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到一個關注度很高的話題,不管是哪個平臺,都有無數家長在討論這個事。
那就是「文化課零基礎進小學」到底會不會耽誤孩子?有一個家長甚至為了這件事而在考慮要不要給孩子轉校,因為她女兒就讀的幼兒園今年變成了公立,從此不再教任何文化課知識。
這個話題我還挺有表達欲的,憋了整整一年,現在終於有資格談論這個話題了。
因為我孩子就是文化課零基礎進的小學,今年上二年級了。我所在的城市是一個十八線小縣城,沒有入學面試之類的困擾,小學劃分完全是按照房產所在區域,所以我的觀點可能只能代表我們這個群體。
其實我小孩上的也不是公立幼兒園,只是他們的老師沒有進行提前教學而已。當時他們幼兒園的其他班級都在很認真地教授拼音、加減法、認字、背古詩等內容,為此,班上很多家長都對這個老師頗有微詞。
我倒是很感謝,因為我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就是,快樂育兒。
進小學前那個暑假,幼兒園班上90%的家長都給小孩報了幼小銜接班,整個暑假忙得不亦樂乎。而我們呢,玩得樂不思蜀,我美名曰「最後的狂歡」。
之前被無數的過來人告知過,「拼音不學不行的,老師就一帶而過,孩子根本跟不上」。可我偏偏不信,人家愈發這樣講,我的好勝心就愈強,我一定要讓小勳行給他們看。
事實證明,我這樣也不算是豪賭,因為一年級根本就沒有他們說的那麼恐怖。
先說說當時班上的情況,確實大部分人是進行了幼小銜接,並且有一個女孩的認字量竟然達到了上千,做題目時都不需要老師讀題。但老師教學時不會因為某些同學特別優秀,就把知識點一帶而過,還是會從基礎的認字、拼音一步一步來。
作為零基礎進小學的小勳來說,學起來其實並不費力,每天跟著老師來,完全可以跟上進度。
關於拼音部分,確實一個月左右就會學完,但細分到每天,其實一天只要記住幾個就可以了。我採用的方法是,每天回來把新學的拼讀部分,讀到熟練為止。第二天再把兩天加起來學的拼讀全部讀熟練,每天反覆如此。
別看那麼多拼音和拼讀,其實讀熟練後,每天只要花15分鐘就可以全部複習完。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複習,不能只讀當天新學內容,一定要把前面學完的天天複習,這樣才算真正的學會。
至於數學,就更不用擔心了。一年級上冊的數學非常簡單,就連認識1——10這幾個數字都教學了半個學期,基本上不需要花什麼心思。
但也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那就是運算方法。我看到網上很多人對老師批改作業的方式存疑,即答案正確,過程錯誤,老師依舊判錯。這是因為老師需要讓學生掌握思維方式,思維是一步一步訓練的。可能很多步驟在你看來繁瑣又沒必要,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卻是知其所以然的好時機,這也對學生以後進行複雜運算時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我來說說小勳整個一年級的成績吧,總體上來講是中等偏上,不算拔尖,也不落後。每次試捲髮下來,我都會給他進行總結,查漏補缺。令我欣慰的是,他每次丟分的題都是基礎題,如加減法看錯、拼音寫錯、組詞組成了同聲詞等。
但後面的閱讀理解和數學應用題從來沒有錯過,這一點我可能也和很多家長相反。我更看中的是思維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隱藏能力的發展,我認為拼音只是一個過渡,到了高年級沒有認字的壓力後,拼音的重要性就要下降很多。
我觀察了解過很多孩子,發現上不上幼小銜接班不是最重要的,是否提前教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長願意付出多少,以及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比如小勳班上的男同學A:幼兒園提前學習、上過幼小銜接、周末補習、放學後在老師家寫作業,可是成績一塌糊塗。拼音完全不會,別說拼讀了,就是認都認不全。字跡潦草,上課起位講話,寫作業發呆……
女同學B,同樣在進入小學前就提前學過很多知識,她成績好、聽話、會幫助同學,同時也是老師的好幫手。
男同學C,上過幼小銜接,成績和上課表現大致上跟小勳差不多。也是中等成績,喜歡開小差,專注力不夠等這些低年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通有的小毛病。
女同學D,也上過幼小銜接,規規矩矩的一個女孩,成績也還行。但短板是不愛閱讀,課外知識幾乎為零,並且很多字的筆畫順序完全不知道,寫字就和小寶寶畫畫一樣,依樣畫瓢,有時甚至還會講髒話。
從這幾個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可能你看不出成績好壞的主導因素是否和「零基礎入學」有關。但我接下來講完他們的家庭情況,你們可能就會恍然大悟。
