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育兒方式,從中收穫到了什麼啟發?

2020-12-20 寶寶知道

有一種育兒方式,幾乎沒有什麼額外花費,不需要你去閱讀更多的育兒書,也不讓孩子轉學或者換班,孩子就會變得更配合、跟你的關係更好、學習更加主動、學業表現也有大幅度提升,你會對這樣的方法感興趣嗎?

也許你會說,這才不可能呢,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輕鬆的事情?

東東是我班上的一個小男孩,他肢體力量發展比較弱,走路有點軟,感覺一不小心就會摔倒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撞倒。而且他皮膚也是容易撞青留印的體質,所以每次老師都會特別關照他,生怕引起家長的誤會。

有一次,我帶班上兩三歲的小朋友去附近的大滑梯玩。大滑梯側面有一個攀爬架,間距挺大,也沒有什麼保護措施。看到小朋友都在玩,他也跑到了這個架子旁邊,開始想要往上爬。

東東剛開始爬第一格,腿就開始顫抖,非常不穩的樣子。站在架子旁邊的老師想扶他下來,但東東依然堅持趴在架子上,明顯還想試試看。

那一瞬間,我突然想要鼓勵他爬上去。於是我走到架子旁邊,跟老師說:「讓他試試吧,我可以在旁邊看著,要是他掉下來我就接著他,不會有大問題。」

接下來的時刻,讓我難忘。他小心翼翼地抬起顫悠悠的腿去夠上一格的臺階,手部用力往上撐,有時候要試好幾次才成功。我在旁邊偶爾會喊兩聲:「用力,加油!」 「哇,爬上了一格了!」花了很長的時間,停停動動地,他終於爬到了架子的頂部滑梯平臺的地方,依然顫悠著兩條腿,雙手緊緊抱著高處的杆子。

但是,臉上掛著滿足的微笑。這次經歷給他帶來了足夠的信心和自我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在那天接下來的戶外時間裡,他一直在反覆地練習攀爬鐵架,爬上去的速度越來越快,動作越來越熟練,腿也不抖了,我也越來越放鬆。

東東的故事並非個例,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以及他的研究搭檔,去一個加州的小學給學生做一種新型的智商測驗。

他告訴老師們,你們學校有 20% 的孩子很有潛力,在一年之內他們的成績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同時,他要求老師保密,不能把這個消息告訴這些學生,自己知道就好。8 個月之後,羅森塔爾教授回到了這個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的學業表現果然都大有不同。

但事實上,這些被告知極有潛力的孩子只是被隨機挑出來的。孩子還是同樣的孩子,老師還是同樣的老師,學校還是同樣的學校。「這些學生和其他孩子唯一的不同,就是在老師心中對他們的看法不同。」

因此,羅森塔爾教授的結論是:當老師心中對孩子有更高的期望時,孩子也會表現得更加符合老師內心的期望。

這個經典理論,後來被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期望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無論是東東,還是羅森塔爾教授實驗裡的孩子,都是″自我應驗預言″的一種。

老師對某個學生″很有潛力″的相信,真的激發了這位學生在學業上的更好表現。同樣,當老師對一個學生有負面或者消極看法時,這個學生的表現通常也不是特別的好。

身為家長或教育者,我們需要知道——你的信念會左右你的行為,你的行為又將影響孩子的信念,從而塑造孩子的行為;而最終,孩子的行為又將強化你對於孩子的信念和印象。

你的信念、你的行動、他人的信念、他人的行動,無論這四點中的哪一點發生正向的變動,期待效應都有可能發生。然而他人的信念和行動是你所無法掌控的,你能努力的,只有改變自己的信念與行動。

期待效應發生的關鍵點,在於你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的可能性。當然要一步做到也很難,你可以從調整自己的信念和行動開始:

對信念的調整了解孩子發展的基本規律

父母大部分的焦慮其實來源於對孩子未來的不確定。

這時,一些科學的育兒書就可以幫你好多忙。一來你可以提前做一些心理準備,會調整自己對孩子的預期。二來你可以從書上獲得很多孩子成長的規律和教養方法。

比如,如果你了解到孩子 1 歲多時扔東西主要是因為好奇,是對空間感的探索,你可能就不會去擔心孩子未來習慣的養成,反而會因為孩子的探索而感到欣喜。

如果你了解到孩子大腦神經還不發達,說道理給孩子聽很可能無法理解,你會照顧孩子的情緒,更容易與他共情。

覺察你對孩子的真實看法

給自己一點空閒時間,問問自己,如果要像他人介紹自己的孩子,你會怎麼介紹?你在心底對孩子的真實看法是什麼?

