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我還是會堅持我的寫作,作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勇敢的選擇

2021-01-08 來聽寫作課

其實,我想把這個標題換成疑問句:文學對生活有影響力嗎?

已經有三年多時間,我沒有進行小說創作了,今年冬天,我開始寫一部小說,寫到十多天後,又停了下來。

寫作中的小說沿著小說的邏輯在進展,按照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在深入,我想,這應該是一部好小說,可是,我終於還是失去了繼續下去的熱情,在寫作了五六萬字後,終於停了下來。

不是我失去了一個小說家基本的能力,使我停筆的惟一原因,是殘酷的現實。是的,在我周圍,現實正以一種非理性的,完全沒有善意與誠摯的方式匪夷所思地展開著。

自從有文學產生的那天起,文學表達就堅持著一個非常強烈願望。希望這個世界上的人心靈積極向上;希望生命被尊重;

希望一些人不是生來高貴,而大多數人生而卑賤;希望被少數人壟斷的知識、財富、與政治權力能被普通民眾所享有。

我們這些從事文學的人,懷揣著自己的天真,想以自己在文學中表達的強烈祈望來使人受到感染,即便是進行剖析、批判與質疑的時候,內心深摯的本意,也是希望社會正常與健康,

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心靈可能得以豐滿,人可能得以獨立,對所有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斷。

但每一次寫作的完成,都使我對今天文學能否以經典理論所表述的那樣對社會對生活產生影響產生強烈的懷疑。

這種懷疑使我成為了一個低產的作家。

每寫完一部小說,我都會期待著某種自己預期的反響。這個反響不是文學當下消費社會中如何獲得各種文學獎,如何獲得高額的版稅,如何進入暢銷書排行榜......

而是希望所表達的內容,表達這些內容時所蘊涵的情感與思考,能對讀到這本書的讀者的產生某種激蕩,

或者說,對被慣性思維所控制的人們有所觸動,使之從被動接受的意識形態中擺脫出來,站在一個人的角度反思歷史,考量當下,憧憬未來。

我以為,對於青藏高原這塊被高竣的雪山與宗教思想禁錮了千年的社會與人群來說,這樣的激蕩尤為必要。

只要我們不是期望一個族群在整個世界發生著日新月益的文明進步的時候,使自己成為一塊文化化石,供人參觀,讚嘆,然後遺忘,

那麼,這種智性的激蕩與衝擊是必須經歷的。我不奢求人們同意我的看法,我只期望我的作品引起人們的思考,但情形卻往往不是這樣。

我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在英國英文譯本名為《紅罌粟》)。

比如,我曾為了這本書在歐洲大陸上旅行,在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的朗誦會上朗誦這部小說,並和它的歐洲讀者交流時,也有生活在歐洲的我的同族同胞來參與。

我很記得,會後交流時,一位同胞對我說,書寫得很好,但是你寫西藏殺人,我們西藏怎麼會殺人呢?

我只好回答,那可能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兩個西藏。一個是我生活至今的那個西藏,一個是你從歐洲夢想的西藏。

記不得在那一本書中看到過,說作家都是一些失敗者。

我不知道別的作家同不同意這個說法,但從試圖以自己的作品有限度地影響他人,最終有益於社會的進步與人心的解放這一點上,我可以肯定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嚴酷的社會現實讓我意識到,當期待中寫作的意義消失,我繼續堅持寫作的惟一理由,似乎就只能是為了自己的內心,就只能是對這個所有人都必須作非此即彼的選擇的社會的一個小小的反抗。

也許,將來的人在作文化考古的時候,在政治巖層的夾縫中,發現一顆小小的化石——凝固了一種不服從的掙扎的姿態。

前些天,有位朋友寄了幾首剛寫成的詩給我,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還沒有在歷史中看見我,那是因為歷史走在了我前面。」

我想,我可以改寫這個句子:「我沒有在生活中看見我,那是因為生活走向了我的背面。」

但是,即便這樣,我還是會堅持我的寫作,因為在今天這個處處都追求成功的社會裡,作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勇敢的選擇。

今天是我第一次聽見大家用漢語朗讀我自己的作品。我參加過很多國家對我的作品的朗誦會,常常是一天之內趕很多個城市,每個城市一個多小時,朗誦完了就走了。

而且不是我自己朗誦,是別人用別人的語言朗誦,我沒有意識到朗誦對我的影響。今天我意識到了,讀書和看書的區別。

很多年以來我們都稱之為「讀書」,但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沒有讀書,我們叫看書。語言除了他的形態以外最重要的是它的聲音,但是看書這個行為讓我們取消了一個語言的聲音。

