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州市百尺竿鄉毛家屯村
2007年2月10日上午,距離豬年春節只剩下一周時間,河北省涿州市毛家屯村的村委會議上傳出了一個消息,在村子裡掀起了軒然大波,村民們突然惶惶不安起來。
村主任:「村裡要沒有這麼一個好帶頭人,這村裡恐怕就亂了。」
村民:「早就想退,老百姓不同意。」
村民:「就得讓他幹,別人幹不了。
村民們說的人就是他,毛家屯村黨支部書記許登科,今年七十歲了,在村委會議上他提出年紀大想辭職,可村民們都不同意,勸說無效後幾十名村民集體找到了鄉政府。
鄉長:「黨員跟群眾多次找到鄉裡邊黨委政府,強烈要求說他們的許書記不能卸任。」
村民不願意許登科卸任,因為換了誰都沒有他當村支書能得到實惠,他的背後有個厲害兒子許金明,三年時間,許金明就白白捐出300多萬元用於村裡的建設。
村民:「他一歇了資金怎麼籌備,他能從家裡拿出錢來,別人可不會這麼幹。」
在村裡許家是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實力雄厚,許金明沒有想到他的捐助會讓父親在村支書的位置上退不下來。那麼這個許金明倒底是個什麼人物?這還要從許家的元老——許登科說起。
許登科上世紀80年代在村裡辦了一個翻砂廠,專門生產各類鐵鑄件,他的三個兒子先後都到廠裡工作,老大跑銷售,老二和老三當司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看著兒子們日漸長大成人,許老漢反而愁得睡不著覺了。
許登科:「那是晚上睡覺都睡不著,都琢磨,哥仨都在一個廠子裡肯定幹不好,這個想說了算,那個想說了算的,這個就是搞不成。」
許老漢琢磨著,讓一個兒子留在老廠,另外兩個出去另起爐灶,在農村哥兄弟為了爭幾片瓦打得不可開交的事許老漢見多了,誰去誰留讓他很傷腦筋。此時老大許金明站了出來,說了一句讓所有人震驚的話。
許金明:「我說掙了錢我一分錢不要,我認為吃點虧在家庭來講不算什麼,為什麼呢?你家庭都融入不了這種吃虧的概念,那社會交朋好友更別提了。」
許金明自告奮勇不帶一分錢出門,這讓大家都很意外,其實他是想用吃虧換來家庭的和睦,他的大度讓父親和兩個弟弟很感動。
二弟:「總廠剩點錢,準備給大哥補一補,大哥最後還是不要。」
三弟:「我想不通,他有這個胸懷,就是胸懷比較大。」
家就這樣分了,老二留在老廠,老三在父親的幫助下建了新廠,許金明一無所得。村民們看在眼裡,對許金明也很佩服。正當大家為他今後的路發愁時,許金明借了5萬元錢蓋了幾間廠房,有人一打聽他這廠不是搞翻砂而是要生產鍋爐的。
原來,許家的翻砂廠給北京一家鍋爐廠生產過配件,那家鍋爐廠產品不夠銷,許金明就和他們合作貼牌生產。1991年5月,北京那家廠派技術員前來指導,生產小型民用採暖爐和茶浴爐,當年就賺到了10萬元。但是這樣不愁銷的好生意,許金明只幹了3年就不想幹了。
許金明:「給人家鍋爐廠配套加工,人家說定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應該產品靠咱們自己研發。」
鍋爐與工業生產、人民生活密不可分,正是看到了裡面的商機,許金明才決心設計製造出屬於自己的鍋爐。經過打聽他得知,西安交通大學有個鍋爐設計專業,對外招收學員培訓,他決定送人到西安學習去。篩選了十裡八村的年輕人,他看上了孫保澤。孫保澤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許金明覺得能有這機會深造他會求之不得,可是他興衝衝地趕到孫家卻被一口拒絕了。
孫保澤:「當時家裡邊也種著地,孩子也不大。」
孫保澤的妻子:「沒出去過,接受不了,捨不得。」
孫保澤的父母上了年紀需要照顧,家裡還有20多畝地,他是全家的頂梁柱,到西安上學農活就沒人能幹了,一家人的生活將陷入困境。許金明拍著胸脯立下了保證,學習期間孫家的農活廠裡全包了,學費生活費報銷,還給發全額的工資。
孫保澤的妻子:「人家付出這麼大,我們心裡反正挺感激的。」
孫保澤:「這麼肯定而且又這麼熱心,所以對家庭顧慮這一塊,我就不存在一些其它的想法。」
1994年8月,孫保澤和另外2個人遠赴西安,一年半後學成歸來。廠裡獲得了國家B級鍋爐和D2級壓力容器製造資格,先後開發生產了常壓、有壓燃煤鍋爐,最大達到100蒸噸,可以用於城市集中供熱及工業生產。2003年10月,涿州市開發區對外發布了一個消息,讓許金明一晚上都沒睡好覺。
供熱中心負責人:「當時咱們需要定3臺20噸熱水燃煤鍋爐,參加招標的有5家。」
許金明也報名參加了競標,怎樣才能出奇制勝呢?他和孫保澤多次到開發區實地了解情況,想尋找突破口,後來一片空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孫保澤:「當時他的鍋爐房沒有建,只把空空的一塊白地,介紹說這裡準備將來建鍋爐房。」
僅僅賣鍋爐誰都會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足夠了,但許金明卻覺得要想拿下項目,功夫要用在鍋爐之外,他從空地上看到了希望。兩周後,他們提出了一個節省巨額投資的方案。