比如,你覺得孩子是一個卓有成效的人,還是一個不可救藥的人?如果還沒有任何的事情能夠證明孩子會在某些方面大獲成功,但是你是否仍然相信,孩子會有這種潛力?

覺察你內心對孩子的真實看法,有意識去提高你對孩子的期待。

允許孩子暫時的失敗

當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你要鼓勵孩子去反思:我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我從中收穫到了什麼啟發?

告訴孩子每一次失敗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任。小坑摔多了,就避免掉到大坑裡去。

對行為的調整反思你對孩子說話的方式

語言會微妙地展現內心狀態。

有些家長會故意對孩子說難聽的話以激勵孩子,這會明顯讓孩子覺得緊張。還有些語言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比如「好孩子,這道題一定不能丟分啊″,也不會達到期許的狀態。所以,你的說話方式不妨:

1.直擊目標:″如果目標達成了,你想要怎麼慶祝呢?″

2.不加評判不給建議地客觀描述:″我觀察到你坐立不安,來回走動。有什麼事情發生了嗎?″

3.注意說話的時機:避免在孩子沒有尋求幫助的情況下,頻繁打斷或者給建議。

覺察你的非言語表達

在羅森塔爾後期的研究中,他開始關注″期待效應″中非言語溝通的作用。

他發現在期待狀態下,大人和學生說話的語氣、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等大量跟人類表達息息相關的非言語信息,會變得更溫暖和友善。跟人溝通感受的時候,我們話語內容所傳遞的信息只佔 7%,38% 依靠聲調語氣,55% 依靠我們的肢體語言。

