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毛衰」的「衰」不宜讀cuī

2021-02-07 漢典文化傳播

唐代詩人賀知章寫過兩首著名的《回鄉偶書》詩,其第一首是: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一首首句入韻的七絕,即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來」押韻。但這三個字,用現代普通話念起來,似乎並不完全相諧。「回」讀huí,「衰」讀shuāi,「來」讀lái,要說押韻,只有同屬開韻(ɑi)的「衰」「來」可以算得上,屬於微韻(ui)的「回」是不能與之相押的。研究唐詩吟誦的人,為了解決今音不同韻的矛盾,特地把「衰」字原來的讀音shuāi 改為cuī(催)。許多唐詩選本、音碟和小學的語文教師都對此加以採納,仿佛已成定論。


「鬢毛衰」的「衰」(shuāi )改讀cuī,有沒有史料作依據呢?沒有。改讀以後是否解決了今音不同韻的矛盾呢?也沒有。那為什麼它的改讀會被許多業內的人士接受呢?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首先談「衰」字的讀音。「衰」是個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讀,其中suō、suī兩讀,因與本文的討論無關,這裡略而不談。其餘兩讀一直延續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項:一個讀cuī,用以表示「古代喪服」「差別」等意義;一個讀shuāi ,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義。這兩個音、義,無論古今都截然有別,不能混淆互換。「鬢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鬢髮稀疏脫落,意義明確而沒有歧解,只能讀shuāi ,不能讀cuī。


論定了「鬢毛衰」的「衰」字讀音以後,就可以明白,改讀的做法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足取的。試想一個過去從未讀過《回鄉偶書》的人,當聽到音碟中在吟誦「鬢毛cuī」時,他會知道這個cuī音是什麼意思嗎?猜測「催」「摧」二字是可能的,但絕不會想到那個「衰」字上去。這種改讀的結果,直接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即使是曾經看過賀詩原文的人,恐怕也會對「鬢毛cuī」的讀法感到相當彆扭。


再說改讀是否解決了今音不同韻的問題。首韻的「回」  (huí)與末韻的「來」(lái ) ,今音分屬兩個不同的韻部。這是全詩無法同用的關鍵。夾在當中的「衰」原讀shuāi  ,雖與前面的「回」字不諧,但與後面的「來」字還是押韻的;改讀cuī音以後,與「回」是合轍了,但與「來」卻拉開了距離。這種顧前不顧後的做法,並沒有收到協同全詩韻讀的效果。就好比《莊子》中「朝三暮四」變成「朝四暮三」的故事,改不改都一樣。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傻事呢。


當然,古人寫詩時為了押韻,往往會選用一些異讀音入韻,今人吟誦時需要認真辨識,以免讀錯,但這只限於同義異讀。例如杜甫的《春望》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全詩雙句的末字「深」「心」「金」「簪」押韻。其中的「簪」字表示「用簪子插住髮髻」,古有zān 、zēn 兩讀。現代詞典已將zān 定為正音,而將zēn 注作舊讀或又讀。杜甫為了押韻,特地以zēn 音入韻。我們吟誦時如果按正音zān 去讀,就會感到不和諧,必須臨文改讀為zēn ,才能合韻。但其條件是:zān 、zēn 二音必須屬於同一個意義。這與「衰」字的兩個意義和讀音混淆改讀,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唐詩的押韻情況是比較複雜的。即以唐代的古韻(中古韻)而言,也不是一個統一的音系。以首都長安為代表的關中音(唐代的普通話讀音)與全國各地的方言音就存在許多差別。關中音押韻的詩,以某些方言去讀未必和諧合轍,同樣道理,用方言入韻的詩,也不一定符合官方韻書的規定。這種情況現代也有,例如:北京話「熟」「頭」同韻,上海人絕對不會用來押韻;而上海話「環」「來」同韻,北京人也肯定不予認可。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中的三個入韻字,根據《廣韻》的分韻,「回」屬灰韻,「來」屬咍韻,唐代可以同用,但「衰」屬脂韻,就不能與灰、咍兩韻的字通押。時代稍後於賀知章的大詩人杜甫,用韻十分嚴格,在他留存至今的1400多首詩中,脂韻的字是絕對不與灰、咍兩韻的字相押的。然而,賀知章卻把「回」「衰」「來」三字拿來押韻了。據我推測,他可能用的是家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的方言韻。對照現在該地的方音,「回」「衰」「來」三字的韻母十分接近,讀來相當和諧。如果這一推測不無道理,那「衰」字再去按官方韻書改讀就更沒有必要了。


