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收到許久未聯繫的友人的信息,說她已經和重度抑鬱症抗爭了3年,最近因為一件事情而爆發,頻繁出現了輕生的念頭...
「你要努力好好活著,你還有需要你的人」。
「暫時放下手中的事情,換個地方,逃離一下,靜心去感受外界的事物,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美好」。
「讓你生病的原因是什麼?去看心理醫生吧,挖出病因,心理醫生的聆聽與引導,可以幫助你舒緩心理壓力,藥物的治療,可以改善生理狀況,但關鍵還是需要自救。」
......
我勸導她說。
但子非魚,安能知他人心。對她的遭遇,我沒辦法感同身受,就像我明白,我的遭遇他人亦無法感同身受一樣。安慰的話語,說出來必定簡單,但做起來,確著實不易。我們需要承認並接受這一點。
雖說未到重度抑鬱那樣嚴重,但身處這個浮躁的社會,90%的成年人都會被低落、失落、壓力、抑鬱的負面情緒所困擾,或因事業、或因學業、或因愛情、或因友情...
面對人生的問題,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出,我們面對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與自身的行為有關),可間接控制的(問題與他人的行為有關)和無法控制的(我們無能為力的問題,例如我們的過去或現實的環境)。面對可直接控制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的習慣來解決,例如調整作息時間,開始鍛鍊身體,投入時間和精力於自我能力提升;面對可間接控制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改進施加影響的方法來解決,例如換位思考,用自己聽著舒適的話語來與人溝通,解決問題;面對無法控制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微笑以待之,釋懷不易,但時間會為你療傷,即使會留下傷疤,但卻也不會過分影響你的生活,而你需要做的是,轉移注意力,敞開心扉,與無解之事共存並慢慢去接受其它的美好。謹記專注於問題的解決方法並付諸行動而非擔憂、焦慮、猜測、遺憾或後悔,泰然處之,莫忽視了意識的強大作用。
抑鬱症、負面情緒不可怕也非懦弱,無需過分恐懼、擔憂和自卑,去面對它;道理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無需過分著急,慢慢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但莫忽視了意識也是影響你對物質看法的關鍵,事物是好是壞,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它,無需跟隨大眾看法,你的想法由你控制,就像吵架,他人不會吵贏一個對問題漠不關心的人。
充分利用自我意識的作用,抑鬱症,打敗大黑狗,你可以,也只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