供熱中心負責人:「他們說你們的鍋爐房不用24米高,到17米就可以了,我們當時聽了這個高度,我們很驚訝,不可能。」
原來,得知客戶的鍋爐房沒有建造,許金明決定結合廠裡以前的專利設計,製造出體積小性能好的產品,節省鍋爐房的基建投資。
孫保澤:「這是新型的水火管鍋殼式鍋爐,裡邊放的都是煙管,受熱面都放到鍋殼裡邊去了,這樣以來它體積就縮小了很多,下集箱特別粗,加上引射裝置,對水管裡邊的上升速度也有所增加。」
最終,許金明開發的新型鍋爐在競標中脫穎而出。
供熱中心負責人:「非常滿意,樓房矮了七八米左右,這一塊資金節省了180多萬,設計那個都能達到供熱標準。」
這些工人是許金明從本村和附近村子招來的農民,到2004年他的職工達到200多人,廠裡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生意做大了,他打算徵下村裡32畝地,擴建廠房大幹一番,可事情已經談妥有的村民又反悔了。
許金明:「給多少錢他都不賣,我讓你辦不成這個事。」
記者:「就是有點嫉妒?」
許金明:「對,就是這意思。」
村民們七嘴八舌,在徵地上不能達成一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許金明措手不及,然而兩天後,他早上開著車要到廠裡上班,剛出門車就被迫停住了。
許金明:「人家正在卸玉米,農村的路不是窄嗎?三輪車就佔馬路中心以上了。」
許金明讓村民把車挪一下讓個道,可他沒想到,鄉裡鄉親的人家竟然置若罔聞。
許金明:「著急呀,到點了,結果按喇叭呢。」
許金明有點惱火,正想下車和村民理論,突然有人使勁敲他的後備箱。
許金明:「嚇我一跳,我說這是誰呀,我一開門下來是我父親。」
許金明很高興,以為父親是來幫他說話的,可是父親卻批頭蓋臉把他數落了一頓。
許金明的父親:「只許他們不對,不許咱們不對,過不去就奔別的道走。」
父親讓許金明倒車繞路走了,許金明心裡並不服氣。毛家屯是一個1700多人的村莊,村民以務農為主,
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看到許金明一年就賣1000多萬,出入開著小轎車,有些村民就開始眼饞了。
村主任:「有些小年輕的人頭腦一發熱,他就說那個鬥氣的話。」
村民:「什麼樣的人都有,老百姓,農村的事不好說。」
許金明想不通,以前有說有笑的鄉親為什麼變了?自己沒招誰沒惹誰,怎麼就成了眾矢之的?正在他為此苦惱的時候,父親突然專門找他談了一次話。
許金明的父親:「咱們現在有幾個廠子,給毛屯村花點錢,別讓老鄉們說,他再有錢是他們家的,他給毛屯村沒花一分錢,叫人家說這個多不好,給人家老鄉親心裡平衡,老鄉親應付好了,你搞什麼都是松心的。」
許金明:「特別對,因為我父親在農村,貼著群眾時間比較長,在工廠我沒有考慮這麼周到。」
父親讓許金明用吃虧換理解,當時毛屯村的村小學校舍已是危房,沒有資金新建,許金明拿出了22萬元,他的兩個弟弟也分別出資,新學校拔地而起。
村小學校長:「現在就是以許金明董事長命名的小學,老師還有學生在新房子裡上課都很高興。」
此後,許金明又出資建造了村委會辦公樓,給村里舖了水泥路,修了鄉裡的文化廣場,累計捐資300多萬元。村民們對他的態度也大不一樣了。
村民:「建設哪也比了,哪村都比不了。」
村民:「身體活動什麼玩意兒都有,這不就好嗎?」
村民:「親熱,好著呢,他們一家人都不傲氣,跟所有人都說話。」
許金明捐資的事傳開後,他也成了涿州市的名人,這個名氣也給他帶來了商機,有的客戶正是因為他能吃虧才買了鍋爐。
食品廠廠長:「我定鍋爐的時候,不知道他的鍋爐廠在哪裡,老百姓就把我帶過去,說路是他修的,廣場是他建的,作為一個有知名度的人,他就考慮到企業永久發展,必須得有長久考慮,所以就買他的鍋爐。」
村民關係處理好了,許金明新建廠房的地也徵到了手。此時他又犯愁了,擴建要購買的機器設備還差500萬元,銀行貸款又一時下不來,他想了個招打算試試看。
許金明:「職工內部屬於入股的方式集資,不成咱再想別的辦法。」
廠裡有200多名職工,要集夠500萬元平均每人要2萬多,許金明並沒有報太大希望,然而集資開始後情況卻出乎他的意料。
工廠員工:「上班來有好多人排著隊,最少反正有集資兩萬元的吧,有十多萬元的。」
不到三天時間,500萬元就全部集齊,後來許金明一打聽才知道,這些錢大部分都是職工借來的。
工廠員工:「因為廠子有困難,把這兒當成家了。」
工廠員工:「家裡都毫不猶豫全力支持我,拿出家裡全部的錢來入股。」
許金明沒有想到,村民會這樣配合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這讓他心生感激。
許金明:「我太感動了,吃虧是福,你當時覺得是吃虧了,社會各方面知道你這個人格和魅力,大伙兒會給你打交道,變成金錢,變成效益,這福是這麼來的。」
廠子規模擴大了,年生產能力也增加到1000蒸噸。現在,許金明的鍋爐廠能生產環保燃汽鍋爐等15個系列60多種產品,年銷售額2500萬元,固定資產過億,他也被評為了涿州市優秀民營企業家。
編導:張輝 攝像:張華君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註: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