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用錯成語 余光中勸其多讀書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余光中希望陳水扁能「多讀點書」(臺灣東森新聞圖)

環球在線消息:臺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為了給用錯成語的陳水扁解圍,歪解成語「罄竹難書」,被批評拍馬屁過了頭。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則諷刺杜正勝,難不成要用帶有輕浮意思的「風韻猶存」形容自己母親。他並稱希望陳水扁能「多讀點書」。

據臺媒報導,陳水扁在5月20日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六周年之際,在談話中想對社會工作者歌功頌德一番,但卻不當用了「罄竹難書」來「誇獎」社工們。隨後臺當局教育部門主管,也曾在送給人家輓聯時用錯字的杜正勝對這一成語做了中性的解釋。 對於杜正勝對「罄竹難書」的歪解,余光中相當不以為然,還舉例所謂「徐娘半老、風韻猶存」,成語字典上清楚寫著帶有輕薄意味,若是用來形容自己母親「徐娘半老」,一點都不恰當。

余光中刻意嘲諷杜正勝「硬拗」,是在學生面前最糟糕的示範。余光中還說,陳水扁用錯了成語就是用錯了成語,希望陳水扁能多讀點書。

而另一位臺灣作家張曉風則認為,身為歷史學者的杜正勝,應該比誰都清楚成語典故,又不是在開玩笑,怎麼可以隨便解釋?張曉風說,成語太多,用錯在所難免,但應該謙虛認錯才對,再硬拗實在叫人看不下去,她也和余光中有志一同請「部長」回家用功點。(來源:中國臺灣網)

