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利益角度,解析奴隸制度為何被封建制度取代?

2021-02-23 狐言論史

區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社會形態說,最早是根據歐洲歷史發展的進程進行的分期。確定一個時期的社會形態,主要的依據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居於主要地位的生產關係。奴隸社會當以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為主,而封建社會自然以地主與農民的關係為主。這是定義的基礎。

考慮一個歷史時期是不是奴隸社會,自然也要看居於主要地位的生產關係。因為歷史不是線性發展的,同一歷史時期的生產關係並不單一。

比如秦漢社會同樣存在奴隸制度,但這種制度是否佔據了主要地位呢?筆者認為是沒有的。當時奴隸制佔比的具體,前輩學者做了很多工作,這裡就不重複了,只算一筆簡單的帳。

我們假設有一個地主,他有一塊地要人耕種,那麼可以選擇的獲取勞動力的方式有兩種:買一個奴隸、僱一個佃農。我們看看哪個更划算。(計算過程參考張弘:《戰國秦漢時期商人和商業資本研究》,147頁)

一般來說,漢代一個勞動力的耕作能力大概是20畝土地,一畝地的年產量平均3石。糧價則波動劇烈,《漢書·宣帝紀》載當時糧價一石5錢,那麼此時一個奴隸的年產值為:20畝x3石x5錢=300錢。由王褒《僮約》可知,此時的奴隸價格大概是1萬5千錢一人。這樣即便是不考慮奴隸的衣食成本,也要50年回本。

同樣,如果20畝地租給一個佃農,一般以「十五之稅」也就是50%的稅率,每年可以給地主帶來150錢的收益,但這收益是幾乎沒有成本的。這還只是簡單的計算,沒有考慮到工作積極性的差異、國家賦稅制度的差異(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逐步打壓奴隸制,有奴婢倍算也就是人頭稅加倍的政策)等因素。

所以說,使用奴隸生產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不划算的。《雲夢秦簡·工人程》中也有:「冗隸妾二人當工一人,更隸妾四人當工一人,小隸臣妾可使者五人當工一人」的記載,也證明了奴隸生產效率的低下。

由此可以看出,奴隸制是一種不經濟不划算的生產方式,在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的前提下,這顯然不能成為地主階級的首選,也就不能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關係。   

所以,在持續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佔據人口多數的是廣大的自耕農,秦漢以降,有普遍存在的小農家庭土地佔有制以及相應的生產方式。這種小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的情況下,以租佃制的形式轉化為大土地所有者的農業勞動力。

歷史的發展是很複雜的,總體來說當然是先進的制度取代落後的制度,但如果具體考察某個國家或地區,情況其實是不一定的。  比如像今天這種文明社會已經佔據主流的時代,依然會有一些原教旨主義、封建家族集權國家的存在。這個在制度經濟學中,叫做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 

同樣,一直到19世紀中葉, 美國南方種植園仍在大量使用黑奴。傳統的認識認為,美國南方種植園中黑奴的使用是一種低效率的生產模式,但後來已經有學者通過定量的分析反駁了這一傳統觀點。這方面具體的文章可以找福格爾和恩格爾曼的:《Time on the Cross: 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Negro Slavery》 (1974)。

他們將收集、整理的相關統計數據配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證明黑奴制具有效率高的特點,特別是在大種植園中黑奴制的規模經濟特徵十分明顯,對奴隸主而言有利可圖,從而否定了傳統認識中黑奴制肯定是種無效率和不盈利的生產方式的觀點。他們還通過反歷史事實假設的方法,研究證明了如果沒有南北戰爭,那麼黑奴制度就不會自動崩潰,並將繼續存在下去,甚至可能自我強化。 

這是因為即便今天美國的3億人口,相對其國土面積、自然資源,都可以算是地廣人稀,何況在當時呢?美國當時南方大量的種植莊園,實際上是莊園主通過近乎跑馬圈地的方式佔下來的,然後勞動力除了大量被其殺戮的印第安人之外,不存在其他的選擇,只能購買奴隸。 自然也就不存在有什麼如中國古代那樣租佃制產生的可能了,這就是所謂的「國情自有不同」。

