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共享運動喜悅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張紅軍 實習生王辰雨 張子怡)說起家庭作業,你會想起什麼?令人撓頭的作文?解不出的方程式?還是枯燥的英語單詞?在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當下,如何兼顧學業和身體素質綜合發展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熱點話題。近年來,邯鄲市作為全省唯一中考改革試點市,積極探索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辦法,並創新推行「體育家庭作業」制度。這項制度旨在鼓勵中小學生在完成書本作業後,由家長陪同,開展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形式多樣的體育鍛鍊。這項頗為有趣的「作業」一經推廣便備受關注。
受疫情影響,在這個超長假期裡,學生和家長的心路歷程和對待「體育家庭作業」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帶著疑問,記者對在全市率先開展此項工作的邯山區教育部門及部分學校、學生、家長進行了採訪。
近視、肥胖困擾青少年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身高、體重增加的同時,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下滑問題卻日益凸顯,近視、肥胖成了青少年健康問題中兩個突出的標籤,「好日子養不出壯孩子」的現象令人擔憂。
去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了《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報告指出,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的肥胖率為8.8%和9.7%,比2015年分別上升了1.9和2.2個百分點。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為38.5%和68.8%,分別比2015年上升了2.0和3.5個百分點。一位小學體育老師告訴記者,全校學生仰臥起坐達標率連1%都不到,學校的田徑、籃球運動隊也因報名者寥寥無幾而停招。青少年體質決定國民整體素質,許多家長認為運動影響學習、耽誤時間,卻沒有意識到青少年時期不僅是學習的黃金期,更是體質養成的關鍵期。
「我家孩子三年級時就近視了,一開始覺得有點早,但是發現他的同學好多都帶上眼鏡了。平日寫作業、上輔導班時間就很緊,小區也沒廣場,加上智能產品越來越多,遊戲便成為孩子們交流的主題,真令人擔憂。」市民管女士談到孩子近視時又著急又無奈。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很多孩子唯一的「運動」就是「衝浪」,不是在水裡,而是在網上。原先的呼朋引伴、跑街串巷,變成了「刷抖音、玩吃雞、拼王者」,原本應有的運動被手指划過屏幕取代。
記者採訪中發現,說起孩子的健康,家長們無不重視;但一提起運動,家長們就顯露出擔憂的神色。
公園裡顛球的小學生
快樂的籃球小將
很多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很少關注孩子的運動量。不少家長都透露出這樣的態度:「升學壓力大,先保證不生病不受傷」、「等高中畢業了再鍛鍊,現在時間太寶貴了」……有專家指出,家長的不正確認識,造成很多孩子在本該生龍活虎的年紀卻成了快走幾步都要喘的小胖墩,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獵物」。
「現在的小學生體質普遍比較差,如何促使家長和社會加強對兒童體質的重視,扭轉『重智育輕體育』的現象?我們就想著將體育課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刻意布置體育家庭作業。」邯山區教體局韓文輝副局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18年11月,邯山區教體局要求各中小學幼兒園要針對城鄉運動設施、場地等條件差異和學生各年齡階段特點、身體素質現狀,適當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學生們每天依據不同體質和項目進行20分鐘至半小時不等的體育鍛鍊,各校推出了卡片記錄、網上曬圖、家長籤名、家訪調查、展示交流、測驗競賽等方法跟蹤檢驗作業效果。
在活動過程中,教育部門從力量、耐力、柔韌性等三個維度對各年齡段學生提出了運動強度參考,各學校也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所暴露的體質問題、學校特色品牌的目標追求及不同年級學生喜歡的項目,提供一系列運動項目供參考。體育教師給學生們講透各運動項目的環節和注意事項,並常態化跟蹤指導。學生依託居住地特點,充分利用社區活動場地、公共健身器材、專業訓練場館等可利用資源,和家長一起做運動,形成一種長期穩定的、科學健康的鍛鍊習慣和健身氛圍。
