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逾百畝田地堆棄土 村民擔憂往後種糧怎麼辦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井研縣研城鎮宋高山村,圖片左側是棄土,右側是逐漸被棄土遮蓋的田地。(記者 田為 攝)

    井研縣研城鎮宋高山村一份土地集中經營協議引發村民擔憂

    2013年12月25日,樂山市井研縣研城鎮宋高山村3組村民程貴英向本報民情熱線(028)86968696反映,該村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將村民的承包地集中起來建棄土場,堆放城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棄土,3個棄土場面積超過100畝,目前她家水田已全部被佔,來年要是想種水稻,連田都找不到了。

    程貴英舉報是否屬實?記者趕到現場展開調查。

    現場調查

    棄土場有多大?

    村民:3塊棄土場180餘畝

    2013年12月26日,記者趕到宋高山村4組,這裡有該村最大的一處棄土場。

    在現場記者看到,該棄土場大概有4-5個足球場大小,棄土場一邊緊鄰樂井(樂山市至井研縣)快速通道,一邊直接與還在耕作的農田相連。「你看到的農田是還沒有被埋完的農田。」棄土場不遠處,正在地裡幹活的村民餘仲才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是一個坑窪地,我們一直種水稻,現在已經完全變了樣。這塊棄土場大概有60畝,棄土已經堆了將近10米高,我家的幾分田就在棄土下面,現在完全看不出田的模樣了。」

    因建棄土場被佔用了田地的,不止餘仲才。據村主任陳正元介紹:宋高山村目前共有3塊棄土場,共180畝左右,全村8個生產小組,在田地上建棄土場的至少涉及4個。

    程桂英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家原有6塊水田共計4.5畝,被修路徵用一部分後,剩餘的也在去年和今年建設的棄土場中全部被埋了。另外一起被埋住的,還有2畝多旱地。」「明年想種糧了該咋辦?只要是農民,家裡多少得有點田吧?」

    「這也是我一直不願意在協議書上簽字的原因。但2013年我在外打工,村幹部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讓我80多歲的父母代籤了流轉協議,我堅決不同意。」程桂英說。

    程桂英同時擔心,按照合同,即使16年後,把土地還給他們,但做過棄土場後的田塊,是否還能像以前那樣種出水稻、小麥?村民們心頭沒底。

    程桂英的堂哥宋偉明也堅決反對棄土場的修建。「流轉合同籤訂了16年,萬一中途業主跑了只剩一堆廢土,我們的收益咋個保障?」

    焦點一

    為何要建在耕地上?縣國土資源局:解決撂荒、農民增收

    棄土場為何要建在耕地上?

    研城鎮黨委委員毛仲兵介紹:「只要不是基本農田,同時開發商和農戶協商一致達成土地流轉協議,國土、建設、環保等部門到現場審核通過後,在耕地上就可以堆放棄土了。」在他看來,所有環節裡面,「哪裡的農民好做工作,能否協商一致」最關鍵。

    宋高山村村支書曾全興講,他們村就被當作「井研縣周邊最理想場所」。

    宋高山村距離井研縣城2.3公裡,樂山至井研縣的快速通道穿境而過。2000年前後,井研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土地規劃調整,快速通道兩旁300米範圍內調整為非基本農田。「基本農田的紅線誰都不敢碰,但非基本農田可以想辦法。」村主任陳正元介紹,「全村近半數的土地撂荒」,為做通群眾工作創造了條件。

    根據程桂英家籤訂的《宋高山村3、4組部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中經營協議》,承包方以每年每畝田850斤稻穀折價給付村民。但協議並未明確此是否即為租金。「以今年市場價計算就是1200元。」陳正元說,這對大多數村民還是有吸引力的,但也有農戶不接受。「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民是贊成建棄土場的。」

    井研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宋加培認為,宋高山村屬於人少地多區,人均耕地2畝多,而且大多數人都出去務工了,土地撂荒的多,現在有業主投資,每畝一年有1000多元的收入,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焦點二

    是否改變土地用途?縣國土資源局:兩年後復墾就合規合法

    以集中經營的方式,在流轉的土地上建棄土場是否屬於土地用途改變?

