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消息,湖南長沙的37歲海歸女博士,帶著5個月的女兒跳樓了。實際上,兩夫妻的家庭環境並不差,都是博士,育有兩個孩子,原本是多麼幸福的四口之家,沒想到只經過了一個晚上,便是令人唏噓。
丈夫當天加班到凌晨回家,聽到這個噩耗,去廚房喝了酒,情緒崩潰,一邊哭泣,一邊口中不停地自言自語。
女博士的家人說,在生完二胎之後,女博士疑似出現了產後抑鬱的徵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產後抑鬱而自殺的案例了。
江西省萍鄉的二胎媽媽帶著一雙兒女跳河,後來媽媽被救起,而兩個孩子溺亡;
湖南31歲的二胎媽媽,帶著一雙不滿3歲的兒女跳樓,三人全部罹難;
杭州一位年輕的媽媽跳樓自殺,而就在她跳下去的前一秒,剛給孩子餵完奶;
令人驚恐的是,僅僅就在一個月後,福建漳州一位同齡的寶媽,也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溺亡……
然而,看著一次次抑鬱症導致的悲劇發生,網絡上的很多網友,對抑鬱症的理解卻還是停留在「哭出來發洩就好了」、「幼稚不夠成熟」、「對孩子不負責任」這些表面層次上。
在女博士跳樓事件被新聞媒體播出後,有很大一部分網友的聲音都在指責這位母親:好像學歷高又家庭環境好的人,就不應該會抑鬱,得了產後抑鬱,就是矯情。
有心理專家做過關於抑鬱的調查,其中產後抑鬱佔比高達30%。
有60%~80%的女性,在生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同時也將有接近2成的新媽媽會發展為產後抑鬱症,發病率之高,已經超乎想像。
產後抑鬱症(post-natal depression) 是指產婦在分娩後出現的抑鬱障礙,也是女性精神障礙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在女性生產後,由於社會角色、性激素和心理發生一系列改變,從而帶來身體、情緒、心理的變化。有關數據顯示,在產婦分娩後的第一周,有至少5成會出現輕度抑鬱的情緒,而產後一個月內,抑鬱症的發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左右。
產後抑鬱的表現,跟其他的抑鬱症基本相同。
每天或者將近大部分時間都感覺到悲傷、空虛和無助;
興趣喪失、無心娛樂,體重減輕、胃口不好,四肢乏力;
睡眠質量變差;
內疚感;
焦慮不安,煩躁易生氣;
猶豫、注意力無法集中;
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總的來說,患上產後抑鬱的寶媽,大多會情緒低落、缺乏快感、無理由的悲傷哭泣、擔心多慮、膽小煩躁,嚴重時甚至會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顧孩子的能力,悲觀絕望到自傷自殺。
如果能在早期發現,診斷後積極治療,那預後會是比較良好。
保證足夠的睡眠
充足和高質量的睡眠,可以給予產婦身心的休息和精神的放鬆,若是長期處於疲憊的生理狀況,則不利於情緒的穩定。擁有充分睡眠的產婦,低落的情緒也會相對較少。不管是在孕期還是分娩之後,都要儘量保證好的休息,即使是分娩後,也要充分利用孩子熟睡的時間,趕緊補一補覺。
重視產前教育
利用產前學校對孕婦及其家人進行相關的講課宣教,樹立正確的分娩觀念和良好的健康認知行為,正確認識妊娠分娩的生理知識,激發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減少孕婦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同時,產婦要學會對自我情緒的覺察,對自我的情緒有正確的認知。
仔細觀察,早期診斷
產婦由於體內的性激素變化劇烈,情緒波動也會比較劇烈,表現也更加明顯。有部分產婦在生產之後,雌孕激素水平下來了,那心情就會逐漸恢復平穩,但如果無法調節好,很可能進入產後抑鬱的狀態。這需要家人有意識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不對的狀況,應及時進行心理撫慰和提供幫助,嚴重情況下,需要及時陪同,進行心理科就醫。
發現有產後抑鬱跡象時,要及時確認
以下這個產後抑鬱自我診斷量表,可供參考(選自《Postpartum Depression For Dummies》by Dr. Shoshana S. Bennett)。記下以下描述,總共有多少項符合自己的情況。
我最近總是錯過一些約會
我現在不怎麼享受以前喜歡的東西
我總是擔心我的健康
我總是擔心孩子的健康
我不想和孩子在一起
我對性沒有興趣
獨處的念頭讓我驚慌失措
我身體的某處疼痛,但是醫生卻找不到原因
我感覺不到餓
我總是發脾氣
我沒有足夠奶水
我一直哭我感到我的人生完了
我和孩子間沒有緊密的關聯
我總是感到疲倦,即使剛休息了很久
我呆在孩子周圍感覺不舒服
我渴望甜食和主食,一直在吃
我不希望任何人抱我的孩子
我的家人會過得更好,如果沒有我的話
我晚上無法入睡,即使孩子已經睡著
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很悲傷
我孩子不喜歡我
我不能集中注意力
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沒有人支持和關愛我,我好孤獨
如果這些描述裡,有5條以上描述,符合產婦的情況,請家人和產婦需要保持足夠高的警惕,因為很可能已經出現產後抑鬱的心理問題了。
另一方面,在產後抑鬱有著如此高的發病率的情況之下,丈夫能夠給予的情感支撐,往往非常重要。每一位新媽媽,都進入一個新角色,都值得更多的關愛和關照。
參考文獻:
[1] 張榮蓮, 陳起燕, 李豔華,等. 產後抑鬱症發病因素的探討[J]. 中華婦產科雜誌, 1999(04):38-40.
[2] 陳良英, 何仲. 產後抑鬱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2004, 23(1):1-4.
[3] 韓明清, 王桂紅, 李淑玉. 產後抑鬱症發生情況調查及預防對策[J]. 中華護理雜誌, 2003, 038(006):480-482.
[4] 陸虹, 鄭修霞. 初產婦社會支持與產後抑鬱關係的探討[J]. 中華護理雜誌, 2001, 036(010):731-733.
[5] 戴鍾英. 抑鬱症和產後抑鬱症[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 2009(8).
[6] 《Postpartum Depression For Dummies》by Dr. Shoshana S. Bennett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