「體育家庭作業」不可少
跳繩、立定跳遠、籃球、跆拳道……這是邯山區綠化路小學學生楊依晨展示的近幾個月的運動清單,上面不僅記錄了鍛鍊項目和運動量,還有父母的籤字和參與的照片。「現在每天孩子會在APP上打卡,已經成為常態了。」小楊的媽媽說,在這個特殊的暑假,沉迷遊戲的孩子由被動鍛鍊到主動運動,孩子對待鍛鍊的態度發生了喜人的變化。「孩子體重下降了,也更活潑了。」
其實,「體育家庭作業」活動推行之初也曾面臨質疑。部分家長懷疑「學校把自身應當承擔的體育教育責任轉嫁給了家庭」,還有家長抱怨「家長的負擔又加重了」,總是表現得不太積極。
「一開始我覺得,孩子鍛鍊是好事,但是非得把家長也拉進來。家長上班就挺辛苦了,還得跟孩子一起鍛鍊,當時我腦袋都大了。」方先生無奈地說。和方先生一樣曾有牴觸情緒的劉女士,十分擔心體育家庭作業耽誤孩子的精力。「小學的學業壓力也很大。體育還留什麼家庭作業啊,多影響文化課學習啊!」劉女士說,「但是孩子比我積極,我也不好意思說拒絕,漸漸地孩子身體素質上去了,早上起床的時候也不怎麼賴床了,學習效率高了不少,後來就一直堅持著。」
「培養人才,不止是知識層面,更重要的是有健康的體魄。」綠化路小學楊清臣校長表示,每次看到校園內又多了帶眼鏡、變肥胖的學生就覺得很焦慮。按要求,全市小學三至六年級語文、數學、英語學科課程周課時不得超過30節;嚴禁削減、挪用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非考試科目的課時;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鍊時間並保障質量;五、六年級學生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60分鐘,確保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10小時。「很多家長都認為培養孩子的體育運動興趣和習慣只是學校的責任,這是片面的。其實,讓孩子熱愛體育運動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配合。」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學生學習競爭壓力大,但也不能只考慮成績。小學體育老師王斌祥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生校園鍛鍊1小時對於青少年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和跳繩等各種體育活動,家長和學生可自由選擇鍛鍊方式,體育家庭作業的布置,給學生家長提了醒,讓他們從緊張的節奏中擠出時間來,多為孩子身體健康付出。」
體育作業喚醒全民運動意識
從單純的提升體質的「小手拉大手」,孩子帶動家長;到「大手拉小手」,家長孩子一起動起來;再到現在的這樣「大家手牽手」營造全民健身氛圍的態勢。「體育家庭作業」活動的價值已經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又從家庭延伸到社會。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為了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把「體育家庭作業」堅持下去,避免流於形式,邯鄲市相關部門嘗試建立了監督機制,各個學校也會定期舉辦一些親子活動,設置獎項,表面上是一種遊戲的形式,但也是在變相檢測學生們的鍛鍊是否成功。「孩子在班級微信群裡看到其他小夥伴的鍛鍊視頻,逐漸有了運動上你追我趕的氛圍。老師也經常在群裡給孩子加油打氣,讓孩子有了堅持的信心和毅力。」許多家長反映,家庭體育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孩子有話更願意跟他們說了,意志力也強了,性格更加活潑開朗。
家長也從體育鍛鍊中收穫了快樂和健康。在銀行工作的申靜宇坦言,她以前只能在跑步機上跑1公裡,由于堅持和孩子一起鍛鍊,體能明顯提高,還在青島馬拉松比賽中獲得獎牌,成了「運動達人」。感受到親子鍛鍊的好處,不少家長們漸漸地遠離酒席和應酬,而是選擇將時間更多地投入到和孩子一起進行家庭鍛鍊的活動中。
「這種家校合作模式,為目前體育教學上存在的現實困惑和焦點問題提供了有益嘗試。」邯山區教體局韓文輝副局長表示,邯山區各學校的體育老師在假期不工作的時候,也會走進自己生活的社區附近的廣場和公園,對健身的市民進行體育鍛鍊方面的指導,爭當「體育社會指導員」。
少年強,則國強。在學生繁重的文化課作業中,穿插體育作業,可以達到勞逸結合的效果,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這不僅是一種身體鍛鍊,更是一種意志鍛鍊,對學生而言也是一件受益終身的事情。在父母陪孩子鍛鍊的過程中,增強了親子關係,提升家庭教育效能,讓家長和社會從過度看重孩子的分數轉向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從而使義務教育回歸本位,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動」起來,更讓學生眼中的世界「活」起來。
來源:中原新聞網
責任編輯:王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