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區小餐飲整治,一頭連著一日三餐的市場需求,一頭連著環境提升的居民訴求,還有一頭是區域發展的配套要求,如何平衡三者關係,考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智慧。 22日,密集施工7個月的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紅廟路出新歸來,給南京上月底啟動的居民區小餐飲整改提供新路徑——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與管控商家經營行為有機融合,挖掘區域歷史文化底蘊,系統化地打造特色餐飲地標品牌。
反感的不是餐飲,而是汙染
油煙擾民、汙水亂排、倚街出攤、車輛亂停……城市更新進程中,「上宅下店」的居民區小餐飲一直是老城治理中的「頑疾」。
上世紀80年代末,紅廟路沿街的一樓住戶紛紛破牆開店,逐步形成新街口地區的特色美食聚集區。200米長的紅廟,開出大大小小70家店,其中小吃餐飲店近50家。
店多,人多,美食多,是紅廟最大的特點。「小吃店我不反對,就是環境太差了,晚上油煙都能把我們嗆醒。」附近居民張大媽的觀點,頗有代表性。長期油煙燻天、汙水橫流、道路擁擠的現實,嚴重抵消了下樓就有美食的便利。
根據新街口街道前期的摸底,紅廟路49家餐飲商戶中,只有5家有油煙排放淨化設施,因此油煙擾民成為紅廟出新整治的頭號重任。讓充滿煙火氣的紅廟不再「冒煙」,新街口街道「煞費苦心」——經過方案遴選、實地考察和效果對比,油煙治理工程最終敲定使用先進的差速式離心油煙分離以及超低空型靜電油煙淨化技術,今年底所有餐飲店都將裝上街道提供的這種新設備。此外,每個商戶後廚都將裝上物聯網遙感裝置,通過APP在線監控設備使用情況和油煙排放濃度。
配合街區環境綜合整治,紅廟實現立體化出新:空中,油煙得到控制,小區外立面煥然一新;地面,道路重新鋪設瀝青,劃出專供非機動車停放的「綠地毯」,道路兩端安裝升降樁裝置對機動車實施限時通行;地下,汙水管網重新排布,每家小吃店都配備隔油隔渣設施。「現在的環境看著都舒服,每天下來散個步都是享受了。」65歲的談全智老人說。
升級的不止門面,還有管理
華燈初上,夜幕下的紅廟霓虹閃爍,沿街商家過去雜亂無序的門牌店招,現在一個個變得設計感十足。「街道請了專業的設計師,一家家上門了解我們店的特色和歷史,一個店一塊招牌,全都不一樣。」赫記哈爾濱水餃的老闆娘於洪波告訴記者。
快捷實惠的紅廟小吃,能夠充分滿足樓宇白領快節奏飲食的要求。新街口樓宇租金昂貴,也不具備集中經營小餐飲的條件。「治理居民區小餐飲,最省事的辦法當然是一關了之。」但新街口街道沒有這麼幹,街道辦事處主任史慶鋒認為,在需求與環境之間尋找平衡點,才是治理「上宅下店」的根本,用系統化理念,將小餐飲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的同時,用科學管理提升整個街區環境。
紅廟街區出新完成,居民們發現巷子裡多了一個「綜合行政檢查執法站」,新街口街道派了專人在此駐點管理。同時,紅廟首開南京街巷管理服務外包的先河,聘請專業安保公司,對紅廟進行管理服務,由街道進行考核。11月,紅廟商業街自治聯盟正式成立,鼓勵和引導商家加強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由政府管理轉向商家自治。
無證經營,是小餐飲治理的另一個痛點。紅廟49家小餐飲中,營業執照和餐飲服務許可證齊全的只有7家,大部分商家屬於證照不齊或無證經營。居民區新增餐飲的通道已被堵死,對於現有小店,新街口街道正在探索備案制——只有商家在後場管理、油煙淨化、消防安全等全方位升級到位,方能向街道申請備案。經營過程中一旦出現不達標現象,第一時間收回備案,情節嚴重者將被關停。
更嚴格的管理,也得到沿街商戶的認可。「劉家大院」是紅廟經營面積最大的餐飲店,超過200平方米。負責人楊先生表示,紅廟環境升級,對商家肯定是個好事。「我們相信未來生意會更好,之前的那點損失遲早能賺回來。」
留住的不光美食,也有人文
出新後的紅廟,在道路中心位置增添一面文化牆,3米寬的電子顯示屏上,正講述著這條小巷的前世今生——明代稱紅廟兒街,因有座紅牆廟宇而得名,與隔壁觀音閣相連,自古香火旺盛,美食集聚……「我在這住了快30年,還真不知道紅廟有這麼多故事。」居民楊建設老爺子說。
南京這座遍地是歷史、隨處有故事的城市,每一條街巷都可能見證一段風雲往事。而紅廟的歷史積澱,一度被掩埋在滿街的小館中。美食一條街,是絕大部分南京人對紅廟的定位。
然而,美食不該是紅廟唯一的符號。她應該和新街口「中華第一商圈」相匹配,與長江路文化旅遊大街和珠江路創業大街融為一體。挖掘紅廟歷史文化底蘊,也成為出新工程的重要內容。現在,紅廟巷口豎起藝術雕塑,精心設計的紅廟LOGO文藝範十足。文化牆上的浮雕,生動地展示著昔日的紅廟市井生活。商家的門頭上,都裝點統一的標識。
紅廟不僅有歷史,還有情懷。老城南馬太麵館、卓粵拉腸、山東小李煎餅、漁夫的飯、笑雲開湯包……每一個門面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2009年,劉飛飛和丈夫拿著5萬元在紅廟開了大衛廚房西餐廳,如今,他們已把分店開進高檔樓宇,但卻依然捨不得離開紅廟,「因為這裡是夢想起步的地方」。
油煙治理示範街、特色餐飲展示街、街巷整治示範街、城市治理創新街,這是紅廟環境整治的目標。讓史慶鋒感慨的是,隨著整治效果越來越明顯,原本堅決要求清理小餐飲的紅廟居民,現在一見面就要拉著他的手,「幸虧我們沒有反對到底,現在這個環境,我們很滿意!」 本報記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