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寫文不易,若您喜歡,請輕輕一點下方廣告欄,支持原創作者。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的封建制度能維持幾千年的時間?兩個答案
    從政治行政制度這個角度看,封建制度在西方被稱為採邑制度,通行於整個的歐洲中世紀。而在古代中國,指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度,持續時間約為三百年。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逐漸瓦解,被郡縣制所取代。所以說,在古代中國,作為行政制度,封建制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甚至可以說十分短暫,才三百年而已。
  • 為何西歐諸國能夠跳出封建制度的制約,快速邁進資本主義制度
    直到羅馬帝國的崩潰,隨之而取代的則是封建社會的到來,也就是歐洲的中世紀時代,在這一時期傳統的神權統治開始瓦解,取而代之則是世俗政權的統治模式。只是由於是由奴隸制度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匆忙,使得統一中央政權的建立很是困難。並且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在這一情況的基礎上,歐洲的騎士貴族精神與封建城邦式的領主經濟,這使得西方的封建制發展反倒沒有完成中國式的統一集權。
  • 世界奴隸制度的演變
    從利益關係的角度,社會系統主要包括兩種形式:A.利益對等模式:或者叫做互利社會。在兩個人的時候,叫做利益對等。在多人社會中,一個人有了更大的權利、目田和利益,也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freedom is not free.一個人獲得的利益和其負擔的責任相匹配,也叫「責權利對等」。B.
  • 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度
    莊園莊園是經濟和政治單位 - 農地集團,形成了整個封建集團的基礎。封地包括一個或多個莊園; 莊園為收入,地位和權力提供了一個封建者。馬諾主義起源於羅馬時代。古老的莊園主宰了希臘和羅馬社會的土地擁有模式 - 圍繞別墅群的大型奴隸農場 - 演變成後來羅馬帝國的原始莊園。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封建制度是我國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政治體制,自秦統一華夏到滿清愛新覺羅家族的覆滅,一直持續了兩千餘年。封建制度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實行專制統治的唯一手段,那麼,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我的點評:學生的這段表述有一定的錯誤,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並沒有真正推翻封建制度。
  • 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本質(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西藏(23))(圖)
    直面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歷史,不難看出達賴集團要恢復的是誰的人權,打著「人權」旗號的實質就是要把西藏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恢復他們失去的昔日特權。對於廣大農奴和奴隸來說,政教合一的制度是扼殺人權的野蠻制度,是被殘酷壓迫的黑暗制度。  政教合一的制度使廣大農奴受到無限度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忍受難以忍受的痛苦。一部分農奴為了尋求出路和寄託,不得不到寺廟加入僧侶隊伍。
  •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封制度和封建制度這些名詞終於能講清楚了
    我們閱讀歷史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很多的名詞會常常地困擾我們,讓我們不能很好地理解讀到的內容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比如奴隸社會是什麼意思,封建社會又是什麼意思,奴隸社會中的分封制和封建社會的封建制到底有什麼區別,封建到底是個什麼意思等等,類似的困惑會很多,我不能一一列舉,今天我就先將我最近關注到的這些名詞做一個解釋
  • 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本質
    可見,在森嚴等級制度下西藏婦女地位的低下,可以與牲畜並列,作為財產的一部分定其歸屬,可以當作禮品贈予他人。婦女同屠夫、獵戶、匠人等,在森嚴等級制度下受著整個社會的歧視與奴役,實際上是被排斥在正常社會生活之外的「非人」,人權的概念與他們沒有任何聯繫。  三大領主的利益在「法典」中毫無例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 封建制度
    A1:封建這個詞的本義是指將國土劃分分給有具有特權的人,讓這些具有特權的人們(一般來說就是貴族,就中國而言是指諸侯)代替自己行使這片土地的一部分管理權。即「封邦建國」。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實際上中國只有在從西周到東周以及西漢的初期是真正的封建制度。這種「封建制度」才是封建的本來面目。而目前我們教材中的封建一詞的錯誤使用主要是一些早期學者的鍋。
  • 從土地制度和稅賦制度看唐宋兩代的社會經濟關係
