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密室大逃脫》,密逃五子來到了陶小寶的意識世界。陶爸為陶小寶安排了嚴格的時間表,陶小寶必須嚴格執行,如果學習效果不佳,爸爸就會發火,陶小寶就會嚇得發抖。
陶媽為孩子頭上懸掛「愛的蘿蔔」,只有孩子不斷去贏得更高的成績,才給孩子愛的鼓勵,但一山更比一山高,不斷拿獎盃獎牌的陶小寶,卻始終得不到媽媽的愛。
看到這期綜藝,感受著陶小寶意識世界的無助,我突然意識到:小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已經變得如此緊要,亟待解決。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中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小苗長得好不好,看天時、看地利。父母可以通過這期綜藝節目,感受到自己的行為能夠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講是最基礎,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教育。
說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長會將這個詞與分數、升學等硬性指標劃上等號,因此,大家會更重視孩子初三、高三的學習,對於小學生,家長往往覺得這時的知識都比較簡單,孩子只要認真學都能學會。所以對於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是我們很多家長最容易忽略的。
其實孩子的性格、人格、思維、認知等方面,在小學階段都在經歷著巨大的發展和變化。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7-12歲的小學生,正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在這幾年中,孩子的思維中開始形成守恆概念,思維逐步具有可逆性,能進行具體的邏輯推理,逐步具備多維思維能力,同時願意去遵守規則,並逐步實現社會化。
在這個階段的認知發展,將影響孩子11歲以後的「形式運算階段」的認知發展,並對一生的認知水平造成影響。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了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他認為在心理發展的每個階段,人們都會面臨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能順利解決,就能對人的心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而6-12歲的小學生,他們正在經歷的是「勤奮感與自卑感」階段,他們需要用這6年,來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從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自己能力的實現。
如果孩子在小學6年不能解決「勤奮感與自卑感」的矛盾,這種自卑就會跟隨孩子一生,成年後,他就依然會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做事畏首畏尾,不能為自己贏得更精彩的生活。
可見,小學這6年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講是尤為關鍵的。擁有20年教齡的一線教師于敏,在她的《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一書中講到:在小學六年裡,父母的教育觀念很可能影響孩子的整個學習生涯,因此,父母應該更加重視對孩子小學階段的教育。
作為擁有20年教齡的一線教師,于敏將她在日常教學中見到的形形色色的案例,和各種小學生會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彙編成書,並配以老師的專業講評,為小學生父母答疑解惑,大量的實用性建議,讓父母在孩子小學的這6年,告別焦慮,更加淡定從容。
我家孩子去年讀一年級,當時我特別關注幼小銜接問題,比如,如何讓孩子適應新環境,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引導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等等。于敏老師的《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按照於老師的方法,我的孩子順利度過了「一年級」這個令家長們集體焦慮的階段。
唯一讓我沒想到的是,孩子在作業做不出來的時候,總會突然就發火了,要不就是突然就哭了。這種情況讓我束手無策,有時我會想:「一年級這麼簡單的題目,至於的麼?你認真點,好好想想,不就行了麼?」
看了于敏老師的書,我才發現,原來這些題目在孩子眼裡,是真的難。他們剛剛接觸系統化的學習,有很多不懂、不明白的地方,這時,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責備。
相信你也一定遇到過孩子因為困難而焦躁的情況,這時建議你參考以下步驟,為孩子提供幫助:
1、不要動不動就責怪孩子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項「批評錄音與大腦反應」的研究中,神經科學家們發現:當孩子被父母批評時,孩子大腦的杏仁核區域的活動增加,而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則減弱。
大腦的杏仁核區域與警覺和攻擊行為有關,前額葉聯合區則與注意、記憶、問題解決等高級認知功能有密切關係,也與人格發展有密切關係。
可見,當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警覺與攻擊系統得到了加強,解決問題和認知能力都在被削弱。同時,經常挨批評的孩子,他們的人格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家長在遇到孩子的錯誤時,一定提醒自己,不要責怪孩子。而是要積極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冷靜下來,一起面對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2、多給孩子講一些「遇事冷靜、不急躁」的小故事
哈佛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認為,孩子常常更容易接受故事傳達的經驗教訓。所以要想讓孩子更加冷靜沉著,家長可以嘗試多跟孩子講講小故事,討論一下故事中的人物和做法,在潛移默化中化解孩子的急脾氣。
