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各地語言更是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猶如百花齊放鬥芬芳。
全國人民大部分都在雙語環境中長大。那麼大家都熱愛自己的家鄉話嗎?或者說熱愛自己的母語嗎?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小編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所以在這裡想說一下自己對粵語的一點看法和感想。
廣東的粵語算是人們認知度較高的語言。特別是90年代,香港的娛樂圈文化盛行一時,其中很多粵語歌不僅在內地很受歡迎,還一度延伸到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而廣東也是屬於包容性比較強的省份之一,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外來人口比較多,所以認識粵語的人也就多起來了。
但是到了今天,粵語的存在感似乎慢慢要淡化了。這樣的情況,小編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因為我的孩子已經多次被稱讚粵語講得好
朋友說:「你兒子怎麼會講廣東話?」
親戚說:「光光(化名)的白話說得真好呀!」
陌生人說:「小朋友粵語說得不錯,是本地人嗎?」
看著他們一個個投來驚訝中帶著一點羨慕的目光,我真是哭笑不得,這問題真是把我難倒了。一個人不會講自己的母語,除非是有特殊情況吧,不然真的讓我難以理解呀!
被稱讚多了,原本的難以理解也變得漸漸明白了
孩子不會說粵語,大部分的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我國不是一直以來全面推廣普通話嗎?廣東人說廣東話被自己戲稱為「煲冬瓜」。廣東人說普通話很「爛」似乎已成為標籤,遠近馳名、名傳四方。經常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尤其是70,80後,60後以前的更不用說了。他們(包括我自己)的普通話真的「很普通」。因此一些父母或長輩為了不落後,也擔心孩子上幼兒園後由於語言環境的不同會被孤立或不適應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什麼的,自然就煞費苦心,下了不少功夫,即便自己的普通話也「很普通」,仍然要跟著孩子一起「不畏風雨,砥礪前行」(是否有點誇張了)
剛開始可能還會兩種語言交替使用,粵普混合,漸漸地就向普通話【傾斜】,到最後【移形換影】乾脆把普通話作為唯一的日常交流語言。他們就是這樣在無意中「殘忍」的將母語拋棄的,當他們意識到本地人應該會說本地話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為孩子再也不願意說本地話了。
這些絕不是少數的例子,親戚阿玉是在幼兒園當保育員,對這種現象她的認知比我還深刻。她說,學校裡本地的孩子不會說粵語的佔了一大半,真讓人嘆息呀!當然凡事不能太悲觀,值得讓人欣慰的是:現在本地的孩子基本上普通話都說得很標準了,不會再像我們這一代人一樣喜歡「煲冬瓜」了。
而小編作為一個70後的老阿姨,還是比較熱愛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的,是堅決反自己孩子跟他們「走同樣的路」的,是不會拋棄本地母語的。更希望的是:
兩種語言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碰撞出燦爛的「火花」。
不知道大家都來自什麼地方呢?語言的多樣化是我們的民族特點。無論是什麼地方的母語,我們都應該熱愛和珍惜,讓她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因為每一種地方語言都有它的歷史,文化的沉澱,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母語而感到自豪。
歡迎朋友們評論留言,相互討論哦!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