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來了個外籍租客!」 從被照顧到做志願者,上海疫情防控不分國籍

2020-12-13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3月5日電  3月1日,塘橋街道貴龍園小區值守的保安主管楊永強看到遠遠來了一個拖著行李箱的「生面孔」,交流起來才發現這是一位「遠道而來」的「特別來賓」,語言障礙讓第一道門的通行「難度升級」。「小區門口來了一個日本人,已經做好體溫測試了,沒有異常,能派個人過來了解一下情況嗎?」隊長段國軍立刻向居委打出了「求助電話」。

「好的,馬上就到!」接電話的是來自塘橋街道境外人員服務站的孫奕,根據街道聯防聯控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為充實居委一線工作力量,深化落實區委區政府關於樓組包幹、群防群控的總要求,每個居民區都有「新生力量」助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孫奕便是其中一員。雖然門口人來人往,但門崗管控力度卻並沒有減弱,兩位「門神」逢人必測,只有體溫正常的才可以進入小區,習以為常的居民自覺伸手「接受檢閱」後迅速通行。

貴龍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張振浩與孫奕立即趕往現場「火速支援」,通過「磕磕絆絆」的英文溝通後,了解到這位先生是上海日本人學校浦東校的老師,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學校租住的地方就在小區內。儘管英語的溝通了解到了一些基本情況,但溝通依然困難,在他本人的認可下,居委和物業實地查看了「這位特殊的租戶」的居住地點,在確保他具備居家醫學觀察的環境後,考慮到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等實際困難,居委第一時間為送上了居家隔離必備的一些生活物資,「麻煩每天上午下午兩次測量體溫,如有異常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有什麼困難可以提出來。」看到居委如此認真而貼心的服務,「松岡先生」表示之前在網上看到過許多中國的防疫舉措,願意主動配合做好14天的居家醫學觀察,等隔離結束也要成為志願者的一員。

語言不通始終是個難題,如何保障後續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呢?這讓張振浩犯了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依託樓組包幹制的「片長包幹群」內招募「翻譯官」。

原本當日輪休的社工袁菲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回復,「我原來是在日企工作的,雖然不是特別精通,但基本交流應該可以,要不我加一下他的微信,日後也方便了解情況,也能及時提供幫助。」

「私は袁と申します,これから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何かありましたら、私に言ってください(我叫袁,以後請多關照。如有什麼事,請告訴我。)」一段簡單的開場白,自此之後獨在異國的「松岡先生」每天都能收到居委社工小袁的消息,每天兩次體溫測量的情況、身體狀況怎麼樣、是否需要代買生活用品、物資是否充足……雙方互相熟悉了之後,成為了熟悉而陌生的「雲好友」,「松岡先生」也會主動告知自己的測量體溫情況。儘管沒有強制隔離的要求,他自覺做好居家醫學觀察,他表示曾從新聞上便看到過塘橋街道聯防聯控志願者突擊隊的相關報導,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第一次來到中國,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非常感謝居民區的用心的服務。

在塘橋,「防疫工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各個居民區仔細排摸轄區外籍人士情況,同時各樓長在依託樓組包幹建立的「樓組包幹組群」「片長包幹群」「守望家園群」內發起倡議,招募精通韓語、日語和義大利語的志願者,支持社區工作者與居住在塘橋的境外人員的順暢溝通。

消息一經發出,得到了各個黨員及居民群眾的積極響應,目前已招募24人,來自各個國籍的外籍人員主動在小區門口「守好門」,幫助外籍返滬人員進行掃碼網上登記、填寫登記表,積極引導外籍人士配合防疫工作,成為了特殊時期裡一條獨特的風景線。「本次疫情中社區工作者們都很辛苦,這次終於能出上力了,希望外籍人員即使身在異國也能感受到『家人般的關懷』,共同贏得這場戰「疫」的勝利!」來自寧陽居民區的高雅雯表示。

(責編:嚴遠、韓慶)

