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無論是審計部門的宣導和培訓對象,還是審計新人,都喜歡看案例。好的審計案例,確實能讓人學到很多東西,但是如果想把審計案例套用在實際審計檢查中,卻是不容易。原因有三點:一是審計案例大多數是經過加工,很可能會增加一些情節;二是審計案例所在的具體背景只會出現一次,就像一腳不能踏入兩條河流;三是成功的審計案例要經過不同審計技術的組合和主觀操作,很難複製到下一個場景中。
比起審計案例,審計模型才是真正的乾貨。不管大家都審計模型的理解和定義是什麼,審計模型一般只有經驗豐富、對審計流程、業務流程、數據分析充分了解的審計人員才會構建審計模型。審計模型有幾個特點:
一是可複製性。審計模型是從審計檢查流程和審計方案中提煉出來的邏輯線路,剔除了一些不可控及人為的變量因素,所以可以運用到不同審計項目中的同一個或類似的業務領域。
二是可傳承性。審計模型也是審計人員經驗的總結,不同於書面文字,審計模型往往可以流程圖顯示,更具可視化,更能把審計經驗完整地傳承下來。
三是可擴展性。審計模型可以針對一條業務流程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構建、設計審計模型,也可以對整條業務流程構建、設計審計模型,還可以就幾條業務流程構建、設計關聯性、驗證性的審計模型。
四是可迭代性。審計模型不會第一次設計得就很完美,需要不斷地測試、完善和升級。隨著審計人員對業務流程了解地更加深入,對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控制缺陷也會有更全面地把握,審計人員迭代、升級後的審計模型也會輸出更有針對性的問題疑點。
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審計模型的設計和開發將成為審計人員提升數據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對審計模型不太成熟的想法:
模型在科學、技術、工程、製造等領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模型的設計、推演再到應用於現實中,不僅能夠可行性的驗證,還能避免資源的無效投入,同時還可以預測風險和可能性。
審計模型是數位化審計的「發動機」,是審計分析算法的載體。審計模型可以通過通過計算機語言或代碼進行構建,並在計算機中進行運行,獲得結果輸出。數據就相當於「汽油」,通過審計模型產生能量,為審計業務提供動力。審計模型的開發與應用從表面上看是技術性和操作性的,但也需要審計人員從基本的思維和思想上入手。
一、什麼是審計模型
審計模型可以是廣義的,思路模型和方法模型也可以叫審計模型。審計模型也可以是狹義的,如需要通過數字表達出來的邏輯關係、條件、目標等,還可以用計算機語言或代碼表達並可以在計算機裡運行。很多人理解的都是狹義的審計模型。
我們試著定義一下審計模型:為實現審計目標,應用數據分析方法,在既定業務規則和風險導向基礎上,通過文字、數字、圖形表達出來的,可以抽象出經濟事項運行邏輯並能夠推導或運行的關係原型。
二、開發審計模型的意義
1.將審計思路和方法通過邏輯關係體現出來。審計模型是邏輯關係的一種表達形式。
2.將審計經驗通過數字語言固化下來。審計經驗單靠文字不能簡潔地表達出來,而只有通過審計模型才能把核心的思路展現出來。
3.有利於不斷完善和優化審計流程和檢查程序。審計模型本身也是審計思路和方法的體現,建立審計模型也是對審計流程和檢查程序的檢驗。
4.使審計方法可以通過信息系統上進行運行,實現大數據審計。審計模型往往可以在審計軟體上運行,在審計軟體與信息系統進行對接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全量分析。
5.促進審計人員具備數據化思維。不是每個審計人員都具備數據化思維。有些審計人員還沒有這方面的清晰概念。
6.為持續審計和風險監測創造條件。審計模型往往以風險為導向,以指標為衡量依據,藉助信息系統可以實時監測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動態。
三、審計模型開發需要的條件
1.審計人員對業務流程的熟悉程度,只有對業務流程熟悉,才能知道信息系統都有哪些業務數據。
2.審計模型的運行還要依賴審計人員對審計軟體應用的熟練程度和對信息系統中數據欄位或數據結構的熟悉程度。
3.審計人員是否願意學習新知識,是否勇於嘗試新的方法。審計模型開發與應用必定會對審計人員所掌握的知識提出挑戰。審計模型開發與應用中,必定會出現失敗,而且剛開始時失敗的次數和概率還很高。
4.審計模型開發與應用必須成為一個常態化的工作。
四、審計模型開發的路徑
(一)實現路徑
