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童謠之父」韋然欲把唐詩歌謠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唱片中收錄了韋然收集創作的童謠兒歌

韋然自認有一股「傻傻的」精神

    記者 谷體偉

    攝影/魏輝 雍舜

    「排排坐,食粉果」、「小明上廣州,探親友樂同遊」、「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何家公雞何家猜,何家小雞何家猜」……這些由經典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兒歌已成為不少70後、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的香港人韋然。

    「在韋然之前,幾乎沒有能唱的粵語童謠。」本土知名音樂人鄧偉標告訴記者。而韋然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他「傻傻地」不計成本去從事童謠的收集、再創作工作,那些歷來只能誦讀的童謠可能已經不復記憶。近日,年過五十的韋然現身廣州,攜手星外星唱片公司一起舉行「助童為樂」的項目,除了再版經典童謠,他們還將創作一批新歌謠。

    背景

    韋然之前,

    廣東兒歌屈指可數

    據韋然介紹,上世紀70年代之前,粵語童謠一直都是以吟誦、順口溜的方式流傳,能唱的寥寥可數。1956年,香港的周聰作了一首歌叫《一支竹仔》(又名《家和萬事興》),這是有記載的將童謠變成歌曲的第一首歌。

    而廣州出現的首支粵語童謠兒歌出現在1958年,當時音樂人喬飛在廣東童謠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一首家喻戶曉的《月光光》。就算到現在,都有很多人以為這首歌是祖輩們傳下來的,但其實不是,除了「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訓落床」這句歌詞,其他所有歌詞和旋律都是喬飛自己創作的。

    知多D

    那些經典兒歌

    背後的故事

    《小明小明小小明》、《小明坐火車》、《小明上廣州》

    韋然最早創作的《小明小明小小明》整理自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個小朋友都會玩的遊戲:「小明小明小小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火車鑽山洞……」後來,韋然考慮能不能通過這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教香港的小朋友認識祖國大地呢?於是就有了《小明坐火車》:「去北京探祖父,去西京探外婆……」1980年,韋然又根據「阿哥行路上廣州,阿妹上船賣桐油」的童謠,創作了《小明上廣州》,反映當時農民出省城賣東西的火熱景象。之所以頻頻以「小明」作為創作對象,韋然說:「這個名字大家都熟,你的十個朋友中肯定至少有一個叫小明的,大家聽到小明也會特別有共鳴。」

    《落雨大水浸街》

    這首歌當時韋然寫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他說:「這個版本寫得很悽涼,因為我小時候沒錢讀書,中學開始就要自己賺錢。但後來社會進步了,就覺得還是不要這麼悽涼了,所以又寫了一個歡樂版的歌詞:『落雨大,水浸街,社會安定哪怕風雨來……』其實這個版本比悽涼的版本流傳得更廣。」

    《何家小雞何家猜》

    韋然當年去小學採風時,見到有小朋友在玩這個遊戲,於是問小朋友可不可以讓他加進去一起玩,但遭到了拒絕,於是他就在一旁觀察他們的玩法,之後站在街邊將歌詞用十分鐘寫好。韋然說,這是他流傳最廣、最傳奇的歌曲,在海外還被翻譯成英文版、國語版。

    《搖到外婆橋》

    韋然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則是《搖到外婆橋》,「因為小時候外婆很疼我,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想起外婆。我『外婆』其實是我們家傭人,我小時候一直跟她一起住。我出生在廣州,小時候因為動亂與爸媽走散,後來移居澳門之後才重新團聚,之前都是『外婆』照顧我」。

    歷程

    韋然出現,廣東兒歌唱遍全球

    跟老人小孩採風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年輕的韋然偶然間從《明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指香港當時完全沒有廣東話童謠兒歌。「文章裡說,英國人對童謠很重視,音樂家會把童謠譜成歌曲,讓童謠得以流傳下來。因為童謠是教育的工具,可以讓小朋友認識很多東西,所以我也動了這個念頭。」韋然說到自己從事童謠創作的初衷。

