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主旋律

2020-12-13 律己愛人

一支優美動人的樂曲,是由不同的音符譜成。一盤美味的佳餚是多種調料烹飪而成。一個社會是由許許多多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風俗習慣的人組成的,創造了人類文明。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在《論語·子路》中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觀點。意思就是用平和而出自內心的包容,去尊重別人的意見和主張。這也就是求同存異的社會屬性。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指的社會中的人,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矛盾與統一,指的是世間的萬事萬物。孔子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並不衝突,只是內涵與外延的關係。因此和而不同有廣泛的理論基礎,並且也經受了數千年的歷史檢驗,是社會和諧發展穩定的正確思想。

全人類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國家與國家之間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不同地域種族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就是全人類的『『和』』,各個國家的國情就是『『不同』』。個別西方大家不斷地標榜自己,詆毀別國的政治制度,甚至平凡地使用武力來進行打壓,或者漠視人的生命去掠奪,這些粗暴野蠻的行為,嚴重地違背了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必然會被社會發展的車輪碾碎。只有堅守和而不同的思想,才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在一個國家中,也有民族的不同、經濟上的差異、地理條件的差異。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同時,還應該團結互助。我國就出臺了一系列的幫扶政策和讓扶貧落到實處的舉措,如精準扶貧、偏遠山區扶貧、向欠發達地區傾斜政策、脫脫貧攻堅計劃等等。特別是在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時間馳援武漢,緊接著中國各個省市紛紛派出醫療隊馳援武漢,民間組織和企業也紛紛解囊相助,不斷地向武漢向湖北輸送生活用品和醫療物質。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也很好傳承中華思想文化——和而不同。

在家庭有家和萬事興,在生意場上有和氣生財,在人的態度上有和愛可親,在社會裡有和和睦睦,在國際上國與國的交往中奉行和平共處。中華民族無處不遵循一個和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孕育了一個偉大而和諧的中國。

