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養育孩子的「三個大坑」,父母記得和他們及時溝通

2020-08-28 小易育兒課堂

老人家養育孩子的「三個大坑」,父母記得和他們及時溝通

現在的年輕父母都要為生計奔波於工作與家庭之間,很難照顧好寶寶。

畢竟這是一個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很多年輕的父母,就選擇交給可靠又值得信任的家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家身上。

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的佔40%。

於是老人家們成為帶孩子的【主力軍】。

但是老人們雖然年紀大,帶孩子有經驗,但不一定他們就會懂得科學育兒,會帶孩子、會餵孩子、不等於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是一門學問,大人應該幫助孩子來學會認識社會,而不是一開始給他們劃定各種界限。

大多數在帶孩子的時候,特別重視下面三個方面,

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的安全問題,孩子對財產物品的珍惜。

因此,老人在撫養孩子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做出下面三個行為:

1、在吃喝拉撒方面,全面接管,根本不允許孩子自己決定;

2、為了安全,到處限制孩子行動,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

3、為了避免浪費和破壞物品,阻止孩子做各種嘗試。

那麼讓我們大膽地試想一下,當孩子本身性格脾氣特別執著倔強,而遇到老人的各種限制的規矩就容易掉入三個大坑:

一、老人容易打斷孩子,孩子對任何事物都專注不起來

孩子的天性是貪玩,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家會出現亂塗亂畫、亂剪亂撕的現象。這時候,老人會覺得一方面浪費材料,另一方面存在安全隱患,但是老人絕對不知道孩子正在進行自我和外在世界的認知和探索。

牆上是一個3歲多孩子的塗鴉作品,我們很少看到一個孩子能專注地幹一件事,當這位家長毫不限制地允許他在牆上的畫紙上自由發揮的時候,他能專心致志地專注塗鴉30分鐘,這是很難得的專注力。

相反,老人在帶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擔心孩子的溫飽問題,經常會打斷孩子專注於某件事上,比如拿著水瓶追著孩子問渴不渴,捧著水果問孩子想不想吃餓不餓呀,急忙塞在嘴裡……

其實我們對專注一直有一個誤解,總覺得必須專注於類似識字算術這種看得見的功用性的事情,才算得上專注,其實在孩子畫畫塗鴉的時候,只要能夠專注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值得我們保護。

所以儘量不要讓老人阻止、打斷、限定孩子的專注行為,這樣孩子的專注力被破壞,也很難再建立起來了。

二、老人過於包辦,孩子容易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出於對第三代的疼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通常對孩子千依百順,關懷備至,所以老人帶大的孩子一般都缺乏生活能力,自能能力相對較差。

有求必應的孩子們,漸漸就會養成霸道自私的壞毛病。

我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就是跟著姥姥姥爺長大的,到了4、5歲才接到自己身邊,起床靠哄,吃飯靠攔,說話稍微一丁點兒沒順著他意,他就發脾氣擺架子,有時候還會用打翻飯菜、亂丟玩具來反抗…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過,兒童早期的認知來自生活實踐,義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更建議父母排除危險之外,允許孩子自由探索環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孩子的自我探索,自理能力是一種寶貴的能力,這是包辦型家長一輩子永遠陪伴幫助不了的。

三、老人誇娃聰明,孩子容易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其實這不光是老人愛誇娃娃聰明,當過爸爸媽媽的,都會選擇這句話來鼓勵孩子表揚孩子,這算是一個全民的育兒失誤,雖然這是個褒義詞,在你誇贊孩子聰明時,你已經給孩子灌輸了一個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他們害怕失敗會證明他們並沒有被誇贊的那樣聰明。

而當你誇贊孩子努力時,你給孩子灌輸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越努力就會越有能力,他們並不怕失敗,因為失敗除了證明自己不夠努力外,什麼都證明不了。

由此可見,平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而優秀的人大多相似。很多人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面對無數次的失敗卻沒有被「我不行」「我很差」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打倒。

所以我們可以用「你很努力」來代替「你很聰明」這個誇張,向孩子擺正這個心態,正確引導孩子懂得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努力朝著目標前進,

而不是做一個別人眼裡固定的「聰明人」,畢竟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時刻還真不少。

各位家長們,如果家有老人帶孩子或者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進入這三個誤區和大坑,還是多多及時反思溝通和找出解決方案吧~

