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條新聞(視頻無法上傳),看完瞬間淚奔。
一位安徽老人打算去浙江黃巖投奔親戚打工,但因為沒有手機,一路上無法出示健康碼,多次想要乘車被拒,無奈之下從毫州徒步走到浙江,走了半個多月......
不由想起二十多年前,那時我剛畢業,還在南寧工作。家人從老家到南寧找我,出了車站兩眼抹黑,不會坐車又不懂打電話,愣是一路步行著打聽到我的單位處;星期日不上班,他們背著大包小包,又從單位找到機關宿舍,好在門衛知道我單位領導的住處,輾轉六七個小時,他們這才終於找到我。
——時間來到今天的智能時代,沒想到相似的一幕,卻以另一種形式再次發生。
開頭的視頻有幾個細節:
1、老人無兒無女;
2、身上不是沒有錢,但是不多;
3、不貪便宜,吃了別人的面,硬要給錢;
4、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自己要去住公園;
5、沒有隻言片語的抱怨,樸實的笑容裡寫著逆來順受......
一個孤獨的老人,不等不靠不要,憑自己的雙手為自己養老,這是多好的人民!但是他們走啊走啊卻始終到達不了他想去的地方。
從毫州到台州,十幾天的行程,老人肯定也遇到很多好心人,也一定有人為老人生出惻隱之心。但這些不忍最終也只能是一閃念:因為誰都不敢讓老人上車,誰都擔心因此而招來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苛。
在此,我必須聲明:我無意對抗一切的抗疫規則,對於刷健康碼更是舉雙手贊成,但是中國都有能力讓大數據深入到每個百姓的毛孔了:我們能夠在幾天之內把核酸檢測能力提高N倍,就沒有能力為弱勢群體想出個便捷的辦法?
隨便提一句:刷身份證行不行?刷臉行不行?
半個月前我寫了篇文章,講述自己在機場、醫院及出入境辦證處看到的老年人困境:《那些正在老去的人們,每走一步都有多難》。
沒想到一篇簡單的文章,竟然成為60多萬閱讀量的小爆款,同時感謝十幾家媒體的轉載——對於每天10萬加的大號,這實在算不得什麼,可是對於17譚這樣僅3萬多讀者的小號,這個數字堪稱巨量。
留言的大多是些老年朋友,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找到我的這篇文章的。
這是一個正在下沉的人群,也是一個正在喪失話語權的群體。他們螞蟻搬家似的,以自己的微弱之力把一小文頂上10萬加,並紛紛點讚留言;我都能想像他們戴著老花鏡,摸索著在文章後面留言的艱難。
根據平臺規則,每篇文章只能放出100條留言。為了讓他們儘量被看見被聽見,我特闢專文發布了部分評論:《日拱一卒,一群老年朋友,把一篇小文艱難地拱成了10萬+》。
有位讀者在留言區裡,發現了自己86歲的母親——後臺仍然有1000多條沒法放出來,那裡很可能也有您的父親母親。
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這話說的沒錯,但看多了卻讓人生厭。
社會是複雜的,生活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學習能力強,有些人對電子產品天生鈍感;有的人耳聾眼花,有的人七八十歲仍然行走如飛。
能夠與時俱進的老人,大家都會給您點讚,可是學了一輩子累了一輩子,能不能也允許他們慢下來什麼都不學?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我們從一生下來就各種的狼性文化,各種的惡性競爭,各種打破腦袋的往前擠,在大家都追求「成功」的路上,是不是也允許有人追求安詳寧靜;只要不影響別人,怎麼活都應該值得尊重。
說起來有些諷刺:一代人竭盡全力往前追趕,科技一天天進步,生活一天天富足,沒曾想最後卻在這裡給自己挖了個坑。
科技不是用來解放生產力嗎?而現代人的生活卻被捆綁在一部手機上,說嚴重點甚至包括身家性命。
你以為生活越來越多元,活到最後卻真是一元不剩。
而中國的社會現實是:
1、很多農村人買不起智慧型手機;
2、一些老年朋友只有老年機,不會用智慧型手機;
3、隨著年齡增加,一些人眼花手慢用不了;
4、一些殘障人士比如盲人朋友,使用手機就更加困難......
那麼,這個社會都要把他們拋棄嗎?是技術上做不到,還是我們偷懶不想去做?另外網上騙局層出不窮,老年人根本無力識別,讓他們在手機上過多停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機構都對老年人視而不見。
一個85歲的讀者,提到他去廣州東山區公安局換發護照,雖然沒有預約,但是辦證的女同志看到他們在排隊,還在很遠就招手叫他們過來,領著他們去拍照,耐心幫他們辦理好每道手續,然後告訴他們何時來取怎麼取。
還有個朋友提到在浙江的某個機場,工作人員的體貼也非常讓人感動(具體內容我找不到了)。
還有人舉例香港政策對弱勢群體的體恤,比如到香港旅遊的時候,各景點都會給老年人留一個特別通道;日本、臺灣、印尼對待老人的一些方法,都值得借鑑。
正如一位讀者所言:設立綠色通道的難點可能在於管理,但是管理可以逐步完善、嚴格執行,而不能因此一刀切,完全關掉綠色通道。
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是衡量這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
這幾十年國人盡忙著追求財富了,現在科技已經進步如此,是不是更應該呼喚人性和溫情的回歸。
今天你怎麼對待老人,未來也會被這麼對待。因果就是這麼輪迴的。
這篇文章說的有點重,很多的道理大家也都懂。只希望生活中,如果您看到老年人的難,能夠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體恤,伸手幫幫他們;更希望正在老齡化的這個社會,ZF能夠多出臺一些靈活的規則,多開發一些便利的技術手段,多開闢一些人性的綠色通道。
感謝視頻中那位劉先生,他讓我們在冰冷的機器時代,感受到了人性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