而非言語信息自己通常很難注意到,這時除了靠內省外,依靠家庭錄像或家人老師的反饋也可以幫助提醒自己。

孩子的一點點進步也要說出來

期待效應是一種系統動力,需要通過一點點去累積勢能。

一旦你開始把關注力放在孩子的進步和優勢上,你會逐步建立對孩子的信心,也越來越敢放手讓孩子去自己做主。

在″期待效應″被發現半個世紀之後,它還遠沒有發揮它應有的積極作用。腦科學已經發現了大腦的可塑性,而心和意願則可以引導我們所想要塑造的方向。

從現在開始,你是否願意,去無條件地信任你的孩子,乃至你自己呢?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從英國育兒方式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每一個國家培育兒童的方式各有不同,中國主張嚴厲的教育,那麼英國呢?也許我們能從別的國家的教育方式裡學習到不一樣的方法 關注公眾號「未來叮囑」可獲得李玟瑾教授育兒講座全集 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從來不出去亂跑的孩子作為榜樣來教育我們。要乖,要聽話,不搗蛋的孩子似乎更贏得父母的讚賞。
  • 新奇故事,學會思考,悟出啟發,收穫快樂
    今天在家看了幾篇故事受到很大啟發。學會思考,你的人生將會不一樣。學會思考,悟出啟發,收穫快樂。我們不一樣,我們不平凡。1.張三去買煙,煙29元,但他沒火柴,跟店員說:"順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員沒給。同樣,這種心理還表現在買一送一的花招上,顧客認為有一樣東西不用付錢,就賺了,其實都是心理邊際效應在作怪。啟發:隨機應變,轉換思維,讀懂心理學往往事半功倍。一種方法不行,變換另一種方法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很多事情換一種做法結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
  • 想要正確教育孩子:用這種打開方式幫助你掌握育兒精髓!
    •育兒的經驗總是無法有效利用,走過教育孩子的彎路卻總是重蹈覆轍,不甘罷休又無可奈何•羨慕別人孩子教育的很好,而卻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究竟問題何在•我苦心教育,到頭來卻發現,或許把孩子成才的梯子,搭錯了牆
  • 從一個暈厥病例得到的育兒啟發
    作為一名醫生,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哪有什麼時間陪孩子,還來談育兒啟發,不讓人笑掉大牙才怪。可生活就是這樣,生而為人,我們被賦予了多種角色,在醫院是治病救人的醫生,回家是努力帶娃的爸爸。 最佳的狀態是兩者涇渭分明,時間分配合理,但幾乎沒人能夠做到,兩者的互相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能夠把兩者之間的影響化為一種積極的啟發,則打開了一個雙贏的美好局面。
  • 中科院博士媽媽分享:如何從兒童英語新聞學習中解鎖新的育兒方式
    去年,佑佑媽在我們公號上分享了全家在陪伴孩子成長路上的心得,她又是怎麼把 對育兒不甚熱衷的爸爸,成功的拉入陣營,在收穫全新自我的同時之前一直覺得我的專業和育兒沒法相連,但自從跟著V姐帶娃啟蒙以來,意識到其實是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起來的,也一直在用從V姐這學到的「用大白話和孩子溝通複雜內容」的方法,將平時工作的內容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聊一聊。比如我會經常帶娃看谷歌地球,看我們國家、我們居住的城市、我們家鄉的點滴變化。
  •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是一種什麼角色?很多人沒弄清楚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或多或少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關於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那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是什麼角色,起什麼作用呢?這個問題好像問得有點多餘,很多人會說,不就是爸爸和媽媽的角色嗎?包括我在育兒過程中也遇到過。我在一點一點地去找原因,去找解決的方法,然後分享出來。孩子為什麼不聽我們說話?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有沒有認真聽孩子講話呢?孩子有沒有被我們尊重?孩子為什麼沒有禮貌?想想我們有沒有用禮貌的方式對待孩子,對待身邊的親人呢?孩子為什麼容易鬧情緒?想想我們是怎麼面對孩子發脾氣,吵鬧的?孩子為什麼老是說謊?
  • 《非暴力溝通》的育兒啟發:用充滿尊重的養育方式支持孩子
    還有一些父母無法意識到姑息遷就所造成的長遠危害,但又不願意去懲罰。而《非暴力溝通親子篇》的作者用「七把鑰匙」創建家長和孩子之間尊重和合作,開啟化解家庭衝突,促進合作的溝通模式。令人欣喜地向家長們展示了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姑息的方法,用充滿尊重的養育方式支持孩子們獲得最好的成長。
  • 父母教養的原則在於善於啟發與正確引導
    寫到這裡我也在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當女兒五年級的時候,我還是過分督促與數落孩子的時候,就發現周末她作業完成的不及時,每天寫作業都要到8點前寫完,心想,為什麼不能7點完成呢?這樣才有時間看書與練鋼琴,當我越這麼想,就越焦急。要脫離這種焦慮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手,其次就是把番茄時間法傳授給孩子,分析寫作業慢的原因。