相關焦點

  • 父母課堂:智用及時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搞定孩子自卑不擅長溝通
    《由內而外的教養》作者丹尼爾:在與孩子溝通相處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孩子的感受,父母也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否則孩子就會缺乏獨立性。過分依賴父母,在獨處時缺乏安全感,父母也感到筋疲力盡!健康的依戀關係共同點是及時溝通。所有的關係缺乏了溝通,都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書中18個誤區大部分我都有過很深的體會。
  • 養育孩子,從來都是孩子父母的責任
    當然,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把孩子交給老人去帶,我都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和無奈,但凡有這個能力誰想和孩子分開,錯過孩子最重要的一段時光呢?可因為生活的現實,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接受這個現狀。事情大概經過就是「二胎壓力太大,老人又不願意來這邊帶孩子,他們只好把小的一個孩子放到鄉下交給老人去帶。可就在某天孩子奶奶去做飯的時候,孩子把奶奶沒有收起來的降壓藥當成糖給吃了,只是好在發現及時,立即把孩子送醫洗胃了。」好在事後慶幸孩子沒有什麼大礙,要是有個萬一,孩子的父母和老人該是有多愧疚啊。
  • 《積極養育》:告別養育失控,給孩子溫暖的童年的3個建議
    倘若我們自己未曾從父母那裡得到被正確地愛著的體驗,還沒有學會如何去善待自己,便無法培養出性情溫和的孩子。因此,這本書,我們將從追溯童年與父母的關係開始,一點點地看清你父母的養育方式都會造成了哪些影響,提出從自己做起,為孩子構建一個幸福的童年的3個建議。
  • 李玫瑾:養育男孩有「三原則」,父母做對了,孩子才越來越有出息
    男孩和女孩性格不同,做事方式不同,所以家長教育的方式也要及時調整。男孩子大多數頑皮搗蛋,而且性格更加活潑,但是他們的內心也需要家長呵護和理解,家長應該及時給孩子一些關懷和照顧,讓孩子的身心共同發展。曉雯說,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對兒子都採取「窮養」的教育方式,雖然我們家庭條件還不錯,但是我依然希望兒子能懂事節約,將來有所作為。
  • 縱觀3代父親養育孩子的差異: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激活孩子天賦
    丹娜媽性格是屬於這種類型的孩子,所以我從小父母都不太需要操心,直到青春期住校,父母就會擔心霸凌和早戀行為,但我們一直有著良好的親子溝通,所以沒有發生代溝情況。其次,聽話的孩子也需要家長鼓勵他們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創造力!
  • 父母說一句孩子頂一句?父母要懂"無條件養育",孩子更聽話
    有的孩子經常和父母頂嘴,不一定是叛逆或者不聽話,他們只是單純地在模仿。比如模仿電視劇裡孩子頂撞大人,還擺出嘲諷大人的姿態的場景。如果孩子有這種情況,父母不妨細心觀察一下他們平時在看什麼電視或者動畫片,然後及時糾正。
  • 巧合的是「金字塔式溝通」實現了家庭和諧教育
    如今許多家長,他們的工作很忙,大家為了生計奔波勞累,就算生完孩子後,父母也不一定有時間照顧。所以有很多家庭是讓家裡的長輩幫忙照顧小孩,老人帶小孩,在養育小孩的觀念上多少會與年輕人有些出入,這也導致了隔代教育容易在家裡引起一些爭論。
  • 養育女孩,父母培養孩子做到「三個保持」,會讓孩子更出色
    雖說女孩乖巧、聽話,但父母養育女孩,也面臨著很多考驗,怎樣才能更好地養育好女孩呢?《養育女孩》一書中有一句話:在養育女孩的路上,溫和而堅定地教給女孩一些規矩和紀律,讓他們擁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是父母要掌握的必修課。
  • 學會高情商養育,讓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暢通無阻
    昨天我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打開一看,原來是六年級的班級群裡砸開了鍋。班裡一個小女孩在和媽媽大吵一架之後離家出走,一夜未歸,家人急壞了,報了警,在班級群裡詢問其他同學是否見到過自己的孩子。今天中午孩子找到了,昨天晚上孩子一個人在公園裡坐了一個晚上,想想就讓人後怕。班級群裡的家長議論開了,都在說著孩子不聽話,真不知道心疼家長之類的話。
  • 《高情商養育》人格健全的孩子背後是懂得軟化自己的父母
    本書共有六個部分,結合作者以及諮詢者的真實案例來展示正確和錯誤的教育方式,提倡養育者要高情商養育孩子。在緊緊圍繞本書中心內容的基礎上,我稍微進行了整合,以及融入自己的理解,總結了父母要成為高情商養育者,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分別是改變思維、調整情緒、使用正確的方式、不斷學習。
  • 「可怕的兩歲」來得好,父母認清養育三季,好性格從此起步
    培養的起點,就在於兩歲,並且要幫助孩子完成角色的轉變。在這裡,就需要我們注意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著「養育的三季」。2、心理上和情感上與孩子劃出局限,不要過度接近自己這一點又顛覆了很多媽媽熟知的育兒理念,我們總認為,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定要及時的關注與溝通,充分發揮父母「安全港灣」的作用。
