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在家向中國校長喊話: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7種智能...

2021-01-08 上觀

「人類智能至少有7種。」作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20日「現身」中國上海金茂大廈。他從位於美國麻省的家中,向參加2020金茂未來教育論壇的中國校長們喊話: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這7種智能中的前兩種。而且,他又提出了仍在不斷被發現中的幾種新智能。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加德納的理論,嚴重挑戰著人類的「智力觀」。因為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一元的、個體的智能是單一的。而且在計量學派中,智力商數也就智商(IQ)是可以被量化的。比如,人類智商均值是100,那麼IQ高於120的就是聰明人,而低於80的似乎就成了低能。

金茂學校總校長兼教育研究院院長程紅兵

【大腦機房裡有7臺電腦,後5臺無法度量】

加德納告訴中國同行,從學習藝術的兒童,到帶有腦傷的成人,通過對不同人群的心理研究,他發現以一個簡單數字表示的智商,並不能證明有些人擁有的與眾不同的個體智能。也就是說,120以上的高智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表現得那麼聰明,反之80以下的人卻可能在某一方面特別「聰明」。

這位大教授在視頻講演中打了個比方。許多人將一個人的大腦比喻為一臺電腦,那麼這臺電腦可能是高配的也可能是低配的;但事實上,人腦更像是一座機房,其中少說有10臺電腦,其中可能有速度很快的那種,也可能有比較慢的那種,反正有快有慢。

目前,大腦機房裡比較確定的7臺電腦,對應著7種各異的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其中,前兩種,也就是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正是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通常評價的,而後面5種智能則是無法通過一定時間的測試來度量的。

「我們認為自己智力和能力一成不變,而整個世界由一個個為了考察我們的智商和能力的測試所組成,那麼我們擁有的就是固定的思維模式。」作為上海紐約大學的創校校長,俞立中教授表示,仔細想一想應試教育是為了考試的教育,它是怎樣固化的一種思維模式。他反問,如果把成功僅僅定義在考上清華北大,哪怕把復旦、交大等「985」全部算進去,那麼除了這百分之幾的孩子,絕大部分孩子都是不成功的?

「什麼是成功的發展、成功的孩子,應該是多樣化的。」俞立中認為,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如果孩子有非常豐富的價值取向,如果能夠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所長,又如何能夠走上自己所喜歡的道路,有獲得感、成就感,「這是我們今天教育特別需要強調的一方面。」

雙語主持人張蒙晰

【不止於7種智能,跳出應試教育毀滅性影響】

有意思的是,從個人從事的職業尤其是職業生涯非常成功的個案,可以「反證」其擁有的哪方面智能處於比較優勢。比如,演奏家、製圖師、運動員、活動家等。目前,加德納博士仍在持續對多元智能理論展開研究,他透露第8種智能是「自然觀察智能」,這部分智能幫助人類認知自然界,有的人特別擅長區別植物種類。

此外,還有人「好為人師」,可能「教育教學智能」比較強;還有人善於提出「大問題」,比如關於人類命運的哲學命題,體現出一種「存在(Being)智能」。

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加德納就訪問過中國,從少年宮到少科站,這些中國特色的教育方式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在當時可能多達五六十人一個班級的情況下,學校教育無法開展個性化教學,因此校外機構就提供了多元化教育。

因此,他告訴教育界人士,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框架下,絕對不能只盯住如此豐富智能的兩三個方面,而無視客觀存在的更多方面。「個性化教育與多元化教育,應當並存並行。」