相關焦點

  • 一個「洋」志願者的中國心:「疫情當前,不分國籍,人人盡責!」
    一個「洋」志願者的中國心:「疫情當前,不分國籍,人人盡責!」「疫情當前,不分國籍,人人盡責!雖然我不能到武漢一線,但是我要盡我所能,參與到所在社區防疫一線工作中!」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浩沒有選擇返回自己的國家,而是積極投身到東外大街疫情防控社區志願者的工作上。
  • 「國際化社區」招募疫情防控外語翻譯志願者,引來不同國籍留學生
    南都訊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攻堅期,「外防輸入」成為當前防疫工作重點。在廣州天河,獵德街道進一步細化工作舉措,積極發揮外語志願者作用,做好境外人員關愛服務工作,為科學有序做好境外輸入疫情防控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有的外籍人士主動到社區報到,爭當志願者,與社區「三人小組」一同奮戰到凌晨。
  •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 當社區防疫遇上「老外」,情景是這樣的……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可當社區防疫遇上「老外」語言不通如何順利溝通?怎麼向他們講解防疫政策?來看看遼寧大連幾個社區是如何做的……「中國的抗疫工作做得很細緻,我一定嚴格遵守居家隔離14天,有任何情況及時與志願者和社區取得聯繫,為你們細心周到的服務點讚。」
  • 外籍志願者雙語助力社區防疫
    近日,家住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海晟名苑小區的居民發現,門口值守點位上多了一位金髮碧眼的「洋」志願者。這位來自英國的John中文名江浩,疫情發生後選擇留在北京,積極參加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成為了一名社區志願者。
  • 抗疫在社區|公告材料譯成外語,外籍居民自發捐贈口罩 普陀這個小區...
    在普陀區的蘇州河畔,佇立著一座特別的國際化社區泰欣嘉園,語言有國籍界限,這個社區在疫情面前突破了國籍界限,中外居民攜手抗疫。圖說:業主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 長壽路街道供圖(下同)公告材料翻譯成外語泰欣嘉園是長壽路街道外籍居民密集居住的國際化社區,「小區內的居民2100多人,外籍居民佔到了三分之一。」
  • 外籍租客提出,要把家具搬回國!上海這個高檔國際社區如何應對新狀況
    轄區內有翠湖雅苑、翠湖御園、翠湖嘉苑、華府天地、錦麟天地等7個商品房小區,常住人口近2300人,其中三成業主與租戶為外籍人士,涉及46個國家與地區。疫情發生以來,新天地居民區一下「冒」出很多居委幹部過去沒有遇到的狀況。在居民區黨支部引領下,「三駕馬車」默契配合,不少突發難題迎刃而解。
  • 抗疫在社區|「外籍人士回來了!」這裡的疫情防控既專業又有人情味
    徐匯區供圖(下同)重點地區來的境外人員進入上海,從機場到社區的全程形成閉環,社區就是這閉環中的「最後一米」。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期,漕河涇街道全力做好來滬外籍人士和境外返滬人員疫情防控工作,築牢防控安全網的同時,也將溫情與責任傳遞給每一位居民。
  • 指導外籍人員做好防疫,通州新華街道邀留學生志願者當翻譯
    近日,針對外籍人員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中溝通不暢問題,新華街道招募留學歸來的志願者擔任翻譯,通過「敲門行動」宣傳防疫知識及注意事項,緩解其焦慮情緒。此外,街道還發放英文版《致廣大居民朋友的又一封信》等,多舉措確保防控工作落實到位。
  • 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助力實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無縫銜接
    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社區的溝通和管理難度加大。上海市衛健委供圖中新網上海3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上海是連接世界的重要門戶,防控形勢嚴峻複雜。
  • 以譯戰疫,這個95後大學志願者說,守護小區是一件幸福的事|守滬者
    (我是社區防疫志願者,請問您有填寫過防疫信息登記表嗎?)」28日下午,長寧華陽街道華一居民區的大學生志願者金偉飛來到兆豐大廈4樓的一戶租戶門口,拿著自己翻譯的防疫宣傳材料,用流利的英語詢問屋內的一位以色列人。走訪外籍住戶進行健康掃碼登記工作是他志願者工作中的重要一項。
  • 看,深圳這街道住著8000多外國人,是怎樣做疫情防控的?
    蛇口街道居住有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 8000 多名外籍居民。疫情暴發後,如何精準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好轄區中外居民的生命安全,蛇口街道面臨著不小的考驗。在南山區外事局和蛇口街道黨工委領導、指導下,蛇口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及時、全面地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海已開通外籍人士24小時諮詢電話