    井研縣國土資源局耕保股股長劉永東介紹,在宋高山村村民籤訂的協議上專門有一句——「棄土完成後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實施植被恢復或發展種植業」。「只要不改變土地用途,保證棄土層表面30公分土壤厚度,兩年後能復墾,就是合規合法」。

    12月30日,省國土資源廳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只要不是基本農田,同時業主方取得了臨時用地許可,並在臨時用地完成後,實現土地復墾,就不違法。「宋高山村的棄土場是否違法,具體還要等執法部門調查核實後方能斷定」。

    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宋高山村的土地是否可以建棄土場,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是否違規不好鑑定。

    劉永東介紹,目前宋高山村的三塊棄土場,有兩塊已經取得了縣國土局的臨時用地許可,還有一塊正在辦理。但記者看到,在還未拿到臨時用地許可的棄土場,棄土填埋工作已經開始。

    採訪中,記者看到已取得臨時用地許可的一棄土場,2011年開始傾倒棄土,至今已近兩年時間,但棄土場堆土後不少地方還裸露著石塊,未見復墾跡象。

    根據協議,流轉土地合同年限為16年,這16年間,單靠一個棄土場,農民來自於承包地的持續增收如何實現?

    毛仲兵介紹,當地要求業主在第一年時,就必須提前預支村民第二年的土地賠償金。「此外,我們還按照每畝6000元的價格收取了土地復墾保證金,要求業主棄土完成後,必須種樹或發展經濟作物,在不改變農業用途的前提下,保證村民收入。」

    「同時我們還要求業主將房屋、門面等產權證實物放在村委作為抵押,防止業主經營不善群眾利益得不到保證。」鎮長陳健平補充。

    但宋高山村村支書曾全興介紹,目前交納復墾保證金的只有兩個私人業主,還有一個業主並沒有繳納復墾保證金。「而且這些錢都存在鎮財政所,沒有在村上。村上至今沒收到包括房產證、門面產權證在內的任何抵押物」。

    焦點三

    是否會降低耕地質量?省農業廳:復墾標準有待進一步明確

    利用耕地建棄土場,是否會降低耕地質量?

    井研縣農業局局長唐惠君認為,當地地表淺薄,耕地實行棄土填埋並待山石風化後,可以增加土壤厚度,「長遠來說是一件好事」。但他同時表示,棄土場由於是生土,土壤的肥力比不上之前承包地的熟土,幾年內實現插秧、種小麥等農業生產難度較大,必須進行必要的土壤有機質培養。

    省農業廳地肥處相關負責人認為,土壤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形成過程漫長而複雜,但現在,一些地方利用打擦邊球的方式不斷蠶食土地,讓人痛心。他同時呼籲,復墾的標準和規定應進一步明確,以前能栽秧打穀的田現在成了只能種樹的地,這是不是變相地降低了耕地質量,為糧食生產埋下隱憂,值得研究。

    省國土資源廳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建議,棄土場建設一定要參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最好建設在已經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但目前還未被徵收仍繼續耕種的地方,那樣既不浪費耕地又節約後期的工程施工費用。

    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查看完宋高山村村民與業主籤訂的合作協議後還提醒,合同沒有採用省農業廳制定的土地流轉合同示範文本,業主自己提供的合同中所說的「農村土地承包權集中經營」在法律上沒有依據,沒有明確合作方式屬於出租、互換、入股或者轉讓中的哪一種。「合同內容不規範,一旦發生糾紛,農民維權的難度將增大」。(記者 劉宏順)

    短評

    警惕「擦邊球」

    □王歡

    「基本農田的紅線誰都不敢碰,但非基本農田可以想辦法」——採訪中,基層幹部說的話讓記者暗自心驚。

    宋高山村部分村民的擔心很具體:如此「集中經營」,能否從土地上實現持續的增收,能否保證土地生產力不降低……他們渴望吃到定心丸,既解近憂,又釋遠慮。

    類似的擔心,也正是我們的擔心。

    這些年來,各地嚴防死守耕地紅線,土地執法力度不斷加大,但嚴厲政策管束下,仍有個別地方打起「擦邊球」,以「土地流轉」、「以租代徵」為名,將農業用地異化為不產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的「觀賞用地」、「旅遊用地」,然後再伺機將農業用地非農化,為糧食生產埋下隱憂。