  • 喪偶式育兒說得太多了,那到底什麼育兒方式才是健康的?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喪偶式育兒,顧名思義,就是撫育孩子過程中一方的顯著缺席現在很多家庭當中的丈夫,一天天忙著工作、打遊戲、在外應酬,獨獨在撫育孩子方面什麼都「不忙」。妻子除了工作家務,還得從娃睡醒開始一直忙著他們的日常飲食,上學放學,作業學業等等。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以至於很多妻子都感覺不堪重負。 然而,除了老婆扛不住,你知道這種育兒方式也會對孩子心理健康帶來影響嗎?那到底什麼樣的育兒模式才能促進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呢?
  • 一篇育兒文章,一種育兒理論,我們到底要從中看些什麼
    即使看了,又能看到什麼呢?之所以有這個困惑,是因為在我的經驗中,好多看文章的讀者,排除消遣、休閒、打發時間之外,更多的是為了評判文章中某個經驗、觀點、理論的對錯,而不是為了從中學到點什麼。比如,看著這個媽媽的育兒心得,自然會有一部分讀者贊同:說的對,說的好!也肯定會有另一部分讀者反對:什麼狗屁玩意兒,一派胡言!
  • 只有30個字的繪本,憑什麼讓孩子收穫樂趣、讓父母受到啟發
    優秀的繪本,雖然文字簡單,但卻能讓父母在親子共讀的時候,收穫感動和啟發。所以每次在看到一本新書的時候,我往往會比孩子更加激動。總是期待能夠通過繪本,重新站在和孩子一樣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畢竟,我們常常會用「愛」來破壞孩子的內心世界。《看啊!》
  • 養只狗狗和孩子一起長大,幾種不同的育兒方式
    有些事情不做是不知道能否成功的,但是做下去之後即使不能成功也有著做了的收穫,寵物就是其中一種,育兒和寵物其實差的比較遠,但是養只小貓貓和養個自己的小傢伙那種想要做點什麼的心情其實是差不多的。那麼養個寵物來陪著小傢伙長大有沒有好處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幾種比較獨特的培育方式。
  • 「親子夜話」聊聊留學這兩年帶來的育兒啟發之一:傳遞熱愛的力量
    最近經常看到一些有關中高考作文的話題,突然有一個想法,就是對近五年的全國各地中高考作文進行一個研究,包括出題思路和角度,思考技術解析和表達脈絡訓練等幾個方面。這麼說起來似乎有點大言不慚,畢竟我也不是什麼中高考語文專家,也不是什麼高考狀元,但好歹也是高中得過滿分作文且高考語文刷了140的人,近期在學習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又頗有心得。所以就冒充一回「專家」。說不定就能給哪個奮鬥在作文路上的娃娃一點啟發。
  • 這幾種育兒方式,總有一款適合你
    世界上的大部分父母都知道應當教育孩子,但是對於如何教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卻不是很清楚,這就成了長期困擾父母們的問題。確實要想自己創造出一種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方式是很難的,但是世界上現存有很多種非常實用的育兒方式,值得各位父母們參考。
  • 羅胖啟發俱樂部
    我把每一部分的主要故事以及對應的道理概括出來,主要是提取節目中的文字來概括每一部分的道理。第一個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來說明」啟發「是什麼意思?因為這個節目的名詞叫」啟發俱樂部「,所以羅胖想通過這個部分來告訴大家,節目名字的含義。
  • 孩子到底能在家務中收穫什麼?
    文 | 小朗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家務可不是普通的體力勞動,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做家務還可以鍛鍊孩子們的四肢協調能力,不要把做家務想得太低級,讓孩子適當做家務,會收穫很多,同時使得家庭更和諧。前幾天社區舉行了一個創意大賽,就是在相應的區域裡,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尋找社區裡的垃圾並且加以利用成一個工藝品。
  • 有幾種錯誤的育兒方式,很多家長都在犯,看看有沒有你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陪寶寶讀童書」。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是什麼?有人說是老師、榜樣;也有人說是朋友,是傘。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別出心裁地認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 加拿大男子娶24位妻子生133個孩子 收穫大筆育兒津貼
    加拿大男子娶24位妻子生133個孩子 收穫一大筆育兒津貼面臨重婚罪指控在中國古老的封建傳統思想裡妻妾成群也許是男人的一種生活夢想,這種夢想伴隨著一夫一妻的法律制度的執行已經被禁止,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一夫多妻的狀態依然存在,在加拿大還享受著國家的育兒津貼,此種待遇也讓網友羨慕,但是,這種婚姻狀況依然要收到法律的制裁
  • 【育兒專家說】李玫瑾教授育兒經
    因此,在數件嚴重案件的傳播過程中,偶然知道了李玫瑾教授。不過,也沒有特意去了解這些案件,查找李教授的相關信息——選擇性忽略。 直到某日,某個微信公眾號推了一篇李教授的一個演講視頻:《孩子早年性格培養決定了他的一生》【可以點擊查看完整視頻】,視頻很長,2個多小時,近3個小時。不過,剛好出差在路上,就戴上耳機聽完了整個視頻。
  • 這種「哄睡」方式,最容易傷到孩子大腦,很多中國父母卻還在做
    導讀:這種「哄睡」方式,最容易傷到孩子大腦,很多中國父母卻還在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種「哄睡」方式,最容易傷到孩子大腦,很多中國父母卻還在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