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詩,其境界遠超孟子,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先河!

2020-12-13 國學大觀園

提到唐詩,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李白和杜甫,然後又會想起唐代其他的一些名人和詩歌。李杜的名聲千百年來一直在傳頌,我們甚至在小學的時候,就可以背誦出他們的一些詩作。李白是豪放瀟灑的,所寫的詩放蕩不羈,充滿浪漫主義的情懷。而杜甫的詩深沉悠遠,含蓄婉轉,曲折變換。如果把李白的詩歌比作一支長笛,那麼杜甫的詩歌就是那面大鼓了。

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的是杜甫很有名氣的佳作,這首詩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最後幾句成為了千古名句,整首詩在境界上,也遠超孟子,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詩云: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詞淺析

八月深秋時節,狂風大作,捲走了我茅草屋上的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有的飛過浣花溪水,有的飄落在對岸的江邊。有的茅草飛的過高,掛在了樹枝之上,有的茅草飛得較低,沉落到窪地和池塘之中。

南村那邊來了一群兒童,他們看我年老沒力氣,當著我的面,毫無顧忌地抱著我房屋上的茅草走進竹林中去了。我不停地發聲喝止,可是嘴唇乾燥,最後沒了力氣,只好拄著拐杖獨自的嘆息起來。

過了一會風漸漸停止,但是天空中卻濃雲密布,不一會下起了大雨。那床上的被子蓋了多年,裡面的棉絮都結成了塊,一點都不保暖。孩子睡覺又胡亂的踹被子,把本來就不保暖的被子給登破了。外面下雨,屋裡也跟著下雨,整個情景讓我心緒不寧,一直睡不著覺。

可是我並不是因為這件事而睡不著,自從安史之亂過後,我就從來沒有睡上一次好覺。長夜漫漫,屋內不停的漏雨,這樣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呢。如何能看到一座座寬敞高大的房子拔地而起,可以庇護那些窮苦人們,讓他們開懷大笑的是在大雨中依然能屹立不倒的房屋,就像山一樣的結實。唉!何時眼前能出現這樣的房屋啊,到那個時候就算我的茅草屋被秋風吹破吹走,我自己即使被凍死,也心甘情願!

寫作背景

了解一段歷史,必然要看到它的背景,了解一首詩,道理也是一樣的。一首詩有的人讀得很通透,而有的人一知半解,其實並非悟性不夠,而是沒能了解作者所寫作的大環境。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在成都所寫。為什麼杜甫會在成都呢?其實咋公元759年,杜甫棄官來到甘肅,後來經過成縣到了巴陵,開始了他一生的漂泊之旅。轉過年來,也就是公元760年,杜甫來到成都,並且在浣花溪旁蓋了一座茅草屋,當然這其中少不了鄰裡鄉親的幫助。

到了公元761年八月份,颳起了一場大風,緊接著又是一場大雨,直接把杜甫的茅草屋吹得七零八落,如果蓋得不夠結實,就會房倒屋塌了。不過還好,只吹走了房頂上厚厚的幾層茅草。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聯想自己這鬱郁不得志的一生,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這樣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當真是心緒煩亂,最後才寫就了這首傳世的佳作。

詩詞精解

這首詩在整體結構上來說,其實是四段式的表達手法,第一段寫的是狂風到來所引發的一系列結果;第二段是看到頑童抱草,自己無力追趕的無奈;第三段是寫這場狂風暴雨對自己生活的影響;第四段是推己及人,直抒憂國憂民的精神,也是全詩最精彩的地方。我們依次來做分析,你就會明白這首詩的真正含義。

第一句說「八月秋高風怒號」,這裡的八月是農曆,實際上是九月份,這場秋風來得怎麼樣呢,後面說「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其實並不是說三層,而是指的多和厚,風很大,把茅草屋上的頂都掀開了,可見環境自然是十分惡劣的。如果說茅草被風吹到地上,那還能在撿起來繼續搭建,可是卻吹得到處亂飛,有的被吹到了浣花溪的另一邊,有的直接被吹到了高處懸掛在樹枝之上,有的散落在池塘裡,真是一片狼藉。這前幾句詩人用了很多動態的詞彙,很生動地表現出了當時的現狀。

更可氣的是,南村群童卻公然在杜甫的面前抱著茅草跑了,杜甫竟然把這些孩子比作盜賊。其實杜甫真的是用盜賊來比喻孩童嗎,很顯然不是。杜甫這個茅草屋,其實就是左鄰右舍為他搭建的,能住在茅草屋裡的人,說明了非常的貧窮。而南村的小孩們,見到茅草如獲至寶,說明他們的生活狀況更加的艱苦啊!所以杜甫拄著拐杖,望向遠方嘆息,他嘆息的是什麼,一是自己的茅草屋被人拿走,二是嘆息這天下的窮苦之人。其實在這一句,就隱隱有點睛之筆,只是隱藏頗深,為後衛那句升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大風過後,轉而是大雨如注,這是繼承了前句事態的發展,由屋外寫到了屋內。詩人看著自己的棉被,硬的就像鐵一樣。其實是在說棉被裡的棉絮,已經團在一起了,這樣的棉絮蓋在身上,起不到保暖的作用。這又是在側面寫出環境的惡劣,這還不夠,自己的孩子睡覺又不老實,把被子又蹬壞了。屋內漏雨,被子又成敗絮,這種痛苦使得作者無法入眠。