    這種「擦邊球」,也許只是星星點點,但蠶食之勢不可小視,其影響和後果也值得警惕,必須嚴加防範,堅決堵住。

    如何堵?有兩點必須堅持:一是要守法依規,確保轉包土地是農業用途,主營項目是生產經營,轉包經營不損傷土地生產能力;二是要助農惠農,確保土地流轉有利於發展現代農業,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有利於農民實現持續增收。

    小貼士

    嚴格保護耕地:

    按照穩定和提高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立足解決農村民生問題,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18億畝耕地紅線:

    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2120萬公頃(18.18億畝)和12033.33萬公頃(18.05億畝)。規劃期內,確保10400萬公頃(15.6億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土地整理復墾開發:

    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和建設用地整理取得明顯成效,新增工礦廢棄地實現全面復墾,後備耕地資源得到適度開發。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不低於114萬公頃(1710萬畝)和367萬公頃(5500萬畝)。

    ——以上內容摘自《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 (2006-2020年)》

來源: 四川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春耕忙
    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上,村民正在搭棚。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上,村民正在蓋膜。紅網時刻衡陽3月20日訊(通訊員 劉彧 文峰 劉永歡 記者 宋美君)「去年我種600畝田,今年我種了800畝。
  • 農村田地出現荒廢,是什麼讓農民放棄了賴以生存的命根子?
    農村出現田地荒廢的現象,這是不爭的事實,不少人為這樣的狀況擔憂:民以食為天,如今很多農民無心種地,會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就算把全中國18億畝的土地都種上糧食,夠支撐多長時間呢?
  • 中國橘鄉 古韻井研:脫貧奔康走出「新路徑」
    做實「百企幫百村」,全縣48個村獲贈資金1416.5萬元,30家企業幫扶帶動貧困戶1536戶,戶均增收400元。井研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德平(右二)在馬踏鎮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合力「聯動」抓項目,助力「整體脫貧」。
  • 百畝農用地竟成渣土場 村民十分痛心
    順義區李橋鎮蘇莊村金先生日前向本報反映,他們村有一塊上百畝的農用地,幾經轉手承包,現在竟然成了堆放建築垃圾的場地,令村民十分心痛。荒地上冒出建築垃圾深更半夜偷倒幾十車3月22日記者在村民的帶領下來到順義區李橋鎮蘇莊村。
  • 王彥村種糧記
    李念群家房頂上的紅薯粉面  1400口人的王彥村每年都要種1000多畝春紅薯,正常年景畝產都在5000斤上下,今年鮮食紅薯價格低,村民們都想做成粉條賣個好價兒。  陝州區西李村鄉王彥村的3800畝耕地和3000畝荒坡都在海拔500多米的淺山丘陵上,屬豫西旱作農業區,前幾年政府出資增加了水澆地面積,村裡人種糧的勁頭更大了。
