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採用的方式、方法、媒體的總和。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採用的一整套比較靈活的教學行為,它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依據教學的計劃、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一種變通性地應用。
教學策略基本特徵: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
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點來劃分,可以分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導性三種。
替代性教學策略,是指教師選擇特定的教學內容,並將其組織安排好,然後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將其傳授給學生。在此過程中,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教師,而學生沒有主動性。
生成性教學策略,是指鼓勵學生自主的形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並對其進行組織、理解、強化和遷移。並在教學中構建自己特有的教學意義。
指導性教學策略,為了發揮前兩種教學策略的優勢並彌補其不足而提出此策略,其程序可概括為以下四大環節:
環節一:引導注意,明確意義,增強興趣
(1)引導注意,是讓學生在身體、情緒等方面保持對接受新信息的警覺和興奮狀態。
(2)明確意義,必須是理論結合實際地使學生感到所學課題的生動、具體、有用,而不是抽象地空談教學目的或機械呆板地把目標告訴學生。
(3)增強興趣,是非認知心理因素的高級形式。此環節是教學結構中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機制,應當作為重要的教學原則來應用。它是達到高效率教學的「基石」。
環節二:刺激回憶,合理呈現,優化編碼
(1)刺激回憶,是指教師通過提問、演示、討論、檢查等手段幫助學生回憶與當前學習課題有關的舊知能。
(2)合理呈現,是指教師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正確安排新信息呈現的科學邏輯順序和心理邏輯順序。
(3)優化編碼,是指教師幫助學生將初步接受的新信息有效地貯存到長時記憶中。從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這一信息加工方式稱之為編碼。不同類型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加工策略和方式。
環節三:嘗試體驗、評價反饋,掌握結構
(1)嘗試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親身活動來學習事物,促使自己與信息發生相互作用並產生心智和身體反應的過程。
(2)評價反饋,傳遞某種反饋信息,讓學生知道在嘗試練習中所表現的行為正確與否或正確的程度如何,離預期的目標還有多少距離,為後繼學習提供調控參照系。
(3)掌握結構,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一個合理的結構,做到重點突出、聯繫緊密、前呼後應(有時甚至跨章節呼應)、條理分明。學生在學習每一項知識的同時,應不斷注意前後知識的相互聯繫,最後能較系統地理解學科的完整結構。
環節四:重複訓練,強化保持,遷移創造
重複訓練,將新知識的應用轉變為自動化操作,形成習慣。進而,重複->強化->保持->遷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