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能至少有7種。」作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20日「現身」中國上海金茂大廈。他從位於美國麻省的家中,向參加2020金茂未來教育論壇的中國校長們喊話: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這7種智能中的前兩種。而且,他又提出了仍在不斷被發現中的幾種新智能。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加德納的理論,嚴重挑戰著人類的「智力觀」。因為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一元的、個體的智能是單一的。而且在計量學派中,智力商數也就智商(IQ)是可以被量化的。比如,人類智商均值是100,那麼IQ高於120的就是聰明人,而低於80的似乎就成了低能。
金茂學校總校長兼教育研究院院長程紅兵
【大腦機房裡有7臺電腦,後5臺無法度量】
加德納告訴中國同行,從學習藝術的兒童,到帶有腦傷的成人,通過對不同人群的心理研究,他發現以一個簡單數字表示的智商,並不能證明有些人擁有的與眾不同的個體智能。也就是說,120以上的高智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表現得那麼聰明,反之80以下的人卻可能在某一方面特別「聰明」。
這位大教授在視頻講演中打了個比方。許多人將一個人的大腦比喻為一臺電腦,那麼這臺電腦可能是高配的也可能是低配的;但事實上,人腦更像是一座機房,其中少說有10臺電腦,其中可能有速度很快的那種,也可能有比較慢的那種,反正有快有慢。
目前,大腦機房裡比較確定的7臺電腦,對應著7種各異的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其中,前兩種,也就是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正是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通常評價的,而後面5種智能則是無法通過一定時間的測試來度量的。
「我們認為自己智力和能力一成不變,而整個世界由一個個為了考察我們的智商和能力的測試所組成,那麼我們擁有的就是固定的思維模式。」作為上海紐約大學的創校校長,俞立中教授表示,仔細想一想應試教育是為了考試的教育,它是怎樣固化的一種思維模式。他反問,如果把成功僅僅定義在考上清華北大,哪怕把復旦、交大等「985」全部算進去,那麼除了這百分之幾的孩子,絕大部分孩子都是不成功的?
「什麼是成功的發展、成功的孩子,應該是多樣化的。」俞立中認為,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如果孩子有非常豐富的價值取向,如果能夠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所長,又如何能夠走上自己所喜歡的道路,有獲得感、成就感,「這是我們今天教育特別需要強調的一方面。」
雙語主持人張蒙晰
【不止於7種智能,跳出應試教育毀滅性影響】
有意思的是,從個人從事的職業尤其是職業生涯非常成功的個案,可以「反證」其擁有的哪方面智能處於比較優勢。比如,演奏家、製圖師、運動員、活動家等。目前,加德納博士仍在持續對多元智能理論展開研究,他透露第8種智能是「自然觀察智能」,這部分智能幫助人類認知自然界,有的人特別擅長區別植物種類。
此外,還有人「好為人師」,可能「教育教學智能」比較強;還有人善於提出「大問題」,比如關於人類命運的哲學命題,體現出一種「存在(Being)智能」。
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加德納就訪問過中國,從少年宮到少科站,這些中國特色的教育方式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在當時可能多達五六十人一個班級的情況下,學校教育無法開展個性化教學,因此校外機構就提供了多元化教育。
因此,他告訴教育界人士,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框架下,絕對不能只盯住如此豐富智能的兩三個方面,而無視客觀存在的更多方面。「個性化教育與多元化教育,應當並存並行。」
俞立中也認為,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所言帶來了更多啟發:人要真正認識自己所長,才能夠因材施教,而老師也要發現學生這樣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不要任意地去定義智商和情商,更多的是探索在不同環境下、在不同個體中得到更好發展。」他告誡,應當重在培養學生的成長性思維模式,要跳出應試教育給教育帶來的毀滅性影響,而能不斷地去啟發孩子發現自我,看到自己種種的可能性,這是教育可以給孩子帶來的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