  • 【洞庭赤子 沅江楷模】洞庭湖「種糧能手村」:從「為生計種田」到...
    湖南省沅江市共華鎮福安村是洞庭湖平原遠近聞名的「種糧能手村」。採訪前,記者和村支書溝通,希望能找3位種糧能手說說他們的故事,到了村部一看,竟然有8位村民在此等候。黝黑的皮膚、健碩的身材,這和記者心目中「種糧能手」的形象完全吻合。大家圍坐在一起,開始聊起了各自的經歷。「我們村是洞庭湖區的一個垸子,土壤肥沃得很,種糧的傳統有100多年了。全村2700多戶,光種糧大戶就有300多戶,正常年份一年兩季畝產量2000斤是『及格標準』。」64歲的王佑賢率先打開話匣子,「村裡共有1.2萬畝耕地,根本不夠種,所以大家都到外面去包地。
  • 雲南曲靖村民吃臭蟲治癌 上訪千次撼不動化工廠
    而這,對村民來說,就是生與死的距離。汙染日益嚴重,空氣刺鼻、稻穀絕收、河水變黃,牲畜生病,村裡人開始頭上掉發,腳底長瘡,有人得了怪病,陸續有村民死去。這幾年,情況日益嚴重。不少得病的村民被確診為癌症,沒錢治,回家等死;老人趕兒子出門打工,早早地讓女兒遠嫁他鄉,「出去,離這裡越遠越好。」
  • 農村種樹成風,莊稼地栽滿了樹,村民稱追求經濟效益,有錯嗎?
    農業是我國發展的基礎,但是最近幾年農村願意種糧食的村民越來越少了,在一些農村以前的耕地種上藥材、果樹或者其他樹種。農村不種糧種樹讓一部分專家擔憂起來,畢竟我國還是一個糧食需要進口的國家,為什麼農民寧願種樹也不種糧呢?
  • 川豫鄂種糧農民老齡化調查:十年後誰來種田
    記者最近深入川豫鄂三省產糧區調查發現,儘管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然而,由於種糧仍未走出「比較效益低」的怪圈,如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現象突出,農業生產面臨「後繼乏人」的窘狀,一些農民和基層幹部甚至發出「十年後誰來種田」的擔憂。
  • 夫妻種百香果月賺10萬,帶村民一起致富
    年初,曾在廣州紅紅火火經營23年貿易生意的黃爾軍和李秀梅夫婦,看到家鄉不少山嶺田地逐漸荒蕪,想到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深入推進,看到城市居民對綠色食品的不斷需求,便毅然將廣州的貿易公司交由兒子打理,回到中壩鎮松梓村寨下自然村,專心致志搞種養。
  • 井研:悠悠鄉情 詩意田園
    走進七彩井研,漫步茫溪畫廊,爭睹湖水萬鳥,拜謁三江宋塔,親聆狀元美談,尋訪名臣遺風,對話經學古今,重走鹽馬古道……今日的井研,有著人們追尋的詩情,山水田園間都是原鄉的味道。原鄉井研、悠悠鄉情讓人難以忘懷。
  • 常州種糧大戶王海斌:產業融合發展...
    20年來,他從種糧大戶,到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再到構建糧食生產經營全產業鏈,已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他打趣地說,自己如今是一位「現代農業兵」。 而在老家溧陽,老人婦女守著幾畝地,辛辛苦苦賺不到錢,還有很多人把戶口遷到城裡不願耕田,本應是風吹稻浪的田野大多被拋荒,他便萌生了「要讓田地重新恢復生機」的念頭。   2000年起,王海斌陸續把村裡拋荒的120畝土地「撿」來耕種,他為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開始添置和應用農機,一邊積極流轉村民的閒置土地,一邊擴大種植規模。   2006年,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
  • 竹林小鎮——井研門坎
    先來幾個關鍵詞,「井研縣竹林小鎮」「井研縣卓筒井遺址之一」「井研籃球之鄉」……沒錯,朋友們是不是已經猜到了,是咱美麗的門坎,下面請隨小編腳步一起走進井研縣門坎鎮,感受自然和竹韻之美。門坎鎮位於井研縣東南部,距井研縣城12公裡,東連東林鎮、竹園鎮、榮縣觀山鎮,西接千佛鎮,北毗研城街道,南鄰竹園鎮,全鎮幅員面積22.44平方千米,轄3村1社區,仁沐新高速、連樂鐵路穿境而過。【賞在門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 農民工返鄉創業承包萬畝農田:「勞作是很有尊嚴的事」