    當時,韋然在香港大學做圖書管理員,也是社會學系的旁聽生,另外又替兒童節目《荔園小天地》寫兒歌,於是他試圖利用身邊的條件查找廣東童謠資料。諷刺的是,他只找到了一本美國人出版的《流傳美洲的廣東歌謠》。無奈之下,韋然只得通過外出採風獲取素材。他詢問身邊的老人家,又親身走到小孩子的圈子,看他們玩遊戲,聽他們念順口溜,像《狐狸先生幾點鐘》、《何家小雞何家猜》、《轉》等兒歌,便是他從小孩堆中得來素材,然後重新整理,再配上新詞和新曲而完成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當時不支持兒子玩音樂的韋然媽媽,也給他幫了不少忙。韋然回憶:「有一次她見我在傻傻地整理資料,問起我在做什麼,我才知道媽媽也懂童謠。她的記性很好,一些很少人知道的歌詞,比如『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呢點可以怕艱難』,她都能念出來!」

    半年後,韋然覺得自己的資料收集夠了,便開始集中創作。他用了兩三個月時間,一口氣創作出近300首兒歌。「可能因為年輕,每天都有澎湃的靈感,那時一拿起筆便停不了。」韋然說,有時一個晚上便能創作出十多二十首歌,他至今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何家小雞何家猜》更是在十分鐘內創作出來的,沒想到這麼受小朋友歡迎。

    盜版讓兒歌大火

    創作完成後,怎麼把這些作品推廣出去又成了一大難題。當時韋然沒有名氣,也不是什麼作曲家,沒有唱片公司肯幫他出版這些歌曲,直到1978年碰上剛成立沒多久的小型唱片公司「星島全音」,他的心願才得以實現。「不過他們當時開出的條件是不給酬勞,而作為交換條件,我提出所有歌都要我們自己來唱。後來我從香港大學合唱團找了5個最厲害的同學來演唱,正式錄製了這一輯歌。我敢說這是全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甚至全世界首張廣東童謠兒歌專輯。」韋然自豪地說。令他欣慰的是,這盒磁帶推出市場才兩個星期,便賣出了一萬多盒。「由於市場上沒有同類型的專輯,所以賣得很好,當時的香港家庭幾乎一家一盒。」韋然說。

    唱片公司此時見到有利可圖,馬上又找韋然趕錄了3盒磁帶,前後一共錄了80首歌。與此同時,無數盜版商也聞風而動,除了香港本地的盜版,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美國等有華人的地方,也開始對韋然的歌進行翻錄。1978年到1982年這幾年間,粵語兒歌也借著翻版開始大量傳播開來。雖然收不到版稅,但韋然卻表示要多謝盜版,讓這些廣東兒歌成為傳入千家萬戶的經典。

    據韋然回憶,他傳入廣州的作品約始於1981年,後來在廣州唱到街知巷聞的《狐狸先生幾點鐘》、《雞公仔》、《菊花菊花幾時開》……就是第一批傳進來的。他說:「現在在廣州但凡數得出的童謠,95%都是我寫的,但許多人不知道。其實這些作品在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都有登記證明。」

    童謠仍具生命力

    其後一段時間,因為受盜版衝擊,賺不到錢的粵語童謠唱片日益受到唱片商的忽略。近幾年,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基於《月光光》等童謠創作的《月光光 照羊城》,重新喚起了老廣對經典童謠的記憶。之前,韋然也曾將《小明上廣州》等作品上傳視頻網站,並取得了不俗的點擊量。這兩件事令他感慨:「其實童謠的生命力比流行曲要強很多,因為從這些祖祖輩輩吟誦的童謠中,大家很容易尋得共鳴。」

    韋然坦言,近些年他通過出版老歌、給電臺寫歌等賺到了一些版稅,有時幾萬(港元,下同)、有時十幾萬,但他都會馬上把錢投在音樂上。「如果當初把錢拿來買樓就發達了,我這種不會存錢的人肯定是等著被老婆罵的。」韋然笑言,只有像他這樣的「傻仔」才會不計成本地從事兒歌事業,不過他慶幸因為自己的努力,不至於讓這些經典的粵語童謠提前消失。

    韋然此次來到廣州,其實身負「助童為樂」的使命。除了為小朋友創作新的粵語兒歌,他還應星外星唱片公司之邀,將一些經典兒歌作品再次結集出版。星外星唱片公司負責人表示,「助童為樂」音樂計劃是希望催生更多適合兒童傳唱的優秀作品。韋然還透露,近年他還做起了將唐詩歌謠化的工作,目前他已經完成了300首,不久將推上市場。

