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嘉賓】蔡敏
【文字整理】麥媽
【語音整理】嘟嘟媽
【文字校對】清風霽月
【公眾號編輯】風繼續吹
【講座內容】
上期連結:
科技變革時代,怎樣 培養不被人工智慧替代的優質少年(一)
科技變革時代,怎樣 培養不被人工智慧替代的優質少年(二)
我在活動的尾聲送給了同學們一句來自Oprah Winfrey的話,今天也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知道是什麼在內心深處激勵著你,然後用那束光去照亮整個世界。」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對未來滿懷信心,通過MYE認識了很多很多優秀的孩子們。這些孩子不僅具有良好的科技知識,他們善於溝通協作,充滿創意,永遠保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滿懷愛心,勇於奉獻和承擔社會責任。
我堅信,具有這些優秀品質的下一代年輕人,他們必然能勝任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成為新世紀的精英領袖,謝謝大家!
【講座問答】
1、 我們這一代人也面臨這個問題。哪些特質和專業會有幫助呢?
首先感謝這位家長的提問。
李開復博士在近期的一個採訪報導中也提到了什麼工種最不容易被人工智慧替代。他認為,在可見的未來裡,人工智慧做不到的創意工作,包括醫學院研究員、人工智慧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
在複雜性及戰略性工作類別裡面有執行長、談判專家、併購專家。對靈敏性要求比較強的工作類別裡面,比如說口腔外科醫生、飛行機械師,都不太容易被人工智慧替代。以及同理心及人性化工作,比如像社工、特殊的教師、婚姻顧問,這些將是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人類工作類型。
關鍵是要理解,人工智慧之所以能夠有相對的優勢,是在於對數據的處理跟算法的速度上面,所以一些比較單一的科目跟工作就非常容易被人工智慧給替代。
最主要其實總結一下他的領域,一個就是標準化流程的工作,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執行就會得到想要的結果。這一點正好是AI的強項,甚至是AI會做得比人類更好。所以標準化流程的工作非常容易會被替代。
第二類是單一重複的工作,因為人工智慧是有強大的學習能力的,所以當工作單一重複的時候,就非常容易替代人工進行這個工作。比如說有一些流水線的崗位,機器人已經開始取代一部分工人來進行生產了。
第三類是不具備創造性的工作。就是在目前的情況來看,AI是不能創造性的思考。
2、 目前AI教育的難點在哪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家長如何引導呢?
AI最大最大的難點就是戰鬥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這個不管是AI教育也好,科技教育也好,都是一樣的情況。因為在校的傳統的老師非常缺乏科技的這種知識,特別是一些最新前沿的科技。專業的在職人員就是技術人員,他又是缺乏教育的經驗。因為科技教育最大的難點就是,怎麼樣把一個非常複雜的原理簡化成一個非常有趣的一個課程,讓孩子們產生興趣。
家長如何引導?這個關鍵取決於家長自己本身是不是Open minded。這也是我在配方裡面提到的非常重要的這一塊。因為我們希望孩子們終身去學習,我們家長自己本身有沒有抱著一種積極學習新事物、新趨勢的正能量的引導。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首先不是科班教育出身,我也不是科班IT行業專業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的課程是我來編寫的。因為我是那種對新事物非常非常積極,非常擁抱新興事物的。所以我的這種熱情帶領了一些很多的家長,包括一些專業的技術的老師,一起來研發我們的課程。這種熱情也是感染了在我們基金會的很多的同學們。
https://www.instructables.com這個網站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動手的項目,科技類的。如果家長在周邊找不到一些合適的教育機構,不妨可以跟孩子們一起來研究一下這方面一些動手的小項目,任何的跟科技有關的innovative 在instructable上面都有很豐富的資源。
3、 請問是不是漏掉了解釋collaboration這一段?謝謝!
Collaboration這一點我有講,但是有一種可能就是也許在release我的語音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沒有上傳成功或者怎麼樣了,如果我真的漏了,我可以在這裡補充一下,非常抱歉!
Collaboration就是協作能力,團隊之間的協作能力使科技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變得更加的容易。有很多雲端的工具,像Google Share,像我們在課堂裡用三維設計的Onshape,都是有一種雲端的共享功能,就是說在這個團隊裡面的人都可以同時上去進行修改。所以這種工具讓團隊工作變得更加有效,甚至是使virtue team變得可能。
怎麼樣合理的運用這些工具呢?有效地運用團隊裡面的資源和才能,實現團隊目標,共同努力,需要有極強的協同能力和領導能力,所以像其他的一些我們提起的能力,協作能力也是軟技能裡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然也包括你去跟人工智慧去協作,跟它們一起去協作,而不是一種排斥的心理。
4、 請問國內有沒有合作項目,如果國內學生是不是只有線上?
因為我同時也是全美浙江總商會教育專委會的主任,在我們這個專委會下面,有很多專門從事教育行業的,結合中美兩岸提供,為中美兩岸的學校、機構,學生提供服務的這麼一些教育機構,我本人也在中國有一些合作項目,不知道這位家長就是說對哪一塊的學習項目比較感興趣?
在中國的整個大環境,目前應試還是在首要的位置。因為我們去年回浙江交流的時候,當時我們密西根的高中生和浙江的高中生機器人隊進行了一個交流活動。
當時我們的第二代的華裔後代,美國的這些高中生,他們非常驚訝。中國的高中生的時間實在是太緊太緊了,他們一天大概只有最多半個小時能夠來做學業以外的東西。這個大大局限了一些項目的可能性,所以在合作方面的一些項目,目前為止基本上是小學、初中為主,一到八年級,對應中國的小學到初一初二。
其實前面幾位家長他們問的問題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課程的缺乏。這一點也是我自己本人非常苦惱的一個地方,也是為什麼我花很多的時間跟心血去開發一些課程。我覺得作為一個教育者,無論是科技教育者也好,其他行業的教育者也好,我們最大的任務、責任、使命,就是怎麼樣能夠燃起學生對這種新事物學習的興趣。我覺得「興趣」兩個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花時間去研究這個課程,就是一直在思考怎麼樣讓這個東西變得不枯燥,讓孩子們覺得這個東西非常非常的好玩。
因為在我們基金會有很多很多,一半以上的學生是報兩到三門課程,還嫌我們的課不夠多,下了課以後他們也還不肯走,一直在那裡繼續的做這些項目。作為老師,如果你在這個課上學生學得比教課的老師更加積極,我覺得這個課上得有一點意思了。在線的課其實很難實現一個高效的教育,因為這個互動的能力還是有一點欠缺,再加上在線課程基本上讓學生之間團隊互動、同齡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完全缺失掉了。
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如果在身邊能夠找到一些比較優秀的高年級的學生,他在某一個領域有一定的特長跟愛好,也願意分享,可以讓這些孩子來影響下一代更年輕的學生們。因為在我們基金會也是,我們的標語就是Learn Inspire Contribute。你來學習了以後,你怎麼樣去激勵別人?怎麼樣來奉獻?
我們基金會有很多的。現在我們的所有的課程都是有學生TA,就是我們有專業的老師來上課,然後都配有TA。
因為老師跟學生之間有時候還需要有一些橋梁,一個高年級的學生也許對同齡人或者是年齡稍微小一點的學生更容易溝通,也知道他們的興趣大概會是在哪裡。所以對高中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鍛鍊的機會。
我們這邊甚至有一個高中生,他到了法定的年齡,在我們基金會做了兩年的TA以後,我們就按照正式老師的工資來付他,他來做我們的其中一門課的老師,孩子們特別特別的喜歡這個高中老師。
【講座結束】
長按二維碼,關注BH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