相關焦點

  • 君子和而不同|和諧,是一種境界
    明月秋風,桃紅柳綠,這是自然的和諧;琴瑟交鳴,黃鐘大呂,這是藝術的和諧;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是人文的和諧。和諧總是令人神往的,因為它包含了人類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情愫。「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說,一個人要善於與別人和諧相處,要善於調和矛盾衝突,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一致。因此,和諧不僅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至高至純的人生境界。和諧是一種境界。
  • 中國譯協中譯英最新發布詞彙—建設和諧社會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evelopment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to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4.和諧共贏 all-win harmony;harmony and all winners
  • 北京日報:唱響主旋律是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
    北京日報5月18日發表評論文章《唱響主旋律是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近來,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謂新聞中,不少是負面報導,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熱點層出不窮。在一些媒體的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似乎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發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實上,這只是個別媒體所營造出的一種錯覺。中國的社會本身就很龐雜,現實又很複雜,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的發展整體上是進步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這些問題更多是中國發展主旋律中的不和諧音符。
  • 人際交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筆者以為,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個觀點極具現實價值: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 人和之道,和而不同
    「和」不僅能夠帶來融洽的氣氛,更重要的是能夠帶來合作,帶來和諧。《管子·兵法》上說,「和合故能諧」,就是這個道理。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調,進而能達到和諧一致。而現代社會正是一個講究合作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雖可能是微弱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則不可低估,甚至可以爆發出令世人震驚的力量。
  • 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包括心理學在內的所有學科共同努力的方向。關於和諧社會的特點已經有了許多的描述,但「和諧」本身的含義是什麼以及和諧社會的特徵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如何有效構建和諧社會?對此,王登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美文薦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于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許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和而不同」強調的是事物的多樣性,強調的是有機的統一。
  • 【作文365】和而不同,美智與共
    西方哲學強調二元對立,強調矛盾鬥爭,強調個性;中國哲學強調和合中庸,強調群體高於個人,強調和諧高於衝突……雖然中西文明價值硬核不同,但都是人類美和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提倡「和而不同」,「美」「智」與共。西方哲學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使人們的認識從一元向前邁進了一步。
  • 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和而不同的內涵特質
    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定位於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如何培育人,已不僅是學校思考的問題,也是企業存亡的重要思考,深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理念,既為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和諧發展的理想境界,亦可為文化和諧發展之道路選擇。
  • 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是什麼?
    核心提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從題材上來講,就是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去年《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重申「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思想輿論氛圍」。這就給了「文化口」的官員們出手幹預措施的底氣。如何用好手中的權力,約束管理者濫權的本能衝動,做到「放而不亂,管而不死」,就是有關人員不可或忘的。
  • 「君子和而不同」的本意和今天的變化
    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這是新儒家對孔子思想的概念偷換,但是儒家思想要生存,要在王權下發展,走向變異是必然的。就算到了今天,我們在世界外交上都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口號,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更高版本的「和而不同」,大家做「君子之爭」嗎?
  • 吳波:什麼才是中國社會心態主旋律
    與正在強起來卻尚未達到頂峰的現實狀態相聯繫的,既有成長的焦慮與浮躁,也有自負與自卑的交織,紛繁複雜的各種社會心態糾纏在一起,折射出中國現代化所處的關鍵歷史時期的特殊表徵,詮釋著一個大國走向復興的情感歷程。不過,上述種種心態皆非中國社會意識的主流。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理性客觀、不卑不亢、積極奮進,才是當下中國社會心態的主旋律。
  • 君子和而不同,世界必將大同,終於明白為何都尊稱孔子為聖人了
    孔子雕像一、「君子和而不同」,是中華傳統「和同」思想的集大成者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群體意志和社會生態。由此,君子要以一種平和、寬容的態度面對社會萬象,以達到一種「和諧」狀態。這就是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最初來源。
  • 《和而不同之中國與希臘》紀錄片啟動儀式在雅典舉行
    當地時間11月9日上午10點,北京電視臺攜手東濤(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策劃並發起的大型系列人文紀錄片《和而不同——文明對話》項目啟動儀式及新聞發布會在雅典隆重舉行。章啟月大使指出,紀錄片《和而不同》的開拍,既是中希文化界的一次創新,也是雙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人文交流蓬勃發展的重要成果。「和而不同」思想,蘊含的是中國古代先哲對世界多樣性的深刻領悟,展現的是中華民族求同存異、追求和諧的寬廣胸懷,反映的是人類文明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普遍特性。
  • 「和而不同,雅而有致」辦學理念解讀
    「和而不同,雅而有致」辦學理念解讀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折射學校品質和風範的一面鏡子。不僅對建設特色學校具有促進作用,更是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強大的塑造作用。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確立了大瑤中學「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的辦學理念。一、「和雅」文化溯源瑤,美玉也。大瑤,寶地也。大瑤中學,寶地之美玉也,其質和諧,其韻雅致,盡顯書香和雅的學府之氣。故大瑤中學辦和雅學校,育文雅少年,做儒雅教師,以「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為理念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 孔子概括的「和而不同」思想,今天看仍有深遠影響
    史伯的「多樣性和諧及創造」的思想,後來被發展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智慧。它的一個重要發展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晏嬰用多味的帶汁食物(「羹」)向齊國君主(景公)說明什麼是「和」以及它跟「同」在本質上的區別。音樂是能說明「和」的創造力的又一個很好的例子。「和」的本義就是「音樂的和聲」。美妙動聽的音樂是多樣音聲的巧妙結合而創造出來的。
  •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註解】(1)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2)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大意】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雲說】"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學講話·品典故|和而不同 綱舉目張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而不同,講究綱舉目張。中美雙方應該就戰略性問題加強溝通,避免誤解誤判,增進相互了解。雙方應該從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推動中美關係朝著正確方向向前發展。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兩種理念:和而不同、綱舉目張。我們一起來看。
  • 網友作品展示:淺談和諧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一、和諧的古典涵義:  和諧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探討和追求的永恆主題,是人們追求完善自我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哲學境界。  儒家從個群關係、人我關係著手,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強調現世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將「和而不同」作為理想人格的標準;孟子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
    在《論語》子路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莊子》山木篇中,莊子也說過,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這兩句話可以聯繫起來看。君子之交,重在互相理解,允許雙方存在價值立場上的不同,雖然有不同,但卻如水一般清澈透明,依然可以保持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