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自卑與超越」:從三體談說起,人類的自卑與生俱來

2020-12-14 三人行讀書

人為什麼而存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人在社會生活中如何自處?這些看似深奧縹緲沒法回答的問題,我們不妨試著給些答案。

自然的精靈

讀過《三體》的人都知道「黑暗森林」法則,其實早在一百年以前,本書的作者阿德勒博士就提出了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三條重要法則:一、我們生活在一個貧瘠的星球表面,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不是地球上的唯一物種,我們的生活環境並不「安全」;二、我們也不是人類的唯一種族,個人不能脫離社會和他人而存在;三、人類分為男女兩種性別,人類的延續和擴展,依託於兩性的結合,我們通常稱之為「愛情」。

《三體》中提到,人類文明像個無知的孩子,在處處殺機的黑暗森林裡面點起了火把,完全不知「黑暗森林」的殘酷和兇險。小說的設定是人類文明初生牛犢不怕虎,因為無知而無畏。但在實際生活中,上面提到三條法則深切影響著人類的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不斷被克服又萌發,伴隨一生。

孤獨的人類

隨著長大,我們慢慢意識到自然力量的偉大和人類自身的渺小、個人的能力的局限以及愛情中卑微的自我。如同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動物園裡面看獅子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是獅子面前孱弱的孩子,無論我們怎麼偽裝,都改變不了自卑的事實。

而自卑的種子從我們降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深種在了心靈深處,幼年時屈服於父親的權威同時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少年時學習成績不好還受到其他同學的欺負,長大後面對心動的那個他或她,卑微地如同清晨朝陽下不敢綻開的花蕾,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卻總也結不出愛的果實。我們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這些經歷,即是自卑情結結下的果,也是滋潤自卑這顆心中大樹猙獰成長的土壤。越掙扎越不可解脫。

自卑情結

可見自卑情結不僅會伴隨我們一生,而且還對我們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每個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法則,而幾乎每個失敗的人,都繞不開自卑情結。在「黑暗森林」裡面,如果我們不能解開自卑情結,超越自卑,必將寸步難行,從而陷入「戀母情結」、「社交恐懼」、「婚姻恐懼」等不良情緒不能自拔。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如「羅輯」一般堅毅果敢的「執劍人」,斬斷自卑情結,超越自卑情緒,完成自我超脫,走上人生坦途。那麼誰是這個引領我們人生道路的仗劍之人呢?作者在一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合作。下一篇文章筆者將詳細展開討論「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是如何讓我們超脫自卑,真正的長大。