    農民工返鄉創業 成立合作社承包萬畝農田「勞作是很有尊嚴的事」「油菜花花期時雨水太多,估計今年收成不怎麼樣。」黃培龍小心翼翼地扶起田地裡的一株油菜,仔細觀察後搖了搖頭,但望著遠處的大片稻田,他臉上的陰霾漸漸散去:「稻子喜歡雨水,今年稻穀的收成應該很不錯。」
  • 多圖|稻香飄飄,中山黃圃百畝稻田收割啦
    黃圃水道旁,烏珠山下,中山市黃圃鎮永平社區的百畝稻田開始收割啦!黃圃鎮永平社區百畝稻田原是村中的廢舊磚廠閒置地,2018年,在中山市和黃圃鎮的推動下,閒置土地變成集體稻田。黃圃鎮永平社區百畝稻田所在地原是村中的廢舊磚廠閒置地,2018年,在中山市和黃圃鎮的推動下,閒置土地成為村中的集體稻田。農戶整理禾稈。黃圃鎮永平社區百畝稻田開始收割。「現在環境好了很多,每天都可以看到白鷺。」農戶葉連勝見證了稻田給村裡帶來的變化。
  • 中國橘鄉古韻井研歡慶第三個豐收節
    四川在線樂山訊   9月22日,秋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也正是中國橘鄉古韻井研柑橘飄香的季節。「大地歡歌」井研第三屆豐收節暨全省文旅發展大會井研分會場活動在天地畫印·研溪溼地熱鬧啟動。啟動儀式上,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羅卉揭曉井研「地域名片、城市宣傳語、城市精神」評選結果。井研地域名片:橘香井研;井研城市宣傳語:中國橘鄉、古韻井研;井研城市精神:井誠所至,金石為開。
  • 不負好春光 東陽種糧大戶春耕忙
    連日來,記者走到田間地頭,看見不少種糧大戶開始搶抓時節忙春耕。記者從東陽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2018年東陽市承包流轉耕地面積6.96萬畝,大小麥、水稻複種面積10.91萬畝。其中,早稻面積4.57萬畝,連作晚稻面積4.15萬畝,單季稻面積1.97萬畝,大小麥麵積0.22萬畝。
  • 村民用玉米拌農藥灑自家地,其他村民放羊路過,上百隻羊誤食死亡
    近日,河北一村民李秀某用玉米拌農藥灑在自家地中,結果李振某放羊經過這裡,羊群吃了伴有農藥的玉米,致使上百隻羊群中毒身亡。目前村民李秀某已被刑拘。前幾日,河北廊坊市的一村民李秀某,用玉米拌了農藥,施灑在自家的田地裡,施灑完第二天,該村的村民李振某放羊的時候,經過了李秀某家的田地,李振某的羊在吃了拌了藥的玉米粒之後,出現了中毒的症狀,最終導致了上百隻羊群的死亡,從現場視頻來看,上百隻羊群的屍體就擺放在路邊,而挖土機正在挖坑,準備將這些羊群深埋。目前李秀某因為涉嫌投放危險物質罪已被公安機關刑拘。
  • 海水養殖惹的禍 儋州林屋村80多畝良田變成荒田(圖)
    海口晚報網4月10日訊  近日,儋州市光村鎮林屋村眾多村民向記者反映稱,從2002年起至今該村共有80多畝良田被鹹水逐漸淹沒,致使村民有田無法耕種,村民的生活、生產受到嚴重的危脅。  「80多畝農田被鹹水淹過」  4月6日,兩名村民將記者帶到事發現場時,記者一眼望去多是被放荒的田地。當天雖然沒有遇到漲潮,但地裡明顯有被海水淹過的痕跡,有幾處凹坑還浸泡著海水。記者注意到,本應在一個月前長出芽的幾十畝甘蔗地只長著些野草。  記者一行走到該田地盡頭時,幾十個鹹水養蝦塘赫然出現在眼前。
  • 鶴壁一山嶺只住了一家人,60畝田地養活了四代人,如今一人獨守
    地谷嶺上邊只生活有一家村民。這個家庭有兄弟四個,徐建光排行老大,還堅持居住在這裡,種田,並發展鄉村旅遊和養殖業。老二、老三在這裡養殖了數百隻山羊,只有白天到嶺上放羊,晚上則到城裡居住。老四工作和生活都在城裡。所以,確切地說,這個山嶺目前只有一個村民,就是老大徐建光。徐建光正在把馬羊糞便發酵後的農家肥運到田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