  • 父母在養育孩子上必須掌握的3大條件
    自信、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是21世紀公認的3大標準養育孩子的必要條件。,不要過度幹預孩子的生活和學習13歲起: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事,培養孩子貫徹始終的能力對男孩要用鼓勵,對女孩子要示範正確做法父母養育的重點,90%在於能夠培養出孩子的自信,過度的幹預,會奪走孩子的自信。
  • 隔代養育弊端多?隔代養育有益三代人,年輕的父母都該看一看
    心理學作家朱迪斯哈裡斯在《教育迷思》一書中,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同輩群體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而那些過分誇大隔代養育弊端的「專家」,是在販賣焦慮。所以今天我來說一說隔代養育的好處。
  • 養育出成功孩子的父母和普通的父母有什麼不同?
    撫養出成功的孩子是每一個身為父母的人的願望。你作為父母的這個角色會持續一生,而你在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至關重要。養育出快樂、健康和獨立的孩子的父母,與其他普通的父母的做法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你確定他們還有更高的能力可開發,就不要讓他們安於眼前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能力和韌性。
  • 如何與孩子玩遊戲?掌握三個核心思維,用笑聲輕鬆解決養育焦慮
    在孩子眼中,探索周邊環境才是最刺激的遊戲,生活中處處都是他們可以玩的遊戲。因此,要掌握遊戲式養育法,知道玩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了解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與孩子一起玩才是建立良好親子聯結的關鍵。本文會從遊戲式養育法出發,總結出遊戲過程中,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的三個核心思維。
  • 孩子成長的三個階段,父母的養育是關鍵的三個字,很多家長沒注意
    養育孩子的「三部曲」,看看你做對了嗎?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想要什麼果,就種什麼因。這個階段很短,短到只有3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基石。不要做的是:讓孩子看不到父母,由長輩撫養。可以的話,父母儘量陪伴。
  • 「完美父母」暗指養育出「完美孩子」,與其這樣,不如「合格」
    許多人相信完美父母的神話——理想的父母能養育快樂、適應良好、沒有問題的孩子。事實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1、行為問題在學齡兒童中很常見,能消耗父母時間的很大一部分。作為家長,你需要認識到,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感到擔心、困惑、憤怒、內疚、不知所措和不足是正常的。這是為父母的一部分。1、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或養育完美的孩子是徒勞和自欺欺人的。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感到棘手,8個溝通技巧,恢復親子溝通與和解
    受限於自身教育水平和經驗的不足,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和孩子難以溝通下去的問題,即便是像瑪莎·西爾斯這樣相對權威的國外育兒專家,在家也曾經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中外父母可謂是感同身受!估計這種話從孩子嘴裡冒出來之後,他自己也會感到不可思議:我怎麼會說出這種可怕的話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只是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拒絕和教訓孩子,只會加劇親子關係之間的緊張感,這是因為孩子在氣頭上,考慮到面子上的問題,他們一般是不會輕易「鳴鑼收兵」,甚至出於某種對抗心理,他們會進一步讓事情變得不可控。
  • 在希臘,華人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們女兒最近一段時間的畫作,順便聊幾句孩子養育的話題——泰一今年6歲,在國際學校讀2年級;她從三歲左右就很喜歡畫畫,而且很專心、很享受畫畫。:1、父母才是養育孩子的主力。養育孩子,不但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為人父母的「機會」,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在古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和社會變遷速度極慢,老人養育孩子完全沒有問題,甚至還有很多比較優勢;到了現代社會,由於知識、信息、技術的變遷速度太快,老人很難勝任養育孩子的責任,父母必須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父母才是養育孩子的主力。2、身教勝於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