父母與孩子

「自卑情結」既是我們的心頭血也是心底的白月光,既是相濡以沫的小夥伴也是難以戰勝的大魔王,既然不可避免,就不妨坦然面對吧!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時至今日,《自卑與超越》已出版近90年,受到無處心理學愛好者的熱愛與追捧。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心理學體系裡的一個核心概念。阿德勒通過本書告訴我們,「自卑能毀滅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將成為內心強大的自己。」在這本書裡,阿德勒從分析人生的意義出發,從正確理解生活的層面層層剖析了自卑情結的根源以及如何超越自卑。 《自卑與超越》,是自卑情結的一面照妖鏡。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本周,和大家共讀一本關於「自卑情結」論述的書——《自卑與超越》。01《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還在書中從不同緯度分析了自卑感產生的原因,人類成長生活中不同因素對個體塑造產生的影響,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所產生的自卑感,以及如何在自卑感中實現自我超越。
  •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給你密鑰
    你是否曾因自己某方面不如人,而感到自卑?你是否曾因別人擁有自己特別想要卻未能得到的東西,而心生嫉妒?沒關係,這很正常。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卑,甚至嫉妒感。因為,我們總能發現自己身上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自卑感並不是壞事,因為我們「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基於自卑感而發展起來的。」但是,也並非所有的自卑感都會讓我們贏得進步,它也有可能將我們指向失敗。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長此以往,他就有了深深的自卑感,但是阿德勒並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通過努力學習,考進了醫學院,致力於人類自卑感的研究。他發現,自卑感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長此以往,他就有了深深的自卑感,但是阿德勒並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通過努力學習,考進了醫學院,致力於人類自卑感的研究。他發現,自卑感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
  • 自卑與超越-人物Mandarin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在正式採訪之前我都會了解被採訪者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員,生長年代,受過的教育,這些我們所經歷的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又同時表現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上。而「 自卑 」是個有趣的心理現象,我接觸過的大多數80後都有自卑情節,而每個人面對自卑時的處理方式又不同,在超越自卑重拾自信過程中我們所經歷的會塑造出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就我們所說的關於人生意義的理解。這期將要帶你走進韓國學生Mandarin關於他的自卑與超越的故事。
  • 如何克服自卑?如何實現超越?—《自卑與超越》有感
    發現好久都沒有更新了,因為最近是在考試月,需要很多的時間複習,今天讀了一本比較有意思的書叫做《自卑與超越》,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大家都知道心理學的書在我們大眾眼中都是比較枯燥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有些特別。
  • 自卑的人,如何把自卑變為一種優勢?
    知乎上「如何克服自卑」的話題被瀏覽了 1200 萬次。很多人認定自卑是自己失敗和幸福感缺失的源頭,也有許多人以為找到了他們的自卑來源,比如是因為從小缺愛、總是把自己和別人對比等等,但他們在生活中依舊還是會深受自卑的困擾。
  • 自卑與超越
    自卑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但如何讓自卑變成自信,這是我們應該學會做的事情。首先要弄清自卑的原因,自己身上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要搞清楚,因為長相自卑,身高自卑,外在的原因就是父母離異自卑,家庭環境自卑,自卑的原因有太多種了。
  • 《自卑與超越》:一個自卑的人必須要知道的四件事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著作,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一個並不富裕的猶太家族,一生閱歷豐富,歷經磨難,幼年患上佝僂症,5歲又患上肺炎險些喪命,看上去又矮又醜,在同齡的兄弟中他經常感到自卑,但不幸的童年並未使他消沉,在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做一名醫生,他決心「與死亡做鬥爭
  • 你看不懂的《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自我評估過程中感到過多的缺點、過錯、無能,則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阿德勒一開始也是一個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他曾是一個四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人,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讓他自我放棄,相反,這使得他不斷上進,不斷突破自己。
  • 《自卑與超越》5分鐘讀完這本經典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合作
    了解他的經歷,首先要從書裡的一個故事說起:有一位小夥子,從小就體弱多病,得了肺炎,差點死了,還得過佝僂病,個子很矮,運動能力也差。已經很慘了,比這個更慘的是,年紀輕輕出了兩次車禍,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整個人都很愛自卑,不敢跟人接觸,經常把自己封閉起來。結果呢,這個孩子沒放棄,他通過後天努力學習,從班上的倒數成了尖子生,老師很喜歡他。
  • 自卑與超越:人之所以會失敗,重在自卑情結,缺乏合作能力是關鍵
    這種現象我也有過,那時特別害怕上語文課,在困難面前特別自卑,不是去克服語言障礙,而是逃避和退縮,所以過去幾十年我的普通話一直不過關。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明白我內心有一種「自卑情結」。所謂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 《自卑與超越》③ | 優越感,比自卑感更可怕
    十點人物誌開啟「人物傳記精華領讀」欄目,提煉人物傳記精華,帶你欣賞書中核心情節與內涵,節省閱讀時間,建立對原書的閱讀興趣。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每部人物傳記共有10天領讀,每日更新一期。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這本由阿德勒寫作的心理學經典名著《自卑與超越》沒有難以理解的艱澀名詞,不像弗洛伊德一樣令人望而卻步,他在整本書中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帶給我們對於生命的思考:「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他告訴我們:「生命遭遇的最大的困難,以及造成他人最大傷害的,是那些對人類沒有興趣的個體,而就是這類個體導致了人類所有的失敗。」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 《自卑與超越》:想要擺脫自卑,先要具備勇氣
    我想自卑的感覺每個人都體會過。而關於自卑,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可謂最有發言權了,他為此還寫了一本特別有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告訴我們:想要克服自卑,我們需要運用正確的方式,否則會使自己的人生導向錯誤的方向。為什麼說阿德勒最有發言權呢?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自卑的人,從小患有軟骨病,身材矮小,和高大魁梧的哥哥比起來,阿德勒常常陷入自我否定中。
  • 俞敏洪:我整整自卑了10年,自卑比狂妄更糟糕
    俞敏洪的自卑深入骨髓。因為自卑,俞敏洪的學生時代基本就是「一個人的大學生活」,除了跟宿舍的幾個人認識以外,跟北大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太認識。用徐小平調侃的話形容就是:「我,北大團委文化部長;王強,北大藝術團團長;俞敏洪?觀眾。
  •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卑卑必微不足道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卑卑必微不足道」01一提起自卑,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弱者的標誌,強者和自卑毫無相關,這其實是誤解。強者其實善於調整自己情緒,把反面情緒都拋到拋物線之下,把積極情緒提升到拋物線之上。其實,每一個人的自卑感與生俱來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