所以今天我聽到大家用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風格,有的婉約有的豪放,讀出我曾經加以排列的文字,重新使它發出聲音的時候,其實我自己有些感動,並不是因為我自己寫得好。

我自己剛剛下了個決心,在不幹擾別人的狀態下我一定要把我自己的文字讀出聲音,這個時候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平面看的時候,我對我自己的文字有點滿意,覺得我是對文字比較負責的人,但是剛才讀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句子可以不那麼寫的。

因為平面上它是好看的,但念出來它是那麼不好聽。

很多人都會問,文學有什麼用。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狀態來說,文學好像是最沒用的事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

但是,文學對於我來說,是豐富了我的人生。上天造人,給我們幾十年的時間段。

佛教雖然說人生生不息,但即使我會轉生一萬次,我也不會記得我的上一次,我記不起過去的體驗,所以我們只能視為生命短暫。

在我們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通過寫作,通過閱讀,在短暫的生命中經歷了很多可能性。

當我們遇到無數人生岔路口的時候,在文學作品中可以重新選擇,重新出發。這是文學帶給我們的人生意義。

今天成功學泛濫,每個人都需要勵志,「勵志」在我們這個時代被頻繁使用,在我看來也是一個奇怪的事情。

我們現在談文學大部分都不談文學本身,談文學的成功要麼就是這個作家賺了多少錢,得了多少獎,這是今天這個時代造成的。

要成為一個作家,需要把一個句子建立成一個文本,要博學,要成為一個作家,文字的創作難度之大,以至於大家無法都成為作家,所以文學不那麼好用。但人類不是為了好用而活著。

過去不管是做出版人還是寫作,我都是按照我的興趣,在從事不同的職業。因為熱愛,所以很認真地去做。

我做雜誌的時候,這本雜誌不是很成功,我去了的當年賺了二十萬,大家非常慶幸。

我覺得我們應該有更大的目標,明年我們就搞二百萬。當時都說不可能,但這變成了可能。

其實我不是成功,我是認死理,我不隨波逐流。現在有很多言論,認為讀者就喜歡壞東西,不需要注重內容。

今天的中國人有瘋狂的技術迷戀和崇拜,因為這種技術迷戀和崇拜我們就忽略內容

。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內容,我們要堅持做內容。不要用不是問題的問題困擾我們自己。

要回到根本,什麼是出版人,出版人就是內容提供者,什麼是作家,內容提供者,移動終端照樣是內容提供者。我們要堅信對內容的追求。

而內容,恰恰是文學的表現基礎,是可以讓人形成精神世界達到心境平和的東西。

我特別不想用堅持這個詞。但凡用堅持這個詞,就好像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做一件事情,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是因為別人的意願,所以我們必須做。

還有一種是一件事進行到非常困難的境況下難以為繼了,但是自己不好意思,為了面子只能去進行。

寫作這件事情如果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就會使我們一直為難自己。處在這樣一個需要堅持,需要很強的意志力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第一是為難自己,第二是寫出來的東西會沒有什麼意思。一個作家寫出的東西,應該是能夠提供思想,提供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趣味性。

如果我們處在一個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可能會趣味盡失,我們在寫作生涯中得不到樂趣,寫作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或者說人生的災難。

我自己寫作是在一個非常自在,非常松馳的狀態下,想寫就寫,不想寫就讀讀書,到處走走看看,比如今天參加這個誦讀會。

謝謝大家!