同學A和D的媽媽是半全職媽媽,白天打零工,傍晚接孩子,輔導孩子學習。但她們兩個脾氣不好,輔導作業時,經常一言不合就開打。後來,兩人實在不堪忍受輔導孩子的雞飛狗跳,果斷把孩子送到校外輔導班。
但一個連小學的規則都還沒摸清的一年級學生,在輔導班那樣一個大雜燴裡,老師只能保證學生每天的作業完成正確,至於過程是怎樣家長自然不知道。
同學B的媽媽是一個典型的虎媽,周末兩天時間,帶著孩子在興趣班、補習班跑不停,據說今年暑假,B在家做了四套試卷,一套試卷差不多20張。
同學C的媽媽,是一名職場媽媽,平時上班挺忙的,但她每天下班還是會認真輔導兒子學習。但也只限於學校作業,其他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你現在發現了嗎?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和家長的付出是成正比的。家長願意花時間陪著孩子寫作業,會耐心的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那她的孩子自然差不到哪去。這和是否「零基礎入學」沒有關係。
關於這個,其實就和家長的認知有關了。有的家長說,對孩子就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成績好。乍一聽沒毛病,但仔細想想呢?這個要求就和那句「聽話」一樣,不管過程,只看結果。
不過,要做到「聽話」很簡單,只需要隱藏起自己真正的性格就好。但要做到「成績好」就有點難了,因為最開始的一二年級,需要家長、孩子和老師的相互配合,才能打好這一仗。
往往簡單地要求孩子成績好的家長,都是只會喊口號,沒有實際行動的家長。就像小勳的同學A的媽媽,雖然付出了很多金錢,卻收效甚微,因為她妄想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能自覺地認真學習。
那我們應該要求孩子什麼?又期待孩子什麼呢?
我認為是要求孩子多發展內在的能力,以及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期待。
根據同名漫畫小說改編日本電視劇《鈴木先生》裡的主角是一個實踐著獨特教育理念的老師——鈴木先生,他把一定環境下產生的習慣能力稱為內在能力。內在能力包括觀察力、想像能力、創造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更包括情商方面,如自信心、責任心、同理心、抗挫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鈴木先生
其實培養孩子的內在能力遠遠比「分數」更重要。這些看不著的能力才是孩子以後立足社會的根本,也是孩子成人後擁有的最好的禮物。
至於對孩子合理的期待,就更好辦了。
我們都知道班級人群都是呈正向分布的,每個班都會有學霸、學渣,有喜歡交朋友的,有性格孤僻的,也有喜歡搞笑的。你希望你孩子是屬於哪個角色擔當呢?
可能沒有家長願意孩子是學渣,可班上總會有人承擔「學渣」這一角色,家長們可以想想,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比別人差?初高中時,你可能可以怪智商原因,說是天生的,可低年級的話,肯定就是家長的原因。
既然是家長的原因,那以後就別再看孩子寫作業就火大了。
再退一步說,我來重新舉回小勳同學A的故事,他雖然學習上有很多毛病,但他非常具有同理心,很善良也很喜歡助人為樂,其實這樣的孩子不也挺好的嗎?
家長忙工作,沒有時間管教小孩,即使輔導孩子寫作業時,也不是打就是罵,那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就放寬心吧,不要再對孩子抱有超出能力的期待了。
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有的孩子確實家長不管,也能成績好,但我們沒有生出那樣的孩子來,就只能先天不足,後天來補了。所以,如果你真的很想有期待的話,那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各種育兒經學起來,陪著孩子好好成長。
我觀點非常鮮明地認為「零基礎入學」沒問題,只要進入小學後家長願意付出時間陪伴和教導,孩子一樣可以跟得上。但如果家長不願意付出,上N個幼小銜接班也沒用。對於這樣的家長,請不要把鍋踢到「零基礎入學」上面。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專家和家長喜歡販賣這方面的焦慮,孩子的學習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馬拉松運動,磨刀還不誤砍柴工呢,何況是長達12年的高考備戰時光。一個幼小銜接班對於漫漫長路來說,只是搶跑了那麼幾秒鐘,不足為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