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了孩子以後,感覺空閒的時間都是娃的,什麼節日最後也都會變成兒童節。家附近有個公園,生孩子前沒去過兩次,現在天天成了我們飯後散步的老地方。
昨天吃飽飯,我和姐姐各自帶上孩子,準備下樓去公園散散步,消消食。公園裡晚上有跳廣場舞的大媽,和鍛鍊跑步打球的人。同樣也有像我們一樣帶著孩子的,所以特別熱鬧,姐姐的大寶也最喜歡到公園玩了,小朋友很多,有時候小朋友能玩到一起,比和我們大人玩都開心。
三歲半的大寶最近在學滑輪車,所以只要出去,大寶都會騎上她心愛的小車車。
去到廣場的時侯,果然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大寶也興奮的衝進隊伍之中,不過,出來玩,還是要看緊點,即使對身邊其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大寶騎了幾圈之後,停下來,打算喝水,這個時候,有一個看似很小一些,三歲這樣的小女孩。上前來,抓住了大寶的小車車,大寶第一反應是說了一句我的。但小女孩似乎表達能力還不清晰,嘴裡吐出的字句並不清晰,我猜想,孩子應該就是也想玩。
我和姐都選擇在旁邊觀看,不參與不發聲。我看得出來,大寶並不想把自己的車車讓給妹妹騎,但妹妹卻又不鬆手,兩個人就這麼僵持著。
過一會大寶開始用眼神看向姐姐,尋求姐姐的幫助了。
但姐姐是這麼說的,「寶寶,這個車車是你自己的,你有權利做決定,你和妹妹說羅。」
妹妹還是不放手,兩個人都有點哭鬧了,女孩的家長也看到,並且走過來了,當時有點點的尷尬。
後來,小女孩也被家長強行拉走了。
我們繼續玩了會,也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我回想著剛才發生畫面,腦海裡在思考,假如我的女兒長大了,有一天也遇到類似的情況,我要怎麼樣去處理呢?
孩子到了三歲父母這個階段,對於物權和自我意識已經開始有概念。
平時在家,大寶會指著衣服說,「這是大寶的衣服。」會指著玩具說,「這是大寶的玩具。」
我的內心在疑惑,假如大人強行逼著孩子分享,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到頭來傷心難過的是自己的孩子,甚至還會讓自己的孩子,誤會自己喜歡別人家的小孩。
可是孩子不分享,多數會被旁人貼上,真小氣、自私的標籤。也許還會被議論,這肯定是家長沒教育好。所以孩子才這麼小氣,自私的。
為了將來能夠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也查看了一些相關的文章,和書籍。總結了一些我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比如說在家裡,大寶手上有很多玩具,甚至玩不過來,小寶想要玩一個,大寶都不給。這個時候家裡的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也許會說「寶寶有這麼多玩具,給一個弟弟妹妹玩好不好,不能那麼小氣哦,」
不給孩子貼標籤,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然孩子會有錯誤的認識,會以為誰小就有理,誰哭聲大,誰有理。畢竟,一個三四歲孩子,並不懂得我們大人口中所謂的分享是美德這個道理。
家長不要太直接的訊問,有時候多繞兩個彎,分散孩子注意力。反而更容易解決。
比如說,媽媽用溫柔的語氣對寶寶說,寶寶,你的玩具看起來好好玩啊!我們玩玩具的時候是不是很開心啊?那大寶寶開心了,小寶寶,因為沒有玩具,他就沒辦法開心了,你有沒有辦法讓小寶寶開心啊?
又或者讓孩子們互換,總之可以多種嘗試,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的,有時候需要大人多花一點心思很耐心。
孩子五歲後,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分享。
一、通過親子繪本閱讀,借鑑繪本中的小故事,大道理,引發孩子思考。
二、家長言傳身教,主動在孩子面前分享,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樂趣。
三、動畫片、兒歌來幫忙。
結語
分享本身應該是一件遵從自我內心意願快樂的事情。與其不快樂的分享,倒不如先學會委婉得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