最後,我的看法是:「鬢毛衰」的「衰」還是據義定音,讀作shuāi為好。「回」(huí)、「衰」(shuāi)、「來」    (lái  )三字,雖然讀短音時似乎不太相諧,但由於它們的尾音都是i,讀時拖長一些,歸到i音上,還是比較和諧的。而且「衰」字不改讀,使人聽起來文從字順,不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

相關焦點

  • 鬢毛衰的衰該怎麼讀?
    【鬢毛衰的衰該怎麼讀?】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研究員盛大林:「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可謂家喻戶曉,但詩中「衰」字的讀音,乃至此字究竟為何字,一直存在爭議。shuāi還是cuī?「衰」還是「摧」或「催」?
  •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念shuāi還是cuī?
    原標題:「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念shuāi還是cuī? 漫畫/王志超  中國江蘇網9月17日訊 「ɑ、o、e」裡的「o」到底是讀「襖」還是「喔」?「f」在四線三格本上到底佔幾格?「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念shuāi還是cuī?
  • 鄉音無改鬢毛催,讀shuāi還是cuī?
    (點擊閱讀:遠上寒山石徑斜,讀xiá還是讀xié?)當時有很多讀者留言問另外一個和我們小時候學的教材不同的古詩讀音,那就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裡面那句「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小時候語文老師教我們這個字應該讀「cuī」,但目前的多數教材裡則基本都會標註成「shuāi」的讀音。
  • 南郭居士|鄉音無改鬢毛衰|古詩詞中的「衰」字到底該怎麼讀?
    「兒子在家背《回鄉偶書》,我還特意糾正他,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應該讀cuī而不是shuāi,沒想到糗大了,兒子拿了課本指著注音給我看,果然書上注的是shuāi。」於是呼關於該字的讀音就出現了兩派意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於是解讀該字的讀音也許就成一塊硬骨頭,因為不管你作何解釋,都會有一派反對你。那麼這個「衰」到底該怎麼讀呢?
  • 「鄉音無改鬢毛衰」,究竟該咋讀?
    最新的部編本語文教材,在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語文園地」裡將《回鄉偶書》作為「日積月累」的內容,在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裡,特別說明:詩中的「衰」字,舊讀cuī,在這裡讀shuāi。  上面三個例子——接輿的歌,屈原和宋玉的騷體詩,都是韻文,其中的「衰」必須讀cuī,才算押韻。  格律詩當中,「鬢毛衰」這個說法也不止賀知章的詩裡有,我只選取恰好位於句尾,同時又要押韻的例子:  唐代嚴武有一首《酬別杜二》,是寫給杜甫的詩(也有說這是杜甫作品),請留意它是一韻到底的:獨逢堯典日,再睹漢官時。
  • 「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筆者通過數據研究發現,「衰」的問題出在韻書上,「鬢毛衰」中的「衰」讀作shuāi。兩種觀點不能自圓其說關於「衰」字的音義,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讀作shuāi,義為「衰白」。今音亦作此讀,義也作此解。「衰(縗)」若讀作cuī,或直接換成「摧」或「催」,與首句的「回(今音讀作huí)」押韻。但問題在於,「縗」專指喪服,不能用來形容「鬢毛」,「摧」或「催」又難以解釋得通。而且絕句的格律是第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而「cuī」這個音與「來(lái)」不押韻。再者,「回」的中古音讀作huái,與「衰(cuī)」也不押韻。因此,兩種觀點都不能自圓其說,這也是爭論無休無止的主要原因。
  • 古詩詞中「衰、斜、騎」怎麼讀?長沙名師指點迷津
    星辰在線2月20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中,「衰」、「斜」、「騎」究竟該怎麼讀呢?
  • 鬢毛衰?這些字音讀法改了?
    「回」讀huí,「衰」讀shuāi,「來」讀lái,要說押韻,只有同屬開韻(ɑi)的「衰」「來」可以算得上,屬於微韻(ui)的「回」是不能與之相押的。過去,為了解決今音不同韻的矛盾,把「衰」字原來的讀音shuāi改為cuī。許多唐詩選本和小學語文教師都對此加以採納。「鬢毛衰」的「衰」(shuāi )改讀cuī,有沒有史料作依據?改讀後是否解決了今音不同韻的矛盾?
  • 古詩裡的「衰、斜、騎」等改讀音引熱議!網友:我!不!同!意!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老黃說事轉載請註明來源古詩裡的「衰、斜、騎」要改讀音了,網友:太不負責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到底是讀「jì」還是「qí」?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中的「斜」,原來讀作「xiá」,新版教材和詞典上的注音卻改成了「xi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古時候讀「cuī」,現在改為「shuāi」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的注音由「jì」改為「qí」。這樣的改動有科學依據嗎?這些字到底該怎樣讀呢?