    導語: 唐宋兩代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大盛世,其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也備受後人們的關注。關於從唐至宋的社會經濟關係變革,筆者認為應當圍繞兩大方面進行詳細介紹,其一是土地制度,其二是稅賦制度,兩大方面相互關聯,以社會階層的轉移為連接點,循序漸進。
  • 什麼是「封建」?到底怎麼封的?我國的封建制度啥時候結束的
    我們經常說封建制度,封建社會,批評人的時候也會說「你這個人真封建!」那"封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等級制度:政治制度 戒備森嚴
    這就是說,奴隸主階級利用這種等級制度來鞏固和發展奴隸制的經濟基礎,並鞏固和加強奴隸主階級對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實行野蠻的、絕對的統治。我國奴隸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是以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國「。它實際上是奴隸主貴族對土地和奴隸的大瓜分,是奴隸主階級對被徵服地區的人民實行奴隸制統治的一種方式。這種分封的領地,稱為「方國』域「諸侯國」。
  • 俄國史新論:羅斯受洗的意義與封建制度的概念
    蘇聯史學界主要從階級立場看問題,突出接受基督教的行動符合統治階級的國家利益。現代歷史學家則從文明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事件,強調東正教在東斯拉夫文明中的獨特作用。羅斯受洗改變了羅斯國家的國際地位,使其成為可依照歐洲公認的行為規範行事的文明主體。羅斯文明起步較晚,加入具有千年傳統的基督教使它能更方便地理解古希臘一羅馬文明的遺產,從而發展自己在文學、藝術、宗教生活方面的獨特形式。
  • 聊聊封建制度
    前言:封建制度,在政治上表現為層層效忠,在經濟上表現為小農經濟。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通過研究歐洲歷史,將人類歷史分為五大階段,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封建社會有哪些特點。封建社會,顧名思義就是「封邦建土」。受封的人稱為封臣,而封賜的人稱為封君。
  • 2020福建教招歷史備考: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
    這一政策的實行有助於封建國家稅收的穩定,標誌著延續了數千年的人頭稅的廢除。它簡化了稅收原則和手續,把土地多少作為收稅的唯一標準,改變了賦役不均的嚴重情況,從而調整了封建國家、地主和自耕農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有利於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
  • 封建統治階級的產物——談古代十惡不赦制度
    然而,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其卻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維護皇權的法律制度——十惡制度而存在。顧名思義,該制度主要是對威脅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皇帝統治權威的十大罪名進行了規定,這些罪名在各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具體的罪名也各有不同。
  • 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本質(之一)(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西藏(18...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藏社會制度經過歷史性的變革和跨越,埋葬了人類史上反動、黑暗、殘酷、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開闢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新紀元。  封建農奴制度是嚴重阻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腐朽制度。
  • 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的分析——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
    這一政策的實行有助於封建國家稅收的穩定,標誌著延續了數千年的人頭稅的廢除。它簡化了稅收原則和手續,把土地多少作為收稅的唯一標準,改變了賦役不均的嚴重情況,從而調整了封建國家、地主和自耕農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有利於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
  • 封建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周代自實行封建後,便將當時四分五裂之部落諸侯國加以統治維繫,而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宗室及異姓功臣以往所佔領之領土內,因此使局面變為一統,所以封建制度遂成吾國大一統國家之基礎。中國經歷唐、虞、夏、商四代,從表面觀之,可以稱為統一時期,但中國內部文化,仍然有無限階級之分。及至周採封建制,大封諸侯,其作用有二,一曰分化,一曰同化。
  • 周朝是封建制度的起點,這個制度的背後竟然有這些秘密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周朝的禮儀制度。中國最早的封建制度就是周公提出的封建禮制,他將君主以及國內的人民分為五個階級。最高的一級是天子,並且各階級之間不可相互轉換,尤其是下一級的人不可以獲得身份的提升。那麼在這種嚴格的分封之下,各階級的人民還要遵守周人所提出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