審計模型從框架到應用可以分為:思想或思路模型、方法模型、應用模型。思想或思路模型提供審計方向。方法模型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包括邏輯模型、數學模型、統計模型、分析模型。應用模型主要是解決具體的問題,包括指標模型、疑點模型、覆核模型、確認模型。雖然這裡面的概念可能不太準確,但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係,由粗到細,由宏觀到具體。
(二)基於信息系統的審計模型開發路徑
1.從思路到方法,再到模型設計。模型設計需要科學的方法,這在後面進行討論。模型初步設計好後,先由實踐經驗豐富、具備信息化應用技術的審計人員進行評估。
2.審計人員對初步審計模型審核通過後,就可以進行測試,審核通過不了,就接著進行完善。有些好的審計思路和方法,不一定都馬上能通過審計模型來展現。
3.審核通過的審計模型可以進行測試。有些測試可以在與信息系統對接的審計軟體中進行運行,也就是線上運行;有些測試只能在線下的審計軟體進行運行。線上可以運行的審計模型依靠審計軟體能夠對接到信息系統中正確的數據源或數據表。由於數據源或數據表可能對應多個信息系統,如果多個信息系統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審計模型就可能運行錯誤。現實中,很多企業的信息系統不是整合在一起的,而是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組成。
五、審計模型的建設步驟
(一)風險梳理
內部審計以風險為導向。風險在哪裡,問題就可能在哪裡。在設計審計模型前,要對所有要審計的業務流程有所了解,這些流程的關鍵控制點在哪裡,可能會存在什麼樣的風險,已經發生過什麼樣風險,形成過什麼問題和損失。
(二)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就是設想風險所在的業務流程在實際操作時會發生哪些情形,會出現哪些違規操作,或者會形成違規行為的條件是什麼,等等。情景分析可以結合以往的審計案例,也可以請教相關業務專家,讓專家幫助識別風險。情景分析的好處是更貼近實務,而不是僅憑審計人員的想像。
(三)模型設計
模型設計首先要把問題特徵概括和抽象出來,其次是設定發現問題的邏輯思路,最後是找到實現邏輯判斷的條件或數據欄位。簡單提煉就是:條件、邏輯判斷、結果。如果對某一流程進行模型設計,可以包括以下步驟:流程分解、風險分析、思路設定、異常指標、模型開發。模型設計考驗審計人員的邏輯分析能力、統計分析能力以及數學應用能力。
(四)模型驗證
設計好的審計模型可以通過專家進行評估,評估通過後可以開展模型驗證。審計模型的設計不可能一次成型,設計得很完美,也需要不斷地改進。審計模型通過的原則有:成果性、可操作性、經濟性、可用計算機語言實現性。如果有條件,審計模型可在數據沙箱裡進行測試運營。
(五)模型推廣
通過審計模型的推廣應用,使審計檢查能夠更加聚焦於風險高、問題發生可能性大的領域。審計模型的推廣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還為了促進審計人員具備數據思維和數據分析能力。
(六)模型管理
1.建立模型庫。審計模型按運行載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方法模型和計算機模型。方法模型可以從粗顆粒的思路模型到細顆粒的統計分析模型。計算機模型指可以在計算機上運行的模型。建立模型庫,便於對審計模型進行統籌管理,使分散的審計模型能夠關聯起來,以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
2.優化審計程序。審計模型的運行過程也是是審計人員將審計思路、審計程序、審計關注點用邏輯語言表達出來,並通過應用審計軟體查找異常業務數據。審計模型也必將對審計程序的優化提供事實支撐。
無論審計扮演什麼角色,也無論審計部門數位化水平如何、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如何,審計模型的設計、開發、應用等建設工作都要先開動起來。雖然不是所有的審計模型都能圈定到具體問題,但審計模型能夠提供審計思路,能夠把風險投射到實際業務數據,提高了審計非現場監測、分析和現場檢查的精準度。審計模型的實際建設也不只是上面所說的六個步驟,其中不僅包括更加複雜、細緻的工作,還要求審計人員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對審計模型的理解,也是在不斷地完善、演化和修正中。不管客觀條件如何,審計模型建設必須動起來,在審計模型建設的實踐中不斷滿足審計數位化的發展要求。
- END -
來源:審計實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以上信息)。
版權說明: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謝謝!
溫馨提示:加入審友交流群/轉載/投稿請聯繫:審家小編 shenjizhijia1。
感謝閱讀,感謝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