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蕊
編輯/心蕊
&34;這句話,相信很多孩子都不陌生,可裡面的心酸又有誰知道呢?
在一個訪談類節目《少年說》裡,有個女孩子站在臺上控訴著,情緒幾近崩潰,她說自己的父親親手撕掉了她花了三年時間,寫下的五十本小說。因為孩子的成績有所下降,最後,這位父親還是在各方壓力下向孩子道歉,說自己的行為確實是有些粗暴了,但這些行為的初衷都是為了女兒好,想要讓孩子更有自律性。
這位父親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並沒有,他只是承認了這個行為的粗暴,這位爸爸沒有理解自己女兒內心的真正想法,以及他的需求,下一次,他還是會打著&34;的名頭,換種方式來繼續阻止女兒的寫作。
父母的&34;對孩子來說,真的&34;嗎?就像學習,孩子努力了也不一定考到父母想要的成績,而家長呢,就算有數不完的應酬也沒能讓自己的工資多加一位數。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一個&34;,容易出現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把原因歸到自己對孩子&34;的行為上,再打著&34;的名號消除這些行為。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與喬英子的關係引得網友的大量議論,宋倩為英子制定了日常的所有計劃,她們兩個從來不溝通,不需要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一個是施與的角色,一個是被動接受的角色。最後,喬英子患上了抑鬱症,宋倩卻十分不解,事實上,宋倩為孩子拼命付出,而喬英子為了讓母親開心而壓抑自己,這就是&34;的關係。
&34;就是出於為對方好的理由,對對方一味的付出而忽視了自己的利益。委曲求全的方式看似換來了二者穩定和諧的關係,可這樣的情況卻都不是雙方真正想要的。雙方都認為自己一方面覺得為對方付出了很多,一方面犧牲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感到委屈。兩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了對方的付出是不是對方真正想要的。
這樣的&34;的關係在許多家庭中並不少見,背後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1、 矛盾增加,親子關係緊張
當父母處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對孩子進行教導的時候,他們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緊張,在大部分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都不是平等的,父母像一個居高臨下的&34;,而孩子就是那種言聽計從的&34;,因為父母認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多,以此來理所當然的幫助孩子決定任何事,說話的時候難免就對孩子來說有些高高在上,因此孩子對這樣會讓他不舒服的話就自我過濾掉,造成&34;的現象。而且父母用自己的經驗來考慮問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會忽略掉孩子的需求以及想法,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間的矛盾和衝突就會增加,造成二者關係越來越緊張。
2、 打擊孩子,讓其自卑
很多家長打著&34;來糾正父母眼中孩子的&34;,通過言語打擊讓孩子改正錯誤,比如:&34;,這樣的話語只會一次次的否定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錯誤的,不被父母認可的,有些父母還會出現當孩子成績進步的時候,為了不讓孩子膨脹,故意打擊孩子,不對孩子有所表揚,長期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會變得十分自卑敏感。
3、 嚴重影響孩子成長
在&34;中,孩子會處在一種委曲求全的現狀,通過壓抑自己的想法以及需求來讓父母開心,這樣會讓孩子形成&34;人格,會下意識的犧牲自己的需求以及需求,沒有主見,或者表現的沒有主見。長期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會很壓抑,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有可能會向喬英子一樣患上抑鬱症,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
這樣的情況肯定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那父母應該如何讓&34;在家庭關係中消失呢?
1、 不要限制孩子,給予選擇權
當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要選擇相信孩子,&34;的關係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不相信孩子,所以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孩子做決定,但父母沒有意識到,時代在發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是需要自己成長的,父母可以給孩子建議,引導孩子,相信孩子的選擇,給予他們選擇權。只有孩子能展現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性格才會變得樂觀開朗。
2、 給予自由,用規則約束孩子
畢竟孩子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所以父母雖然要給予孩子選擇權,但也要注意孩子不要誤入歧途,父母可以在一些無傷大雅的事上給予孩子絕對的自由,但父母孩子要注意在一些大事情上的把控,父母可以制定一些規則,比如什麼是絕對不可以做的,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線在哪,也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對於一些事情,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告知孩子一些注意事項就可以放權了,用規則來約束孩子,這樣孩子也會養成遵守規則的性子。
3、 改變溝通方式,用正面溝通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溝通出現了問題,在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所作所為的時候,父母也不願意解釋,就會用一句&34;來搪塞孩子,這樣只會造成孩子的誤會。也有些家長有著&34;的毛病,明明對於孩子成績的進步非常開心,在嘴上卻還是要打擊孩子,這樣只會造成孩子自卑性格的形成,他們也會開始否定自己。所以父母在於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採用正面溝通,要解釋自己的行為背後的原因,讓孩子理解。當父母打開自己與孩子推心置腹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原因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總之,父母想要改變這種&34;的關係,就要和認真的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以及需求,尊重孩子,當孩子犯錯時,認真的剖析事情,與孩子講道理,而不是打罵,這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敞開心扉與孩子溝通。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心蕊育兒知識冊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