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
內容
12
名句名篇默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行路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使至塞上》
古代文化常識
曆法知識(一)
易錯易混成語
易褒貶失當成語(二)
一、名句名篇默寫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5年0考)《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本篇情景式默寫集錦】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體現知錯能改的句子是「人恆過然後能改」;體現文章中心論點的句子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到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時,寫人心理狀態變化的句子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的句子是「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表明艱苦磨鍊對人才成長的作用的句子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從反面分析國家滅亡原因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5)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也說過意思相近的話:「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行路難(5年1考)李 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014·全國Ⅱ卷)
【本篇情景式默寫集錦】
(1)《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中,可反映李白的詩浪漫主義的特點及詩人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道出了詩人堅信抱負必能實現的積極昂揚的豪氣的句子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中,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兩句詩正面寫「行路難」,比喻人生道路的艱難險阻、失意與無奈。
(3)《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中,作者用誇張的語句寫宴席之奢侈的句子是:「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4)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中的「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都用典故表達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願望。
(5)《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寫酒宴時詩人內心苦悶抑鬱、感情激蕩變化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5年0考)李 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本篇情景式默寫集錦】
(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楊花落盡子規啼」一句點明時令,「聞道龍標過五溪」一句表明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詩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借花鳥抒發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詩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表達了作者對遠方朋友的思念。
(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4.使至塞上(5年1考)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2015·全國Ⅰ卷 )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本篇情景式默寫集錦】
(1)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筆力蒼勁,意境雄渾。
(2)《使至塞上》中,王維以「蓬」「雁」自比,表達內心的激憤和抑鬱之情的句子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3)王維的《使至塞上》中,以傳神的筆墨勾畫出塞外雄渾景象的兩句詩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的敘事寫景中即景設喻,以物自比,傳達出幽微難言的情感的兩句詩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5)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以比喻手法表達詩人惆悵、抑鬱心情的詩句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二、古代文化常識
曆法知識(一)
【農曆】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歷、夏曆,俗稱陰曆。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曆為據。如《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曆的六月、七月相當於公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揚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陽】約在農曆十一月,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並序》:「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曆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永遇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曆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並序》:「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曆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幹支】天幹地支的合稱。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如《馮婉貞》:「鹹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鹹豐,皇帝年號;庚申,幹支紀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三、易錯易混成語
易褒貶失當成語(二)
【翻雲覆雨】比喻人反覆無常或玩弄手段。
【飛黃騰達】飛黃,傳說中神馬名;騰達,上升,引申為發跡,宦途得意。比喻官職、地位上升得很快。
【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貶義)。
【大而無當】雖然大,但是不合用(貶義)。
【捲土重來】比喻失敗之後重新恢復勢力。
【連篇累牘】形容敘述的篇幅過多,過長。
【面目全非】事物的樣子改變得很厲害。
【振振有詞】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說個不休。
【大放厥詞】原指極力鋪陳辭藻,現多指誇誇其談,大發議論。(含貶義)。
【長篇大論】滔滔不絕的言論或篇幅冗長的文章。多指內容煩瑣、詞句重複的長篇發言或文章。
【處心積慮】處心,存心;積慮,經過長時間地考慮。千方百計地盤算。
【道貌岸然】形容神態莊嚴(現多含譏諷意)。
【信口雌黃】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傾巢而出】出動全部力量(含貶義)。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含貶義)。
【拾人牙慧】拾取別人的隻言片語當作自己的話(含貶義)。
【死灰復燃】比喻已經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多指壞事)。
【推波助瀾】比喻促使或助長事物(多指壞的事物)的發展,使擴大影響。
【改頭換面】比喻只改形式,不變內容(含貶義)。
【無所不至】①指凡能做的都做了(用於壞事)。②沒有達不到的地方。
【亦步亦趨】自己沒有主張或為了討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從別人,跟著人家行事。貶義。不能表示「緊跟潮流」。
【評頭品足】評,評論;品,品味。指無聊的人隨便談論婦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節上多方挑剔。
【溢美之詞】過分讚美的言詞。常誤用於褒義場合。
【意氣用事】只憑感情辦事,缺乏理智,不表示「講義氣重感情」。
【滿城風雨】形容事情傳播各處,到處都在議論。多指壞事。
【無獨有偶】雖然罕見,但是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對(多用於貶義)。
【無所不為】沒有什麼不幹的,指什麼壞事都幹了。不能用作褒義詞。
【長此以往】老是這樣下去(多就不好的情況而言)。
【趨之若鶩】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形容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種事物(含貶義)。
【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多含貶義)。
【無孔不入】是空隙就鑽進去。比喻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多指做壞事)。
【大言不慚】說大話毫不感到難為情。
【明目張胆】形容公開地、無所顧忌地做壞事。
【忘乎所以】由於過度興奮或驕傲自滿而忘記了言行應該把握的分寸。
【高談闊論】指漫無邊際地大發議論(多含貶義)。
【好高騖遠】指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的目標。
【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成,而喪失了原有的技能。
【如喪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形容非常傷心和著急。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
【別有用心】言論或行動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語和假裝和善來討好別人,也指討好別人的花言巧語和偽善態度。
【人模狗樣】形容舉止、形象不像樣的人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含譏諷或詼諧意)。
【趾高氣揚】高高舉步,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罄竹難書】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形容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難以說完。貶義。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屬貶義詞。
【閉門造車】關上門造車,比喻只憑主觀辦事,不管客觀實際。屬貶義色彩。
【因人成事】依賴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含貶義。
【不知所云】不知道在說什麼,指語言紊亂或空洞。指說話人說得不好,而非聽者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