榜2017全國內容創業100強。
先後擔任天津衛視情感心靈節目《愛情保衛戰》嘉賓導師、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浙江傳媒學院導師、2017中國職場女性平權計劃推廣大使、中國首個省級網聯會副主席。
就像新聞裡的二胎媽媽,精神崩潰之後帶著幼女跳樓,悲劇發生之後,依然遭到丈夫的討伐「為什麼要把我女兒帶走」。這個二胎媽媽一開始很正常,只不過是被人硬生生地逼到精神崩潰,然後精神崩潰又成了她的罪名。
當一個女性精神崩潰繼而失控,千萬不要去指責「你看媽媽又犯神經了」「又崩潰了」,而是別人把她逼到了這個份兒上,身邊人的冷漠造成了這種後果。所以說,精神崩潰是別人的罪名。家有孕產婦,丈夫應該主動去關懷愛人,參與育兒,甘心挨罵,不要等到失控之後追悔莫及。
抑鬱不僅僅是心情不好
我遇到過很多姑娘,不管是懷孕期間還是生完孩子之後,情緒特別不穩定。還有的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後就自殺,或者經常和家人發生爭執,甚至做出傷害孩子的事。
很多人會以為這只是孕產婦心情不好,安慰女性說「你忍忍就好了」,也會有年長的女性不以為意「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怎麼只有你這麼脆弱」。殊不知,這樣的安慰和指責,會加劇情緒的不穩定。
有人做過調查,七八成女性會出現圍產期的憂鬱,有罵人、爭執、心情不好的症狀。其中,大概兩成女性會出現抑鬱,沒來由地情緒低落。抑鬱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上升到生理層面的,嚴重的抑鬱可能出現焦慮、失眠、與人起衝突,甚至是大小便失禁、昏厥。
新聞事件中的女性擁有海龜、博士、二胎媽媽等標籤,看上去是高知、精英和人生贏家。然而在我們的觀察中,反而是學歷比較高的人群抑鬱的可能性更高,他們熱衷讀書,專注於精神需求,更有可能想太多,陷入抑鬱的黑洞。
憂鬱的人可能過段時間,情緒就好了;但是抑鬱不行。圍產期抑鬱僅靠家人的安慰不可以痊癒,必須有醫生專業的介入,甚至需要吃藥治療才可以痊癒。
別等到失控才相信抑鬱
為什麼一個產婦已經陷入抑鬱的漩渦,而身邊最親近的人卻無法感同身受呢?女性向家人傾訴「我很焦躁」,但是「焦躁」只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語,普通人理解不了你有多焦躁;同樣,產婦正在經歷的失眠、堵奶、排惡露、傷口疼痛等等痛苦,家人也難有切身體會。現實情況是,一個新手媽媽真的只有一個人去死扛,別人卻不知道你在扛著什麼,這個時候就容易導致女性心理崩潰。
不過,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事實:不是所有圍產期的憂鬱都將導致抑鬱,不是所有的抑鬱都回演變成失控。憂鬱的女性可能本身就很敏感,千萬不要給自己這方面的心理暗示。
如果家裡有一個憂鬱的孕產婦,家人除了給與關心、關懷、陪伴以外,還應該好好說話,多多傾聽,在家人的關愛下,憂鬱的情緒說不定就自己緩解了。
如果一個女性本身只是有點憂鬱,家人還不理解,再去爭鋒相對,還要去逼她,相當於一個即將崩潰的人再被人推了一把,身後可能就是萬丈深淵。
我們要相信對方不會在假裝痛苦的狀態,不要讓一個人失控之後再去彌補。曾經遇到這樣的案例,一個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嘔吐、昏厥,才知道他正遭遇嚴重的抑鬱。而在此之前,他可能只是覺得孩子心情不好,並沒有想到抑鬱有這麼嚴重。
被罵是幫老婆宣洩情緒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儘可能避免悲劇上演?我覺得家有孕產婦,首先不要和她產生過多的爭執,其次不要對著她宣洩情緒,讓她堆積不良情緒。相反,如果孕產婦心情不好,可以適當罵罵老公,來宣洩不良情緒,發洩完了就痛快了。
特殊時期,家庭的權利可以適當向孕產婦傾斜,多多遷就。不要為了一些瑣事爭吵,什麼坐月子的時候能不能洗頭、開窗、喝不喝油湯,都讓女主人說了算。
有一種中國特色的現象,就是婆婆或者媽媽來照顧產婦。原本是心疼新手媽媽,分擔育兒的壓力,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於隔代養育觀念的差異,老人喜歡一邊照顧一邊嘮叨,對產婦宣洩情緒。
我們傳統的觀念是「我都幫你做了那麼多,還不能說你兩句嗎」?抱歉,這樣很不好。老人如果有情緒,就不要來照顧產婦。
儘管成為父母不用考試,但是真的需要新手爸媽認真去學習育兒的知識。現在的媽媽們都很厲害,從備孕開始都在不斷學習,自己準備孕產包、給孩子準備包被衣服,包括將來孩子如何翻身、學爬,媽媽們都有知識儲備的。
很多女性沒有督促老公學習,讓老公誤以為孩子生下來就萬事大吉。稍微有點責任心的丈夫,去體驗所謂的生產十級疼痛,就已經覺得自己很優秀了,很能理解老婆生育的不容易了,其實,生產只是漫漫育兒路上的起點,與生完孩子之後刀口疼、堵奶疼、餵奶疼等等相比,真的是不足十一。
女性朋友一定要讓丈夫參與育兒,上班很忙很累不是逃避育兒的藉口。男人只有參與其中,才會發現妻子真心不容易,理解妻子遭遇了很多困難,被妻子罵了一頓這個委屈就是「該受的」。
新手媽媽在圍產期遭遇各種疼痛、失眠、焦慮,再加上激素的急劇變化,心情不好是正常的階段性現象。這個時候男人一定要明白,被老婆罵了是在幫老婆發洩情緒,防止抑鬱,就應該主動送上門去讓老婆罵。老婆心情好了,家庭也陽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