但是作者卻並沒有說是因為有這樣的處境,才無法入睡的,而是話鋒一轉,提到了安史之亂,其實自從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他就沒有一天睡過安穩覺。看著風雨飄搖,斷壁殘桓的山河,心中自然是苦悶的。大詩人經過屋破漏雨和布衾似鐵的艱苦生活,層層遞進,水到渠成,最後終於吟唱出了他心中的理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意境好似是風雨中一騎絕塵的英雄向我們奔襲而來,氣象萬千,成為了全詩的點睛之筆,也升華了全詩的主題。雖然自己遭此磨難,貧困潦倒,卻依舊能心念蒼生,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國情懷。詩人在結尾處甘願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房間廣亮和溫暖,在境界之上是如此的高遠而悠長。

孟子曾經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這是孟子的思想境界,而對待這個問題上,杜甫的境界似乎比孟子還要高上一個級別,因為杜甫自己的孩子都還沒有溫暖的被子蓋,他自己都還這麼的貧窮,但他卻為了大家的幸福,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境界,讓我們大為的感動。這和釋迦摩尼所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何其的相似!

總結

杜甫的這首詩,在當時是難得可貴的,因為他蘊含的思想處處折射出人性的溫暖和世間的美好,讓我們有理由堅信美好的生活就在不遠處。這首詩在格律和音韻上,開創了一個藝術的新天地,自此後世多用杜甫的這首詩為教科書,可謂是開了一個時代的先河。

