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寺廟古蹟之旅

2020-12-20 央視網旅遊頻道

    

[行程]

    第1天 清水巖祖師廟 -> 青山宮 -> 臺北龍山寺 -> 學海書院 -> 華西街觀光夜市 
 

    古蹟之旅第一站來到艋舺清水巖,其又稱「祖師廟」,在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建立。主祀的清水祖師陳昭應是福建安溪移民從故鄉請來,共有七尊,其中以蓬萊祖師最靈,也就是所稱的「落鼻祖師」。相傳天災地變時,祖師的鼻子就會自行掉下來,警告信徒,一直到災變過去,才又會自行回復。

    下一站可以到被列為臺灣第三級古蹟的青山宮,在西元1854年建立,供奉的是靈安尊王,又稱為青山王。相傳惠安漁民把靈安尊王從大陸請來時,當神像經過舊街(今西園路),突然抬不動。經過擲筊問神後,才知道靈安尊王要住在當地,所以信徒就在舊街建廟。剛好那時候流行瘟疫,不過只要向靈安尊王祈求,就能平安健康,因此信徒愈來愈多,並共同籌款蓋新廟,也就是現在青山宮。

    接下來至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臺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從西元1738年(清乾隆三年)開始,到1740年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布局。在廣場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

    學海書院是因為日本時代日本人把沒有人認領的地方歸為己有,把這些地方拍賣掉,當時高家的人看那裡風水很好,覺得被隨便賣掉或者被拆掉很可惜,所以就買了下來,用來做祠堂。屋脊上面的裝飾是從彩色的碗剪下碗上彩玫花樣,再一片一片拼成的各式人物形狀,非常漂亮。它的屋頂是用銅瓦,銅瓦是半圓桶形的,從前只有官邸或者是廟宇才能用這種銅瓦。從前有一個觀念是天圓地方,所以門檻是方形的,門的上方是圓形的,大廳的柱子是圓的,其他地方的柱子是方的。

    晚餐可至華西街觀光夜市,多種臺灣風味小吃可滿足您的食慾,其中以蛇店最為引人注目,招牌菜烤蛇肉串、蛇肉湯、炒蛇肝、蛇酒等供顧客點食,具有清涼、降火、解毒之效。另一老饕必訪之地,就是以融合道地小吃與大飯店般高級精緻的裝潢的臺南擔仔麵海鮮店,內有蚵仔煎、赤肉羹、麻油雞、碗粿、肉丸、炒螺肉、鱔魚面、鼎邊銼等各式小吃,十分受到觀光客的歡迎。

     