  • 讓董卿和濮存昕都讀錯的多音字,到底該怎麼讀?
    通常認為這裡的「教」通「叫」,「不教」意為「不讓」,因此讀第四聲「jiào」。 但有不少學者指出,既然是七言絕句,那麼肯定是嚴格的按照格律來寫詩。這首《出塞》平起平收、首句押韻。按照格律的要求,第四句的第二個字「教」應為平聲,而「教」字的平聲只有陰平「jiāo」,因此在這句詩中也應該讀第一聲「jiāo」。
  • 「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到底是讀「jì」還是「qí」?
    古詩裡的「衰、斜、騎」要改讀音了,網友:太不負責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到底是讀「jì」還是「qí」?1/古詩裡的聲音要變調?漢語言是種活的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字詞的含義、甚至讀音都在改變,這是規律。但是,最近卻有人發現,新版教材中的古詩的原有讀音也被改動了。
  • 鬢毛衰cuī還是shuāi?請對傳統文化存一份呵護之心
    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改為xié)、「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改為shuāi),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詩詞的合轍押韻,影響了韻律美感。「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 「鄉音無改鬢毛衰」,怎麼讀才對?
    後世的傳本中,為加強這種張力,又將「面毛」改作「鬢毛衰」以突出歲月之流逝;將「卻問」改作「笑問」以加強人生遇合之無情。更改後的版本,文學性得到了強化,卻背離了此詩的創作背景。趙令畤於此詩後有一小注云「一說雲黃拱作」。筆者推測,此黃拱或是引用賀詩之人。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記載五代時黃損離家出走多年,歸來後題壁書《回鄉偶書》第一首,稍改數字以應其事。
  • 鬢毛衰shuāi?這些字音讀法改了?不用懷疑人生,我們來找...
    「回」讀huí,「衰」讀shuāi,「來」讀lái,要說押韻,只有同屬開韻(ɑi)的「衰」「來」可以算得上,屬於微韻(ui)的「回」是不能與之相押的。過去,為了解決今音不同韻的矛盾,把「衰」字原來的讀音shuāi改為cuī。許多唐詩選本和小學語文教師都對此加以採納。   「鬢毛衰」的「衰」(shuāi )改讀cuī,有沒有史料作依據?
  •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怎麼念?老師坦言:家長不懂就別亂教
    「一月離校五月回,童音未改視力衰。同學相見不相識,驚問胖子你是誰?」經歷了四個月左右的「寒假plus」之後,很多人不禁這樣感嘆在朋友圈瘋傳這首被改版後的《回校偶書》。說到被改版的這首詩,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原版中的第二句——「鄉音無改鬢毛衰」。
  • 古詩裡的「衰、斜、騎」讀音真改了嗎?標準答案在這裡
    文章稱,「說服」原來讀shuì,現在念shuō;「粳米」原來讀jīng,現在讀gěng;「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改讀shuāi;「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改讀qí。學生時代的我們曾無比恐懼的錯誤讀音,如今都成了正確的?現代快報記者深入調查後告訴你,有些真,有些假,而我們已經找到了標準答案!
  • 漢語詞典編纂方回應漢字讀音更改質疑 你讀對了嗎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昨天回復北京青年報記者,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  昨天下午,《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編纂和修訂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回復北青報記者稱,該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其中「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中的「騎(qí)」在舊版和新版《審音表》中都讀作qí,而不是jì」,而關於「鬢毛衰」,「衰」一直有(cuī)的讀音,是古代的兩個專門意思,《現代漢語詞典
  • 古詩改讀音 教師:教學需按照標準音 讀可用"舊音"
    受訪者供圖「鄉音無改鬢毛衰,『衰』在詩中本讀cuī,教科書上的注音是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斜』在詩中本讀xiá,教科書上的注音是斜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騎』在詩中本讀jì,新版教科書上的注音是騎qí……」近日,一篇題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網文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並引發爭議。
  • 咋說| 鬢毛衰cuī還是shuāi?請對傳統文化存一份呵護之心
    【1】鬢毛衰cuī還是shuāi?請對傳統文化存一份呵護之心最近,一篇網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