今日話題:你能從杜甫這首詩中,讀到不一樣的感悟嗎?歡迎在下方寫出自己的見解。

相關焦點

  • 杜甫一首著名的記遊詩,氣勢宏偉,寓意深遠
    杜甫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祖籍襄陽,後遷居鞏縣。西晉名將杜預十三世孫,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少好學,詩名早著。開元二十三年應試不第,次年北遊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天寶三年與李白相遇於洛陽,同遊梁宋,結下深厚友誼。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後世最狂妄的一首詩,藐視李白杜甫,卻寫得深入人心
    而在詩歌的世界裡亦是如此,當唐詩盛傳千年之後,有一個人寫下了這樣一首古詩。此詩簡直可以稱為,後世最狂妄的一首詩,藐視李白杜甫,卻寫得深入人心。這首古詩的作者,乃是清朝的著名才子趙翼,他一生富有文採,精通詩歌音律。他不僅對古文深有研究,而且還一直致力於推陳出新,為古代詩歌加入全新的元素。在千古文學史上,他可謂是一個難得的積極分子。
  • 杜甫最傷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讀來卻是令人肝腸寸斷
    詩歌文化最為繁盛的年代為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杜甫便是其中之一。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宏大的社會寫實著稱,與李白並稱「李杜」。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杜甫罵人最狠的一首詩,充滿了文雅氣息,讀起來果然與眾不同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詩歌文化的發展儼然遇到了瓶頸,直到唐朝才又走向了一個頂峰,這時大唐的天才詩人猶如井噴一樣層出不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甫和李商隱等等,他們都各自有自己的風格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朝的詩人可謂是多如牛毛,而且這些詩人大部分人的作品,也都流傳了下來,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李白和杜甫,兩個人對唐詩,可以說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被後世稱為「詩仙」,另一個則是被稱為「詩聖」,僅僅是從這一點便足以看出兩個對於唐詩的貢獻,而且他們兩人無論是七絕、五言,還是七律,那都是信手拈來
  • 杜甫描寫雨的一首詩,短短四句話描繪一個故事,卻讓人身臨其境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的是詩人,杜甫是唐代偉大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與禮李白合稱為「李杜」。杜甫在原籍是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大家在中學時期都學習過杜甫等著名的詩人的詩。杜甫的這一首詩是有關於描寫雨,在這短短的四句中描繪了一個 杜甫去成都的一個小鎮上的一個故事,其中描繪的整個故事中雨的描寫讓人是身臨其境。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 杜甫最「窮」的一首詩,全篇沒有一個窮字,卻道盡了窮的全部心酸
    提到杜甫,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杜甫一生中所創作出的詩歌數量是非常多的,而在杜甫的眾多詩篇中,也有許多傳世佳作的存在。與盛唐時期的詩人所不一樣的是,杜甫的詩中所描繪的往往都是社會中的那些陰暗現象,而在對杜甫的詩篇進行充分了解之後,我們也會發現這樣一首較為特殊的詩。這首詩被譽為杜甫一生中最"窮"的一首詩,雖然說全篇沒有直接出現"窮"字,但通過他的描繪,窮困潦倒時的心酸與窘迫卻被生動地展現了出來。那麼,在這首詩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特殊情感?
  • 模仿杜甫最像的一首詩,杜甫詩集差點編入,原來作者是李商隱
    詩篇不像技術,這模仿之中最難模仿的便是詩詞整體的藝術氣息,有趣的是這最難模仿之處,也是人們最好鑑別是否模仿之處。詩仙李白才華橫溢,驚為天人,如此汪洋恣意的詩篇,即便是想要模仿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幾乎不像是凡人寫的。
  • 杜甫最閒適的一首詩,只要細雨和微風就足矣,閒適之意悠然而現!
    但杜甫之所以流芳百世,被後世很多文學大家所推崇,並不僅僅是因為他詩作中那顆熾熱的愛國心,更是因為他詩作本身高超的藝術水平。杜甫終究是個文人,是文人就會有文人的情趣,就會有文人的雅致。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一首杜甫的詩歌。這首詩是杜甫最閒適的一首詩,只要細雨和微風就足矣,閒適之意悠然而現。
  • 杜甫最感動人心的兩首詩,道出其中真境界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因為杜甫一生命運坎坷,身處一個腐敗動蕩的王朝中,親眼目睹了「國破山河在」的悽慘景象;國家的衰落與自身的不得志,使得這位熱血詩人的情感都迸發於筆端,成就了一首首憂國憂民的經典詩篇,所以杜甫以愛國詩著稱,更因此博得了後世的無數讚譽,影響可超李白。
  • 杜甫晚年的一首詩,最後一句是千古名句,讀後讓人倍感孤獨
    這兩句寫江夜近景,刻畫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在成都的歲月杜甫是舒適和安穩的,但是此時離開成都也是無奈之舉。此時的他好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 杜甫的一首詩殘缺不全,四位宋人各擬一字,卻都不如原作
    古人寫詩非常講究鍊字,語言的精煉程度不僅可以影響整首詩,而且很容易感染讀者。一首詩裡關鍵的字又被稱為詩眼,就像畫龍點睛,可以體現其精神和藝術性。比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再如,陶淵明的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若將其中的「見」字改為「望」字,就顯不出那種忙碌中無意抬頭的意境,更無法體現這份境與意會的感覺。杜甫的一首詩殘缺不全,四位宋人各擬一字,卻都不如原作。
  •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文|小航的紅樓詩歌夢在唐詩的海洋中,七律詩,五言詩一直是詞碑。今天我們來說下七律詩詞的代表意義,第一次講到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的印象是杜甫,杜甫的詩代表著一種濃重的歲月感,他的七律詩是空前絕後的,讀起來慷慨,特別解心事。七律向來是唐詩長河中最有韻味的,但並不是杜甫的才算是好作品。其實七律之前也有個非常著名的,他幾乎是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的。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後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又一空前強大統一的王朝,自唐高祖李淵創世開國以來,歷經二十一代君王(享國289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在唐朝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是極其繁榮,著名的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成為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
  • 杜甫的一首應酬詩,不想卻預測了另外一個名人的命運
    歷下亭天寶四載,杜甫與李白遊歷齊州,受到北海太守李邕的邀請,來到歷下亭赴宴,寫了一首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雖是一首應酬詩,但是卻寫得情真意切。歷下亭是齊地最古老的亭子,濟南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初夏的雲霞讓人詩興大發,更何況有美人陪飲,我們不禁對酒高歌。修長的竹林遮掩了炎熱的暑氣,潺潺的溪水從竹林中流出,送來清涼的的氣息。此情此景讓人心曠神怡,只是夕陽漸下,就像我們即將結束的宴會,大家將揮手告別。不管是李太守這麼高貴的人,還是我這麼低賤者,都要被世間的俗事限制,恐怕今後我再也難有機會拜訪您。
  • 六種體裁六首詩,讓你明白詩聖杜甫的恐怖實力!
    杜甫最具代表性的那些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詩經》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從格律上看,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鍊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
  • 李商隱模仿杜甫寫了一首詩,沉鬱頓挫,幾乎以假亂真
    最終真正將七律發展完善並推至高峰的則是詩聖杜甫。杜甫之七律格律嚴謹、用字精煉、風格雄渾,且題材開闢了七言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之中,可謂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並立相峙的高度。但自杜甫以後,唐代七律又有些沒落,中唐七律乏善可陳。
  • 描寫泰山最有名的一首詩,最後一句成為經典,學生作文中經常引用
    相傳泰山乃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用其頭顱幻化而成,是神靈的象徵,所以中國人自古就對泰山崇拜有加,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句中的「鍾」是鍾靈毓秀的意思,作者想表達的是泰山聚天地之靈氣,恨不能把天下所有的鐘靈毓秀都集中在齊魯大地;作者在這句詩中用了一個「割」字,把一個龐大無生命的大山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