相關焦點

  • 「粵語童謠之父」韋然要把唐詩歌謠化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的香港人韋然。「在韋然之前,幾乎沒有能唱的粵語童謠。」本土知名音樂人鄧偉標告訴記者。而韋然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他「傻傻地」不計成本去從事童謠的收集、再創作工作,那些歷來只能誦讀的童謠可能已經不復記憶。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粵語童謠要維權
    提起《小明上廣州》,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演唱者李家仁醫生,卻不太會記得負責作詞作曲的幕後創作人韋然。這位「香港兒歌之父」的知名度遠不及他所創作的歌曲童謠———《小明上廣州》、《何家公雞何家猜》、《氹氹轉》、《排排坐》、《洗白白》、《光陰好》……隨口羅列的熟悉童謠竟然都出自他的手筆。歌曲中趣致的旋律,琅琅上口的歌詞早在許多人的心中烙下印記———孩提時「何家公雞?何家?猜!」
  • 懷念粵語童謠
    白 話廣州◎陳嫚 職員新聞話,海珠區有一對五旬嘅美術老師夫婦自創百首粵語歌謠配漫畫,以此獨特嘅方式來傳承廣府文化。睇咗之後,我真係思緒萬千,感慨多多。粵語歌謠,我自幼就成日聽嘅喇,而上式一次聽,居然係廣州亞運開幕嘅時候,真係慚愧至極。
  • 『City Mark』粵語與粵語童謠
    舊時粵語童謠(主要是明清、民國時期的),但一來這些舊時粵語童謠基本找不到音像材料,有的作品雖有文本卻已沒幾人識唱,二來曾有吧友曾指出粵語童謠要「與時俱進」,所以本貼最終寫成傳唱至今的粵語經典兒歌介紹,本貼不少作品都脫離了
  • 首屆嶺南童謠節決賽圓滿收官 新童謠萌醉眾人心
    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劉長安、「香港兒歌之父」韋然、歌唱家唐彪、崔崢嶸、星海音樂學院附中校長楊曉等擔任決賽評委。  經過近3個月的報名、海選,6月1日在星海音樂廳內,初賽勝出的20支優秀隊伍與香港、揭陽、梅州等賽區的精英隊伍進行角逐。
  • 《廣府童謠凼凼轉》粵語注音繁體版近日在香港發行
    點蟲蟲,蟲蟲飛……月光光,照地堂……凼凼轉,菊花園……大笨象,揸枝鎗,去打仗……那些爸爸媽媽聽的唱的童謠,如今仍在傳唱。"廣府童謠大多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取材於民間的日常生活,寄託了父母的殷切期望,表現出兒童的稚趣情感,富於音韻而朗朗上口,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傳,逐漸成為了廣府人的集體回憶。"中和出版的新書《廣府童謠凼凼轉》編著者之一的勞震宇這樣說。
  • 粵語童謠你仲識唔識唱?
    昨日,由佛山市文聯等單位舉辦的「佛山童謠、童話徵文活動」公布得獎名單。《佛山好》、《滴滴答》等一首首具有童年氣息的童謠獲得獎項。佛山不少70、80後網友也在ttx等論壇上發帖感嘆,童謠評選勾起了他們不少快樂的童年回憶,尤其是粵語童謠《月光光》等,更是勾起了他們無數美好記憶。不過記者採訪發現,新一代的「00後」對這些童謠非常陌生。
  • 粵語童謠 粵唱粵流行
    前天,「愛國愛家鄉,做文化越秀人———粵語童謠,粵唱粵流行」小學雛鷹小隊擂臺賽,在越秀區少年宮火熱進行。今年的雛鷹小隊擂臺賽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每個小隊以主題式的演繹來體現隊員傳承與探究廣府文化的過程。比賽現場各支隊伍盡顯風採,文德路小學的月光story小隊,在《月光光》的童謠裡創新地加入詩歌《古朗月行》和關於月亮變化的小歌謠,使原童謠的意境更加豐滿。
  • 為什麼用粵語讀唐詩宋詞更好聽?
    粵語,因為長久地、固定地存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使得其發展變化非常緩慢,因此至今粵語還保留了許多中古音。也由於粵語是由來自隋唐中原的人們帶至廣州的,所以廣州音最接近隋唐時期中原人的語音。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字字對應格律規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其實,語言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普通話作為現代中國的通用語言,是各地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
  • 陳小春髮長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粵語是古漢語嗎?
    「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用繁體字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
  • 韋然,我是今夏夏(六)
    韋然的電話。掛斷電話我就下了樓,韋然就站在宿舍門口。剛邁出宿舍的大門韋然就氣勢洶洶地走過來把我拽了過去,「怎麼回事?你去那裡幹什麼?那條街什麼人都有你就一點不害怕?你心就這麼大?」本來事情已經過去了,我也沒覺得有什麼。