節選自阿來《文學之於人生的意義》的演講

圖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解讀《中國和力》| 作家阿來:我不希望數錢的快樂很短暫
    阿來作為傳統作家掙到了錢,雖然很難說市場層面的成功是否會讓他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更有底氣,但或許他確實能比其他人好地理解那傳統作些為寫作付出巨大,同時也收入巨大的網文作者。  **********  對於通俗文學或者說當下網絡文學的態度,阿來的態度大體是「和而不同」的。
  • 阿來 我要把寫作帶向更廣義的詩
    《阿來的詩》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阿來在二三十年前寫作的幾十首詩歌,其中不少還是他初涉寫作時的作品。    對於阿來,很多人知道他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不了解他的詩歌。但實際上,阿來最初的文學創作,是從詩歌開始,一寫就近10年。20多年前,他停止寫詩,轉向小說創作,但在他心中,「詩情並未泯滅,我只是把詩情轉移了。」
  • 蘇童、阿來談退稿丨寫作課
    那時,他開始寫《桑園留念》、《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儘管這些作品都是蘇童重要的短篇小說,然而對於當年的文學刊物來說,還是顯得過於前衛、先鋒,很多編輯不太容易接受這類風格的作品。「這個時候,我已經比較清晰了,我自己覺得小說寫得不錯,退稿是他們的失誤。」因為有這個信念,他堅持寫作,而且因為此前也發表過一些作品,「有一碗『酒』墊底,我不可能放棄了。」
  • 阿來 語自在者 | 時代的肖像
    阿來的生活保持規律。他不像一些作家,要下午才起床。早上9點開始的採訪對他並不構成問題。「我沒有當過職業作家,我朝九晚五都要上班,每天7點之前肯定起床,沒有早上睡覺的習慣。」阿來認為,作為一個作家,會經常說「深入生活」,但如果沒有一個確定的職業跟社會身份,其實「深入」可能就有問題。「那可能永遠就是個旁觀者,是吧?但是如果有一個職業,職業中遇到的事情就都是非常真切的,不管是好的壞的。」
  • 長城故事會:名家專訪③|阿來:雪茄與我寫作的節奏相符合
    雪茄是阿來忠實的寫作伴侶:點起一支雪茄。運思之時,拿起來。菸草燃燒的過程,傳達寧靜和緩慢的氣息,帶他進入一個想像的世界。當文字、畫面開始升起的,雪茄被放下,他的雙手在鍵盤上翻飛。「當我打字的時候,雪茄放在一邊,它一會兒自動就滅了。不會像平常的香菸一直自燃。等我寫累了,寫不動了,需要休息了,又重新點燃,吸兩口。然後再放下,繼續寫,如此循環。
  • 張學昕:阿來的意義
    文化和語言的特質決定了阿來在使用漢語寫作時的獨特優勢。這一點在他早期的小說寫作中就已有明顯的表現。1987年發表於《西藏文學》上的短篇小說《阿古頓巴》,是阿來早期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他小說創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這篇小說裡,我們可以發現阿來最初的小說觀念的形成及成熟。
  • 阿來:《塵埃落定》寫到三分之一,我就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現在的人喜歡說我發現了誰。我不喜歡這樣說。我不喜歡這樣說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這樣說我。」 最近,阿來還做了電影《攀登者》的編劇,為了體驗生活,他登臨喜馬拉雅山脈六千多米處。他自己並非特別熱愛登山,環保問題似乎更能激起他的關注之心。珠峰腳下一地的垃圾讓他反思,「商業登山真是必須的嗎?」這和《攀登者》裡六七十年代的登山有了太大區別。
  • 阿來:河西走廊是我的課堂
    阿來表示,河西走廊對他而言,是一個大課堂。回首古絲路,展望「一帶一路」美好藍圖,阿來認為,「絲綢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以今天的敦煌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風格的流變顯示的正是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與融匯的能力。敦煌文書中那麼多不同民族的文字,都證明著文化交流的繁盛。
  • 阿來:文學有一個很大的責任,就是同情
    阿來說,機村的「機」,在藏語裡的意思是「根」,鄉村就是他的根,也是所有中國人的根。在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談《空山》與《機村史詩》,談個人閱讀經驗,談農家書屋與全民閱讀,談人大代表的責任,分享他關於寫作、閱讀與履職的心得體悟。
  • 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
    阿來的寫作習慣跟很多作家不一樣。靈感來的時候,阿來會「強制」自己不寫,等又一次產生寫作衝動,再抑制下去。「反覆多時,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我想確實到時候了」。寫小說之於阿來的意義,是「一個情緒總有表達的願望」。阿來非常在意生活體驗對於寫作的積累。
  • 阿來:讓道路筆直 讓靈魂清靜
    我的寫作跟很多人不一樣,很多人說「找」靈感,好不容易出來一點兒趕緊就寫。我自己寫作比較少,我也不覺得寫作是世界上比較重要的事情。經常有寫作衝動的時候,我是抑制這種衝動。就是不寫,過一陣子,如果不是真正強烈的衝動,可能一周後就已經過去了。這樣我每本書大概都經歷一個過程,想寫、強制自己不寫、又衝動,反覆多次。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我知道它是一個確實能釋放激情的寫作。
