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泉州旅行食記——潤餅菜
此次到達福建剛好是清明節之前,泉州的朋友告訴我可以嘗嘗閩南傳統小吃之 潤餅菜
朋友介紹了我去了泉州西街的那一家
感覺就像是北方什麼節日都吃餃子一樣,泉州的潤餅菜感覺就像是餃子一般的存在,是節日的通行證!不過說起吃潤餅菜最最正宗的節日還是清明節。到了清明,家家戶戶都會買潤餅。最重要就是潤餅皮。潤餅皮是圓形的,象徵一家團團圓圓
為了買到這一片片薄而白嫩的潤餅皮,許多人也是一大早大排長龍……
潤餅菜許多家庭都會製作。
調製各種菜色其中包括有有海蠣煎、紅蘿蔔、荷蘭豆、酥糕、豆乾、花生碎、榨米粉、芫荽。
鋪開薄薄的餅皮,放入做好的放上海苔,再放榨米粉,花生碎,芫荽等等一種种放進去。在最後還加上一勺土豆敷加白砂糖。就成為一家人圍在一起吃潤餅,
圍在一起吃潤餅菜團團圓圓呀!在這裡,潤餅菜不僅僅是風情的菜,也是親情的菜。這就是家的味道,節日的味道。最遠的遊子回家,吃完之後上山掃墓。緬懷祖先。以表示子孫的孝心!
而關於潤餅菜起源,民間是有多個傳說,其中之一就是說潤餅菜是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他的夫人首創。相傳蔡復一是一個獨眼跛腳的殘疾人,才華橫溢,為人耿直,但屢遭奸臣陷害。皇帝聽信讒言,要求蔡復一須在49天內完成整理抄寫朝廷歷年來的文書,共九大箱,否則以抗旨論處。
為了完成任務,蔡復一他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抽不出時間吃飯。蔡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有一天,她想出了一個妙法:把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候,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餵丈夫吃,這樣的話既不影響工作,又不會耽擱時間。在夫人這樣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從此,蔡夫人做「薄餅」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
朋友說沿海地區台州的食餅筒也是這種皮,餅皮大料也多。台州食餅筒這種食餅皮,還有綠色的麥餅皮(地梅汁)、白色麥餅皮、麥油煎皮(麥粉糊油煎)。
料頭一部分和台州著名小吃嵌糕重合,一部分是時令菜,比如清明前後新鮮蠶豆、剛出土小土豆、蟶子肉、槍魚肉,秋天彈彈魚、蝦仁等等。
有機會要一定要去嘗一嘗!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