俞立中也認為,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所言帶來了更多啟發:人要真正認識自己所長,才能夠因材施教,而老師也要發現學生這樣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不要任意地去定義智商和情商,更多的是探索在不同環境下、在不同個體中得到更好發展。」他告誡,應當重在培養學生的成長性思維模式,要跳出應試教育給教育帶來的毀滅性影響,而能不斷地去啟發孩子發現自我,看到自己種種的可能性,這是教育可以給孩子帶來的更大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7種智能中的2種
    因為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一元的、個體的智能是單一的。而且在計量學派中,智力商數也就智商(IQ)是可以被量化的。比如,人類智商均值是100,那麼IQ高於120的就是聰明人,而低於80的似乎就成了低能。加德納告訴中國校長們,從學習藝術的兒童,到帶有腦傷的成人,通過對不同人群的心理研究,他發現以一個簡單數字表示的智商,並不能證明有些人擁有的與眾不同的個體智能。
  • 智商只能測出孩子1/3的智能,孩子聰不聰明,可以這樣判斷
    所以很多孩子成績不好,智商一般,就被家長、老師誤以為是「不聰明」。但其實,這裡面有很多誤區。首先,傳統的智力測驗只能測出孩子的一小部分能力。智商或者考試成績一般的孩子,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天賦。要知道,人的智力是很多元的,智力測驗只能測量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以著名的韋氏智力測驗為例,這套智力量表主要包括詞彙、語言理解、算數、相似性、位數廣度、積木圖案測試等內容,主要反映了測驗者邏輯數學、語言,還有空間方面的智能。
  • 如何看待智力測驗
    一些學校的老師當某個孩子經常考試的成績不理想時,他也會動員家長去給孩子進行智商的測定,一旦孩子測定的智商比較低時,老師就會向領導匯報,以示這個學生的考試成績不能計算到全班的成績中,這樣老師教學考評成績就會上升,不會影響老師的評比、晉升。  針對測試出來的不同結果對家長來說反應就很大了。每個家長都十分關心自己孩子的智力發展的情況,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健康。
  •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哈佛教授,要和名校長們一起給家長做講座了!
    如果你是一位重視教育的家長,那麼,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名字,想必你一定聽說過。對,就是那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哈佛教授。多元智能理論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就風行全球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它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Gardner)博士系統提出,而且一直被不斷發展、深化,全球許多國家的老師、家長,都把這種理論用於對孩子的教育上。那麼,多元智能理論現在已經發展到哪種程度了?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有哪些新的參考呢?
  • 八種智能光譜,你家孩子擅長哪種?
    近日閱讀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八種智能光譜,有所習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的育兒教育帶去益處。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他創建了「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類有著完整的智能「光譜」,人類智力是多元化而不是單一的。
  • 試一試用繪畫給孩子做個智商測驗
    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做個智商測驗。但很多智商測驗都非常麻煩,不夠精確。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簡便易行精確有趣的測驗,就是讓孩子來畫個人就可以了。 畫人測驗是一種是適用於4~12歲兒童簡便易行的智力測量評估工具。1885年,英國學者庫克首先描述了兒童畫人的年齡特點。此後,許多學者開始探討通過兒童繪畫來了解其智能發展情況。
  • 紀寶成校長會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中心主任柯偉林教授
    6月26日上午,紀寶成校長會見了出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並發表演講的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中心、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主席柯偉林教授。  會談中,柯偉林教授對紀寶成校長九年來為學校發展所作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對中國人民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成就表示讚賞。
  • 基本教育理論之多元智能理論
    一、「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霍華德·加德納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最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論」,被譽為「多元智能理論」之父。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教育學教授,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任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研究所主持人,專著超過20本,發表論文數百篇。
  • 哈佛新任女校長:大學精神要對歷史和未來負責
    成千上萬的師生、校友以及周圍的居民雲集哈佛,不顧陣陣風雨和潮溼,來參加這一歷史性的活動。三位前任校長與來自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地大學的220位代表參加了這一歷史性的儀式,其中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香港大學等也都派了代表參加這一盛典。  哈佛曆史學教授西德尼•維爾巴在代表教師發言時說,「我從未見到過教師們如此團結一致,他們是來歡迎新校長德魯•福斯特的。」
