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丫媽媽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些媽媽反映,自己的孩子總是在考試中粗心大意而丟了很多的分數,那怎樣做才能讓孩子不粗心?
首先家長要正確了解什麼是「粗心」,粗心是結果並不是原因。其次要分辨什麼是「真粗心」和「假粗心」。比如:孩子在填寫數學答案時,恰好同桌不小心把筆給碰掉了,這時候孩子嚇一跳導致思考被打斷,就把「78」錯寫成「7」,然後他緊接著做下一道題。那這種情況就是「真粗心」,但是類似的情況並不是很多見。
那什麼是「假粗心」? 簡單來說就是「不熟悉」。有些孩子在填寫考卷時會漏寫答案、漏單位、漏標點符號等,就是因為他們對這類題型的答題規則不清晰。比如:當孩子在做一道數學應用題的時候,答題流程基本上是要有「解」、「答」、「單位符號」等。一旦孩子漏寫了就不能把它歸結為「粗心」,而是因為孩子平時做題的過程中就沒有掌握做題規則。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壓根「不會做」。這時候就會有家長說:「那為什麼提醒一下他就會做了?」因為家長在「提醒」的時候就已經把答案「大門」的鑰匙給了孩子,他只要稍一用勁就能打開「門」了。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孩子在考場的時候,沒有人給他提供這把「鑰匙」,失去了引導的孩子自然就不知道題的「入口」在哪裡,導致不會做或者做錯題。
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的錯誤都當作是「粗心」,那孩子聽多了也會誤認為自己只是「粗心」並不是不會,從而忽略對知識點的鞏固、加強,以至於在下一次考試的時候依然會犯相同的「錯誤」。
所以在判斷孩子是「真粗心」還是「假粗心」後,家長就不必在孩子下次考試前囑咐:「考試的時候要仔細一點啊!」因為這對他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而是應該幫助孩子把失去的分數拿回來,那具體怎麼做呢?
對於孩子不熟悉的題目,家長要讓他一遍遍地練習,直到他對規則以及做題步驟都十分清楚為止。當他把這些內容「刻」在腦袋裡後,考試時才能「下筆如有神」。
對於孩子不會的題型,讓他在複習以及做針對性訓練的時候,進行口頭分析,以確保在沒有家長的提醒下依然能夠順利解答,這才是真正的會做了。而他在講解的過程中還能「查漏補缺」發現知識點上存在的漏洞。
對於孩子的真粗心,其實隨著學習時間越久,這種情況也會減少。但是為了避免孩子在現階段重複粗心的問題,家長必須要求他:做題前題目讀三遍目,在交卷前再核對一遍答案,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因為粗心而失分。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錯題時,一定要最先拆掉這個「粗心」的外包裝,才能知道裡面的核心出了什麼問題。在找到真正的原因後才能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幫助他把失去的分數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