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養育一個孩子不僅想讓他學習好,還想讓他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做到與周圍的同學、朋友、同事能夠友好相處,也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
孩子的情商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天生的性格,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也很重要,因為孩子來到世界最初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大人的語言和行為。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管理大師約翰.戈爾曼依據父母與孩子互動方式的不同將家長分為四種類型:
忽視型家長:他們漠視、忽略或輕視孩子的消極情緒;
壓抑型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持批評的態度,經常會因為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而訓斥或懲罰孩子;
放任型家長:他們包容孩子的情緒,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導,也不能給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指與孩子共享情緒,懂得情緒管理的家長。
舉個例子具體說明一下這四種家長對孩子不同的回應方式:
6歲的樂樂回家傷心地告訴爸爸:樓下的小朋友搶走了他的玩具。
忽視型:爸爸坐在沙發上照舊玩他的手機:「沒事,不就一個玩具嗎?他會還給你的。他不還的話,我明天再重新給你買。」
他認為孩子的那點小事不值一提,而實際上,他錯失了一個跟孩子交流感受、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緒、解決矛盾的機會。
壓抑型:爸爸會說:「你真沒用!自己的玩具讓別人搶走還好意思回家說,你為什麼不去搶回來呢?」
孩子總是相信父母的評價,爸爸對樂樂的評價讓樂樂認為自己確實是一個無能的人,怪不得別人搶自己的東西。
放任型:面對傷心的樂樂,爸爸放下手機說:「我知道你很難過、生氣,但是你們小孩子的事情,我也沒法幫你去要回來是吧?」
放任型家長認可了孩子的感受,但沒有教孩子如何正確處理他的感受。
情緒管理訓練型:爸爸放下手機,走到樂樂面前:」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你傷心了是嗎?「
樂樂:」是的,爸爸。那是我剛玩了幾天的小手槍。「
爸爸:」我能了解你的感受,我小時候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樂樂:」是嗎?你也有過被人搶走東西的時候嗎?「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認可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能看到孩子消極情緒存在的價值,所以當孩子感到傷心或難過時,他們比其他父母更有耐心。他們願意花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幫助孩子的注意力從情緒中轉移出來,引領孩子走出失望的情緒,最後和孩子一起想解決的辦法。
孩子的情緒不會因為家長的忽視或者恐嚇就消失了,只能關閉情緒通道不向外洩露。長期在這種教養方式成長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恰當的、不被認可的,他們覺得是因為自身存在問題,所以才會有不好的感受。長大後,他們不會擅長調節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情商低的人。
所以,父母應當充分利用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耐心幫孩子解決他所遇到的問題,教會孩子人際交往的技巧,培養孩子較高的情商,習得創造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