相關焦點

  • 明星用錯成語不要緊,但是讀書真的很重要
    乍一看,沒什麼問題,但是有粉絲就質疑:幹嘛用「南轅北轍」這個成語,難道不應該是「南徵北戰」嗎?隨後歐陽娜娜刪除自己的所發的感言。網友對此卻頗有微詞。也許對一個18歲的姑娘,批評得有點過分了。但是這些話確實值得歐陽娜娜反思。
  • 「我勸你有空多讀書」用日語怎麼說?
    每次假期回家,都少不了被家裡的長輩說「別玩手機了,有空多看點書吧!」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戰後又回到南京,分別考上北大和金陵大學,最後選擇在南京讀書。19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詩《沙浮投海》。接著又是國共內戰,他隨母親一路從南京逃往上海、廈門、香港,最後是臺灣,在臺大師從梁實秋。之後,余光中兩度赴美,第一次是1959年去美國愛荷華大學公派留學,第二次是去美國講學,先後在臺師大和政治大學任教,1974年應聘香港中文大學。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一笑)原標題: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
  • 和余光中談散文
    一句看起來最沒有學問的成語「張三李四」,為什麼不會錯說成「張四李三」?因為它的語調是平平仄仄,聽起來鏗鏘有致。這就是漢語的基本美學,它似乎不太講究邏輯,卻講究感性。這種感性的美學沒有把握住,中文的精髓你就進不去。所以文言對我的散文寫作非常重要。散文作家要熟悉幾個傳統。一是《詩經》以來我們的文化大傳統,二是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學的小傳統。此外,西洋文學的傳統也很重要。
  • 錯用成語,足協公告難以「差強人意」
    隨後,中國足協在其官方微博中用「差強人意」一詞來形容中國隊在比賽中令人失望的表現,並對此深表歉意。(11月15日 南都體育)在本次世界盃預選賽中,中國男足以1比2的成績負於敘利亞隊,比賽期間中國隊多次出現失誤,甚至在比賽後程為敘利亞隊「貢獻」一記烏龍球,中國隊在本次比賽中的表現可謂讓人大失所望。
  • 成語不能亂用,這50個成語很容易用錯對象
    成語是語文學習中使用較頻繁的一種詞語,在語文考試中也會有考查成語意思和用法的題目,不過,成語的使用也是有講究的,用的對能增強句子的美感,然而有好多的成語容易望文生義,用錯地方,句子就有了語病了。今天,小星整理了50個容易用錯的成語,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用錯過吧。
  • 章士釗用錯成語「每況愈下」 遭魯迅無情吐槽
    至於這一回,卻大大地退步了,關於內容的事且不說,即以文章論,就比先前不通得多,連成語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況』之類。」章士釗(1881-1973)的《孤桐雜記》,能被普通讀者記住的,往往只是那個「每況愈下」的成語「發明」。魯迅的《答KS君》一文,最早將這個成語「發明」拈提出來,發表在1925年8月28日《莽原》周刊第十九期上。
  • 【講故事,學成語】成語故事——得心應手
    一句話釋義得心應手: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成語故事齊桓公在堂上讀書,堂下做木工活的輪扁放下工具,走上堂來問他念的是什麼書。齊桓公回答說,是聖人之言。輪扁問,聖人還在嗎?桓公說,都死了。輪扁問,那麼你讀的是古人的糟粕了。桓公生氣地說,國君在這裡讀書,一個木匠哪能妄加評論,說出點道理來還可饒命,不然就處死你。輪扁回答道,我就以我幹的木匠活來說吧!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60多年來,余光中手中的詩筆從未放下,他也從未有過擱筆之念。他說,幾十年放不下這顆詩心,是因為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詩心。出生在南京的余光中,父親在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任職。抗戰時期,全家遷居重慶,父親在城裡辦公,母親帶著小光中住在郊外,二舅家也住在附近。二舅比父親閒得多,於是也就成了余光中的古文先生。
  • 黃維樑:星雲呼應余光中《行路難》
    寫出「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是丘遲,他勸陳伯之投降。余光中名滿華文世界,江東、江北、江南、江西處處邀他演講、朗誦、題寫勝跡,他「五行無阻」,絕無四面楚歌、對樓無詠、春花不遇的情事。江西確多典故,如陶淵明、王勃、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湯顯祖等江西人,夠歷代文人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地用典了,而余光中不是學貫中西嗎,何難解典故之有?《行路難》寫的不是余光中自己。
  • 杜正勝又語出驚人反對用成語典故 被臺學者批評
    中新網1月25日電 繼「三隻小豬」算不算成語引發爭議後,臺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24日竟再度語出驚人,公開反對使用成語及典故,對此,詩人余光中等學者指出,成語是精緻文化的「現鈔」,日常生活隨時可用,「部長」(杜正勝)還是少開口,否則「杜正勝」遲早會變成負面成語。
  • 再也聽不見的鄉愁 | 紀念余光中
    他精通多門外語,曾翻譯《梵谷傳》、《老人與海》,詩文代表作包括《鄉愁》、《白玉苦瓜》、《再見!虛無!》等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 於丹講莊子被指用錯成語 網友認為問題嚴重
    日前,據《青年報》報導,於丹春節講《莊子》用錯成語了?24日,這成了百度「於丹吧」裡討論最熱烈的話題,有不少網友指出於丹2月23日講課時,用「美輪美奐」形容千手觀音之美,純屬詞法錯誤,此外,被指讀錯字的地方還有不下3處。
  • 余光中的書齋與「書災」:藝術的冷宮中,回憶是熾熱的
    我的藏書不多,也沒有統計,大約在二千冊左右。「書到用時方恨少」,花了那麼多錢買書,要查點什麼仍然不夠應付。有用的時候,往往發現某本書給朋友借去了沒還來。沒用的時候,它們簡直滿坑,滿谷;書架上排列得整整齊齊之外,案頭,椅子上,唱機上,窗臺上,床上,床下,到處都是。
  • 臺灣媒體諷刺當局成語笑話:「水扁宣言」如放屁
    奇怪的成語  島內有學生最近發現,臺「教育部」2005年4月推出的網絡版及光碟版的「成語典」裡,「三隻小豬」、「楚門的世界」、「賣火柴的小女孩」、「母雞和金蛋」、「木偶奇遇記」、「飛越杜鵑窩」等看起來不像成語的語辭,都列入了「成語典」附錄的「專題成語」,且可在成語檢索系統中查到。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今天上午,朋友圈被一條來自臺灣媒體的報導刷屏:著名詩人余光中在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89歲。看到這則報導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期然地想起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那篇流沙河的詩歌《就是那一隻蟋蟀》和他提到的「Y先生」,Y先生正是臺灣詩人余光中。1982年,《星星》詩刊連續12期介紹「臺灣詩人十二家」,3月號便刊登了余光中的詩與介紹文字。
  • 當仁不讓、義不容辭、理所當然:這些「三胞胎」成語,別再用錯了
    如果你用錯了成語,那就更難過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這樣一些成語,他們字面相近,意思卻有一些細微的區別,如果用錯了成語,結果就大不一樣。今天,隱娘總結了幾組「三胞胎」的成語,小心以後不要再用錯囉!〖不同點〗「獨斷專行」強調專斷、霸道,語意較重;「專橫跋扈」多強調任意妄為,不講理;「一意孤行」強調不聽勸告,固執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語意較輕。
  • 詩人余光中|馬莉
    詩人余光中馬莉 記得我在中大讀書的時候
  • 對青少年十分有幫助又有趣的成語故事,多讀讀總沒錯的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幾個簡單的成語故事,我們都知道,如果拿到了一篇文章,如果其中的句子裡用了很多恰當的成語,那可是非常加分的,改卷老師也可能會覺得你這篇文章比較優秀。不僅在一些尋常的考試中,即使是平時的談話中,如果你能夠蹦出幾個成語出來,也會顯得你很有文化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