  • 不管怎樣,我還是會做「獨特」的那一個
    跑步,經常會有很多哥哥姐姐叫我出去一起跑步,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會拒絕,不是不想跑步,不過只是想自己跑而已安同學,經常會叫我出去聚聚,我也是一次次用各種理由搪塞過去我這樣做,我有想過自己以後的朋友圈兒,大概日後只會剩下我一個人可我依然要做特殊的那一個,特別的那一個,我有勇氣去接受隨之而來的孤獨
  • 訪談|阿來:讓道路筆直 讓靈魂清靜
    以前只知他少數民族的身份、異域信仰、史詩吟詠的精神資源、大地行走者的生活方式。此回再度聆聽,才知他更多層次的生命質地,還有古典音樂迷、非虛構寫作踐行人、博物學研究者……本文標題出自《雲中記》。我的寫作跟很多人不一樣,很多人說「找」靈感,好不容易出來一點兒趕緊就寫。我自己寫作比較少,我也不覺得寫作是世界上比較重要的事情。經常有寫作衝動的時候,我是抑制這種衝動。就是不寫,過一陣子,如果不是真正強烈的衝動,可能一周後就已經過去了。這樣我每本書大概都經歷一個過程,想寫、強制自己不寫、又衝動,反覆多次。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我知道它是一個確實能釋放激情的寫作。
  • 《勇敢者遊戲》講述了一個棋盤遊戲的故事
    《勇敢者遊戲》講述了一個棋盤遊戲的故事,玩這個遊戲的人一旦開始玩遊戲就不能停下來,哪怕這個過程中發生多麼可怕的事情,到最後有一個玩家要走到終點並高喊「祖曼紀」,遊戲就會結束,一切又都會恢復原狀。四名性格迥異的高中生意外穿越到險象環生的勇敢者遊戲中,變身成為與自身性格外貌截然不同的遊戲角色。面對叢林猛獸的襲擊和邪惡勢力的追捕,四人必須在冒險家(巨石強森飾演))的帶領下,戰勝重重危機,贏得遊戲,才能獲得重返現實的機會。很搞笑 真的全片從頭笑到尾 故事劇情不邋遢一環扣一環非常吸引觀眾 !在電影院時大家都在笑!
  • 阿來《雲中記》:一切從決定去汶川後開始
    路上餘震不斷,阿來的車至今還留有被兩顆落石砸中的傷痕,一處在擋風玻璃上,一處在引擎蓋上。修車時,阿來特意囑咐把大傷平復,小傷留下。越靠近災區,越是瘡痍滿目。青川縣東河口,山體崩塌,一村四個村民小組和一所小學共700餘人全部掩埋。踩在從地層深處翻湧出來的生土,不敢相信下面埋葬了一個曾經美麗的村莊。這時,阿來全然忘記了自己的寫作。
  • 我本不是一個勇敢的人
    一直是一個沒有大志向的人,中學班主任一早就看出來了,所以會在我的期末評語寫下胸無大志四個字、按他的話說就是浪費了聰明的腦子。這是後來家訪當我媽面這麼說的。後來果然是考了一所二流的學校,不好也不差,進了一個在學校不好也不差的班。
  • 中國和力 | 阿來:建立不同文化的對話關係,是文學的重要使命
    楊瀾:或者也是一種心理的需求。阿來:心理需求,他根本不管西藏是什麼,總之把它認為是我們這個文明社會的一個反面,假如我們是物質的,它就是精神的,假如我們是複雜的,它就是簡單的。本來他去拉薩,滿街四川火鍋,還是拿著手機打電話,看不見,他只看見寺院裡有人傳經,就有一個選擇性的看不見,但是我覺得文學有些時候我們有一個詞叫做「去魅」,做一點去魅的工作。
  • 學而思網校寫作大師課首期開課 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講授寫作秘訣
    紮根於本民族文化土壤、結合38年創作沉澱,茅盾文學獎得主、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親赴一線教授寫作秘訣,指導寫作知識體系的構建,更籍由此增強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以文學能力構建文化自信基石。&nbsp&nbsp&nbsp&nbsp《跟著阿來學寫作文學大師陪你戰勝寫作恐懼》是「少年文學院」的首推課程。阿來秉持「為孩子們帶去更有用的寫作技巧」的教育理念與學而思網校的寫作計劃一拍即合。在「少年文學院」成立儀式上,他曾表示:「文學本就是圍繞『人』展開的,作者是打開文學世界的鑰匙,並伴隨著自身成長而愈顯其意義。
  • 新華社記者專訪阿來:為何醞釀十年才寫汶川地震
    這不光是我的經驗,文學書寫中有大量的這種失敗的經驗。  其實到今天為止,我們沒有一個真正成立的關於災難的書寫。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偉大的戰爭,但是還沒有像西方那樣偉大的戰爭文學。我們還是局限於基本的事實、行為,沒有更深的理解,還在就事論事。由事情本身,強制性地尋找意義、附加意義。因為我們不太相信呈現事情本身。不把意義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就怕人家不明白,也怕自己不深刻。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阿來:文學是生活的體現,我把她寫進書裡
    一、寫故鄉也是寫自己每位作家都有著自己的大地山河、四季花開。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對阿來來說,故鄉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投影,寫故鄉也是寫自己。」阿來的故鄉盛開在山原,從草地、森林、灌木到草甸,「整個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說是整個藏區的話,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鄉」。阿來對故鄉愛得深沉而執著:曾目睹故鄉因森林砍伐過度造成的泥石流慘狀,毅然用文字舉起環保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