  • 大學教育系列 | 哈佛校長告訴你大學教育的目標和責任
    1947年,歷史學家,她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在2017年,一個人有可能通過在線學習積累足夠多的知識和通過足夠多的測驗,以此獲得大學學位。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相信社群的功能,社群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不過,我們必須好好構建這個社群,這樣它才不會僅僅呈現你們已經知道的東西,或者只能讓你們結交跟自身經歷和觀點相近的人。正是這種多樣性,這種陌生化和差異化元素,讓哈佛擁有了非同凡響的大學體驗,我知道你們終有一天會發現這個事實。
  • 多元智能教育::多元智能理論及其教育涵意
    隨後,智力測驗被世界各國廣泛地使用,智商(IQ)也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度量人們智能高下之重要標準。雖然,這種傳統的智力測驗滿足了人們行事上的便利(例如,國人常用以作為能力分班,以及資優班與預官考試之選才標準),但也由於理論與測量方法的偏失而潛在地製造出更嚴重的問題--傳統的智力測驗通常僅將智力的範圍局限在語文與邏輯方面,並假定個體特質能被單一的、標準的、可量化的數據所描述,如此的「IQ式思維」(IQ-style   thinking)(Gardner,1993a,頁69)不僅使得人們近乎被
  • 他智商高達260,8歲精通8種語言,11歲上哈佛,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哈佛心理學教授,他從小威廉一出生就很重視對他的教育,他正是這個傳奇的締造者。小威廉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從小就顯示出了驚人的才智和聰慧,被所有人稱為神童,那麼他到底有多聰明呢?
  • 一周教育:研究生複試新政發布;雅思等考試計劃推出在家考模式
    多項考試計劃推出「在家考試」模式繼 AP 推出在家考試後,雅思、SAT/ACT 也考慮推出在家考試模式,供有需要的學生選擇。特別是雅思,最新產品 IELTS Indicator 已於 4 月 15 日發布。
  • 幼兒多元智能情境評估量表編制
    摘要: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有著廣泛的世界影響,編制幼兒多元智能情境評估量表就是建立多元智能課題研究的科學工具。  關鍵詞:多元智能;情境評估;智力測驗;幼兒;量表  多元智能理論與中國教育改革的默契成就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論在中國的長盛不衰,多元智能熱持續十年之久。
  • 北師大校長董奇:教育評價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智能化評價趨勢已出現
    考試作為人才選拔的一個重要方式,以中考高考為例,它有人才選拔的主要功能,但它不是用來評價全面教育質量的手段和方法。也正因為這樣,教育評價制度體系的建立,教育評價方法的改革到了必須抓的地步。去年的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凡是不利於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在這些不利這個目標實現的做法中,其中一個就是今天的教育評價制度。
  • 哈佛同伴教學法(PI)& 多元化評價模式的構建
    今天,我們將首先帶您了解哈佛大學工程和應用物理學院Eric Mazur教授所創立的基於大班教學新方法:同伴教學法(Peer-Instruction以下簡稱PI),為大班基礎課程的講授提供一些可能的改進思路。同時,在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中,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應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並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設計的。換言之,某種教學方法的改良背後,帶來的一定有相應學習評價模式的改變。
  • 明都多元智能天賦檢測發現孩子天賦,給孩子未來最精準的指導
    國內首創以多元智能理論教育結合基因測序所形成的教育科技產業—明都(中國)多元智能教育科技公司。-- 彼得·德魯克 管理大師明都(中國)多元智能教育科技公司主要為青少年兒童提供興趣班、科系選擇、親子溝通,職業生涯規劃、左右腦開發、先天學習風格等有關健康成長的基因檢測與解讀的教育諮詢服務的機構。
  • 哈佛校長,來自名門的「叛逆女孩」
    作為第二次來中國的朋友,她受到習近平主席接見;作為歷史學家,她的作品《創新之母》高調出版,被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評價為「關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文學作品裡最好的典範之一」。作為教育家,哈佛大學蟬聯《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新近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聲譽排行榜榜首,她如何讓這所創立近400年的高等學府持續煥發生機,在中國的教育界內也引發了大討論。在福斯特看來,「判斷一所大學是否優秀,取決於它的人才。
  • 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中國教育不應填鴨式
    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超越了他的學姐莊小威(87級少年班,34歲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9月20日,身在哈佛的尹希告訴記者晉升在自己的預料之中,這讓他做研究時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去探索。尹希童年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
  • 哈佛大學研究:決定孩子成功的不是智商和情商,而是這7項指標
    諸如此類的評價還有很多。作為家長,我們習慣性地把一個孩子的成功,歸因於一個「點」。十年前這個「點」的名字叫做智商,如今是情商。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得出結論: 人生成就至多20%歸諸於智商,80%則受其他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