    2020年2月22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市外辦主任張小松、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市外辦主任張小松介紹:目前我市常駐外籍人士約20萬,為了讓在滬外籍人士安心、放心、有信心,理解配合我市各項防疫措施,市外辦從2月1日起,在官方網站上開通了疫情防控信息多語種發布專欄,用中、英、法、日、韓5種語言,每天發布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內容,並通報最新疫情防控動態及防護提示。截至目前,共發布多語種信息及提示近450篇。
  • 常州三井:跨越國籍,「洋力量」戰疫
    在常州市新北區三井街道,活躍著這樣一支特殊的網格員隊伍,他們有著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國籍,卻有著相同的名字——網格員。井井「小網格」,來了「洋志願者」洋志願者是來自南非的Sedi女士,目前在常州沃爾得國際英語任職外教。
  • 聯繫外籍返滬人士,上海這一街道有支53人外語志願者隊伍
    近日,陸家嘴花園小區門崗值守的志願者如常攔下了一個拖著行李箱的年輕人。然而,年輕人似乎沒太聽懂,志願者又耐心解釋了一遍,幾經溝通才明白這位居民是韓國人,只會韓文和簡單的英文。志願者隨即遞上了韓語版健康信息登記表,並叫來了懂韓語的同伴,溝通後了解到這位居民剛從首爾返滬,在附近金融城上班。
  • 外籍居民突然暈倒在小區門口怎麼辦?這個鎮在雷鋒日成立了一支翻譯...
    如果在小區門口,碰到外籍人士突然暈倒在地怎麼辦?最近,在松江區泗涇鎮文康苑小區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因為語言的不通,社區幹部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後,才了解情況,是虛驚一場。「雖然這名外籍居民並無大礙,但此次事件依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 廣州青年志願者:疫情防控中的一道「綠屏障」
    截至4月19日,共發布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項目5,667個,累計上崗青年志願者165,162人次,為推動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作出積極貢獻,他們傳遞著廣州這座城市的大愛與包容,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被街坊們和來穗人員們親切的稱為廣州防疫戰線的一道「綠屏障」。
  • 編譯「寶典」應對外籍人士返京,這些「胡同翻譯」社區防控真不含糊
    穿過小經廠胡同,步行兩三分鐘,安定門街道分司廳社工姚遠如約來到了東公街6號。這裡住著一對外籍夫婦,最近剛從紐西蘭回到北京。當天晚上,夫婦二人在街道做了登記。接下來的14天,他們要進行居家觀察,期間社工們不僅要每天跟他們溝通身體情況,還要幫其解決生活問題。這就要求社工們不僅要有基本的社會工作經驗,還要有良好的口語能力。
  • 楚天都市報:服務外籍居民吸引洋面孔當志願者,光谷這個社區在武漢...
    李華告訴記者:「為了方便溝通聯繫,我們安排網格員將社區的聯繫方式公布到所有樓棟居民群裡,社區還組建了『外賓群』,邀請精通英語的下沉黨員做翻譯,通過電話、微信、上門等多種形式,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對他們一視同仁地進行每日體溫監測,普及疫情防控知識,關注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排除因疫情帶來的不安和焦慮。」疫情初期,防護用品緊缺。
  • 上海國際社區的防疫閉環:有外籍紅馬甲,還有每天登門的醫生
    一頭金髮,身著志願者紅馬甲,手持體溫槍,在上海古北國際花園小區北門口,Angela Brussino正在對進出居民進行測溫。每通過一位,她都會用中文說一句「謝謝!」 Angela Brussino來自義大利都靈,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曾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過中文課程,目前是名全職媽媽。
  • 記者當志願者 近距離體驗基層疫情防控工作的細緻與辛苦
    這幾天,在上班或回家的路上,途經一些小區門口時,不時會發現一些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身影。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 " 志願者之城 " 深圳," 紅馬甲 " 早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此次疫情期間," 紅馬甲 " 也充實到防控一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