  • 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叫屈: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觀察者網綜合】「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這令陳小春十分不滿,他便於今天凌晨1點多發表長文,羅列了「保衛廣東話」的種種理由。
  • 叫屈丨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發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來源:觀察者網作者:邱荔「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我:那你認為琴棋書畫、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這些能代表中國的優秀文化麼?她:可以。我:你剛說你熱愛中國文化,那你了解唐詩宋詞麼?她:一點點。我:那你能隨便念幾首唐詩宋詞出來聽聽麼?她:其實我也不太了解,但我是有聽說過唐詩宋詞,我大概知道是什麼回事。
  • 他們這樣讀唐詩宋詞:有聲詩畫傳承粵語文化
    為了讓這一鏗鏘妙音得以傳承與推廣,11月10日,佛山市圖書館攜手羊城網、新世紀出版社,邀請了《粵韻唐詩》《粵韻宋詞》作者梁天山、陳輝權、勞震宇,作為佛山領讀者,與讀者一起探討為什麼用粵語讀古詩詞更好聽,領略粵語音律之美。
  • 將粵語朗誦讀本引進校園設系統粵語教學第二課堂
    梁靜斯「牛皮燈籠——點極都唔明」「冇耳茶煲——得把嘴」「冇柄士巴拉——得棚牙」……這些粵語歇後語有多少人明白其含義?《月光光 照地堂》《何家公雞何家猜》《點蟲蟲》等粵語童謠,又有多少人會唱?粵語文化應該任其自生自成?還是急需保育傳承?昨日,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一份來自民盟界別政協委員的建議吸引了許多媒體的注意。建議指出,在多元文化不斷融合的今天,由於社會發展、城市擴張、人口遷移等客觀因素,地道的粵語詞彙、歇後語、童謠正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流失。粵語文化發展現狀並不樂觀,諸如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語講古(故事)」這種傳統語言藝術,也處於日漸式微的狀態。
  • 推出粵語童謠《跳火光》,廣州文藝志願者祝願早日除「新冠」
    推出粵語童謠《跳火光》,廣州文藝志願者祝願早日除「新冠」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文研  2020-03-06 該MV作品由廣州文藝志願者協會聯合廣州市黃埔區吳非凡大師工作室
  • 設「粵語日」傳承方言!華師附小逢周四全體師生講粵語
    ……一句句韻味十足的粵語家常話縈繞在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全體師生耳畔,令人倍感親切;「落雨大,水浸街」「氹氹轉,菊花園」「排排坐,食果果」……一首首悅耳動聽的粵語童謠飄揚在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操場上空,讓人回味無窮。9月3日,周四,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粵語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操場舉行。以後每逢周四,除了課堂上課,全校師生其他時間都用粵語交流。
  • 陳小春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真的是這樣嗎
    陳小春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真的是這樣嗎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2017-02-10 15:46 來源:澎湃新聞
  • 《粵韻唐詩》、《粵韻宋詞》繁體粵語注音版在港熱賣中
    南粵地處嶺外,與中原有五嶺相隔,較少受到北方外族侵略的影響,文化及生活習性相對穩定,因此今天的粵語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古漢語的用法。例如,粵語至今保留著現代漢語已經消失了的入聲字、閉口音,還有一些字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了,但在粵語中還相當常見,比如「幾多」「無計」「隔離」等。
  • 一首童謠,涉及識字、數學、唐詩、手工、自然科學、地理……
    今天上午我們在家學了一首童謠,順便把裡面的字認了,把其中涉及的樹葉進行了比較和數數(數學啟蒙),學了唐詩,折了楓葉,並且弄明白了為什麼楓葉會變紅,還去看了地圖。實戰篇閱讀識字指讀童謠唐詩拼圖山行 【唐】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