相關焦點

  • 《艋舺》裡趙又廷阮經天拜把子的龍山寺,居然是求姻緣最靈的寺廟
    龍山寺,位於 臺北 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亦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是 臺北 著名的文化古蹟,與 臺北 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 臺北 旅遊之四大勝地;這裡也是 臺北 香火最旺的寺廟,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 臺北 三大廟。
  • 艋舺龍山寺 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艋舺龍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 本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
  • 色彩瑰麗,融合臺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艋舺龍山寺
    臺灣的艋舺是臺北市最早的發源地,可稱之為有歷史的老街區,而以艋舺龍山寺為中心的名勝古蹟有很多,以及以龍山寺為中心的商業街區。而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來臺旅遊的三大勝地,這座寺廟自然也是全臺灣乃至世界範圍內最為知名的古剎之一。
  • 臺南安平古蹟之旅
    【行程簡介】   臺南,臺灣地區古蹟最多的縣市;安平,臺南縣市古蹟最多之處,真可所謂「府城古蹟冠臺灣,安平古蹟冠府城」!如果要從歷史的紀錄上探究原因,應該可以要說:「臺灣地區發展的起源在臺南,臺南地區發展的起源在安平」之故。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寶島臺灣,古老的寺廟——龍山寺
    臺灣省臺北市,艋舺龍山寺,亦稱萬華龍山寺,簡稱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傳於當初艋舺環境險惡,瘟疫頻傳。臺灣旅遊勝地。臺灣龍山寺,清乾隆三年(1738年)泉州三邑移民,就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臺灣,合資興建龍山寺。
  • 臺北以「古蹟活化法」保護歷史建築(圖)
    但如今,臺北人對古蹟的保護卻有高度一致的共識,330多項古蹟或歷史建築被法定保護,保護力度為大陸很多城市所罕見。  古蹟被保護以後該怎麼處理?很多地方的做法是「畫地為牢」,成為僅供遠觀的老古董,或是將一些熱門古蹟「坐地起價」,收門票掙錢。古蹟與群眾的生活毫不相干。  古蹟如何更好發揮功用,是一大難題。
  • 李浩男《艋舺偷天換日》殺青 李小峰開啟驚險之旅
    網易娛樂11月8日報導 昨日,由陳嘉上擔任監製的網絡電影《艋舺偷天換日》,劇中演員李浩男的戲份正式殺青。該劇由吳震亞執導、蔡旻樺聯合執導,演員張懷秋、李浩男、林映唯等聯袂主演。該電影自公布籌備以來就備受矚目,網友紛紛留言:「希望可以延續《艋舺》的精彩!」大明星捲入大爭鬥,李浩男上演臺式「人在囧途」《艋舺偷天換日》以獨特的街頭文化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一位到臺旅遊的大明星李小峰(李浩男 飾)捲入一場有關集團走私的案件中,並因此開啟了一段關於親情、背叛的冒險故事。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簡單一句,「艋舺」曾是臺灣繁華的起點!早期的臺灣,移民在一個地方落腳定居,都會抱團以尋求保護,所以第一件事便是建廟,除了對神靈的敬畏是一個原因外,廟還是這塊地區裡處理各種事物的中心,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劇中提到的「角頭」了。所以影片中大量的場景都與寺廟相關。
  • 探訪臺北古蹟保護再利用之道 如何活化煥發生機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臺北天后宮,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之一,裡面供奉的神靈好多呀
    聖母媽祖是無數沿海子民的海神信仰,臺灣自古以來便以漁業與海上貿易為生,為祈佑出海漁民平安健康、家園不受災害侵蝕,全臺各地都修建了祭拜媽祖娘娘的天后宮,位於臺北艋舺的天后宮便是其中之一。臺北天后宮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一年,因其緊鄰清代河運非常繁榮的大稻埕碼頭而香火鼎盛,並與艋舺龍山寺與艋舺祖師廟並稱為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
  • 泰國最值得去的十大歷史古蹟,每一個都是隱藏版"秘密花園"!
    本文來源:泰國國家旅遊局成都辦事處如果你來泰國旅行看慣了五光十色的市區玩夠了碧海藍天的海島不妨搭個車,轉換一下心情來一場別致的泰式風情之旅泰國最受歡迎的十大文化古蹟景點就是你漲知識的最佳去處一起探索這座神秘古國的秘境追溯泰國的前世今身
  • 臺灣寫真: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18日,艋舺生活節為規劃多年的艋舺城市博物館拉開序幕。這片臺北古早風最為濃鬱的城區,生機盎然。艋舺,被視為臺北的發源地,在清朝末年商賈雲集,繁榮樣貌一時無二;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按照日語發音將此地易名為萬華,並沿用至今。數年前,一部同名電影將此地的名氣再度打響。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華麗的山門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 「臺灣見聞」之臺北天后宮,鬧市中的著名寺廟
    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1943年,日本政府因為開闢防空道路,強制拆除新興宮,神像及神器都暫時安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臺灣著名的寺廟,因為一部電影名聲鵲起,眾多遊客會專程來祈福
    在走向世界的路上,很多人都會愛上臺北,還記得看電影《艋舺》的時候,到處都是花裡胡哨的色彩和海報圖騰的艋舺成了意志堅強的代表。曾經,我很嚮往。後來才知道原來艋舺就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艋舺是臺北最早的市場,是因河運而開始發展的內港,百年風雨變遷,使它盛產文勝古蹟,其中最著名的是龍山寺,龍山寺建於清代乾隆三年,一直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與其他寺廟不同,龍山寺廟的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還供奉道教神靈媽祖、關帝君等。據說這是因為當時臺北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為了兼顧各個地區的信仰,乾脆在這裡供奉各家神明。
  • 臺北最靈驗的寺廟,有近300年的歷史,這個小眾景點拍照超美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
  • 十年「拉皮」改頭換面 臺北老街借「艋舺」起航
    這個時下臺灣年輕人必去的老街,在《艋舺》這部電影的「加持」下,成為臺灣觀光業和電影業相得益彰的典範。  今年臺灣的電影市場上,《艋舺》是一朵奇葩。它是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它僅花6天時間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就在艋舺剝皮寮。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 電影《艋舺》:把歷史轉折視為純真年代,青春紀事的象徵句點
    導演鈕承澤選擇一個他熟悉親切且想念至深的時空作為青春紀事重現之據點,艋舺這座繁華沒落的歷史古城,頓時成為他青春輓歌的舞臺。主場景祖師廟口旁垂掛著鈕承澤成名之作《小畢的故事》的巨型海報,街燈昏黃,圖上小畢的故事五個字若隱若現,仿佛是劇場即將開演,燈息幕起那一瞬間的光影錯動,而後頭排排燈籠下、人群竄動之處正是方要上演的戲碼。導演想說的是艋舺的故事?還是小畢的故事?或者就是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