3、給孩子良好的心理疏導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理性思維還不夠完善,他們更容易被情緒所控制。當遇到難題,或犯錯時,他們常常因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而發脾氣。這時家長要立刻告訴他們:「不要著急,冷靜下來。」這種言語上的暗示,能幫助孩子儘快平復情緒。
之後家長再加以引導,詢問孩子問題出在哪兒,一起思考對策,難題應該如何入手等等,將孩子帶入理性思考中,多嘗試幾次,孩子的焦躁也會有所改善。
到了三年級,學業知識難度有所提升,有些孩子就開始偏科了。對此,于敏老師說:「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生涯的基礎,偏科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總成績,從而影響升學,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容易出現徹底放棄的現象。」
因此,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偏科現象,就要儘快找到原因,因地制宜地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困擾。
1、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孩子是因為對某個學科不感興趣,才造成的偏科,家長就要及時幫助孩子激發學習興趣。比如,可以帶孩子讀相關學科的繪本;看科普影片;在生活中找到這一學科的應用場所;與孩子做與這一學科有關的遊戲等等。
2、幫助克服困難
如果孩子是遇到困難,灰心喪氣,才會偏科。家長就要尋找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與孩子一起實踐探索,給孩子恰當的目標,先從簡單的題目開始,讓孩子從小小的進步中找到成就感。
3、扭轉對老師的態度
如果是孩子不喜歡老師的授課風格,才造成的偏科。家長就要從孩子的心理入手,幫助孩子更了解老師,與老師產生更多接觸,讓孩子全面發現老師的特點,從而找到契合點,扭轉孩子對老師的片面印象。只要孩子對老師的態度有所轉變,自然就喜歡聽課啦。
孩子進入畢業班,學習節奏本來就緊張,有些家長還給孩子布置了大量的額外作業,認為這樣孩子就能胸有成竹了。于敏老師在教學中,就遇到過這樣的實例:孩子在考場上直接暈倒,經過醫生診斷是因為學業壓力太大,長時間體力透支造成的。此時孩子的父母才意識到,是自己的方法有問題。
為了幫助六年級的孩子們從題海中解脫出來,家長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1、學習要抓重點
有些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懂得思考,做了大量的題目,但融會貫通的沒有多少。其實對於老師講的知識,首先要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抓住重點,才能理解透徹,舉一反三,這樣學效率高、效果也明顯。
今年的全國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分享她的學習方法時提到:上新課時一定要邊聽邊思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上課的專注和思考非常重要。該學就學,該放鬆就放鬆,把握好學習效率也很重要。
可見,學習是需要方法的,盲目刷題,不但浪費時間、消耗精力,而且對於孩子提高成績也不一定就有促進作用。所以,從低年級起,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習抓重點」的能力。
可以在周末,讓孩子口述一下這一周都學到了什麼,在「講出來」的過程中,孩子就逐漸內化了知識,家長再適當提問,便能鍛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
2、善於利用錯題本
很多孩子都會出現「同樣的錯誤反覆犯」的情況,家長要在平時就培養孩子歸納總結的能力。
將同一類型的錯誤,歸納在錯題本中,複習時翻開錯題本,對於自己經常出錯的題型進行重點複習,對於節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都有很大幫助。
3、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
家長要鼓勵孩子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帶著問題去聽課,往往效率更高。就像謝欣穎談到的,上課注意聽見和主動思考也很重要。老師講的知識點,不僅僅是記在筆記本上,還要主動思考新知識與老知識的聯繫在哪裡?新知識與生活中的連接點在哪裡?從而產生聯想記憶和應用記憶。
恰當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孩子花最少的時間,熟練掌握所學知識,並能隨時抓取和運用。這樣孩子不用做太多題,也能將知識掌握得很牢固。
《聖經》中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意思是說,以前發生的事情,後面還會發生。如果我們能吸取前人的經驗,再遇到同類事件時,就能遊刃有餘。
于敏老師將她20多年的執教經驗彙編成書,就是為了解決小學階段父母的教育困惑。全書一個年級、一個年級地,詳細列出了孩子在每一年的身心發展特點,羅列出孩子在這一年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並逐一詳細分析給出解決方案。大量的實際案例,讓我們「以史為鑑」,看完等於多了20年育兒經驗。
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蓁蓁推薦你入手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一本在手,小學不愁。馬上就要開學了,我也該好好重讀一下「二年級」的這一章啦,有了於老師的建議,遇到孩子的各種問題,不再焦慮、煩躁,做一個淡定從容的媽媽。
本書原價35元,現在活動價只要29.9元,一杯咖啡的錢,搞定孩子整整6年,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下單。
我是@蓁蓁宜人 用心理學和哲學知識解釋家庭教育問題,歡迎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家長。
來今日頭條,搜「免費書單」,海量小說免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