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聾人炒名校「魷魚」留學印度 精通六國手語

2020-12-20 大豫網

  

關雪松講課幽默風趣,很招學生喜歡河南商報記者 王春勝/攝

  河南商報記者吳靜

  聽不見,在正常班上課,咋學習?不會說英語,也看不懂英語口型,咋出國留學?

  在中州大學聾人教師關雪松看來,這都不是事兒,「從小就走了條比正常人曲折的路,我不怕困難和挑戰。」

  他是聾人,卻拿健全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他精通六國手語,因為手語,與一位馬來西亞女孩結緣收穫愛情。今天是國際殘疾人日,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吧。

  4歲失聰

  他通過努力學會讀唇語

  關雪松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如果只是簡單的交流,或許你感覺不到他是聾人。

  1985年,關雪松出生在三門峽澠池的農村。4歲多時,藥物中毒導致神經性耳聾,他只能聽到75分貝以上的聲音。

  由於家鄉沒特教學校,從小學到高一,關雪松一直在普通學校就讀。為便於看老師的口型,他總是坐在第一排,然而,老師一走下講臺,這招兒就不靈了。

  於是,課下他做了大量工作,提前自學,找多位成績好的同學的筆記,對比查漏補缺,別人一小時能完成的,他要花三四個小時。

  不過,在他看來,在普通班就讀雖然艱辛,但也受益匪淺——這讓他保留了口語的習慣,也練就了讀唇語的能力。

  考上大學

  文化課滿分300他考296

  高二時,因聽力嚴重缺損,關雪松無法跟上進度,第一次進了特教學校。

  2003年,聾人單招時,關雪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州大學特教學院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文化課滿分300分,他考了296分,讓人震驚。

  在大學裡,關雪松第一學年就獲得獎學金,並擔任聾人班班長、學生會主席,一年時間就在學校及鄭州市拿了十幾個獎狀。

  雖是聾人,他卻用健全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入學半年後,他申請轉到了普通班,雖然唇語已達到一定水平,但仍不太適應。小班上課時,他主動向老師說明情況,請老師適當關照;大班上課時,就跟成績好的同學坐在一起,看別人的筆記、向同學請教。

  一個學期後,關雪松在和健全同學的平等競爭中獲得了專業三等獎學金和三好學生的榮譽。

  繼續深造

  不想混文憑,他炒了名校「魷魚」

  專科畢業後,關雪松到了華東師範大學繼續深造。

  「有的老師講課用上海話,看口型不行,感覺也學不到東西,後來炒了學校魷魚。」關雪松的決定讓很多人吃驚。

  在他看來,對普通人來說,知名大學的文憑或許有用,但對一個聾人來說,花大量時間和金錢拿一紙文憑沒多大意義。

  後來,他去了江西九江的一所私立特教學校做特教老師,也就是在那,他認識了美國一所聾人大學的副校長。他邀請關雪松到美國去讀研,但第一年沒獎學金,花費要四五十萬元,關雪松只好放棄。

  不過,走出去再學點東西的想法,也開始在他心裡萌芽。

  後來,他成功申請到了去印度新德裡的甘地國立開放大學學手語應用語言學的機會,那兒能給他提供全額獎學金。

  留學印度

  抓住一切機會學習,精通六國手語

  在印度留學,第一年很艱難,語言不通,還曾鬧過笑話。

  關雪松想吃飯,發現一個裝修漂亮的店面,他以為是飯店,多次要推門進去,都被保安阻攔了。後來,他用電子詞典翻譯後發現,那是家「女子精油按摩店」。

  去街上買東西,一些帶包裝的東西,他完全看不懂裡面是什麼。上課時,老師用英語講課,課件也是英文。

  不會英文,對關雪松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他抓住一切機會學英語,比如要買什麼東西,就用電子詞典翻譯,寫下來貼牆上,現學現用,紙條貼得滿牆都是。

  關雪松的舍友來自不同國家,他跟著他們,從最簡單的實物名詞開始學習手語,比如杯子,分別用印度、日本、尼泊爾等手語表達。

  最終,他熟練掌握了日本、印度、英國、美國、尼泊爾、韓國等六國的手語。

  收穫愛情

  手語為媒,讓他跟馬來西亞女孩結緣

  因為手語,關雪松收穫了一份愛情。

  關雪松的女友劉卓璇,是馬來西亞人,目前是重慶師大的研究生。2010年,關雪松回國參加一個國際手語夏令營時與她相識。那時,劉卓璇還是南京師範大學的留學生,學漢語言文學,但她對手語很感興趣。

  「普通人中手語好的不多,她手語很棒,常義務為別人當翻譯。」關雪松說,後來他回印度,兩人常在網上交流。

  本科畢業後,劉卓璇跨專業讀研,選擇了和手語相關的特殊教育專業。

  「他經常給我指導和鼓勵,我很崇拜他。」劉卓璇並不在意關雪松聽不見。

  「劉卓璇現在在中州大學實習,她英語、馬來西亞語、漢語、粵語都很棒,手語也很好。」中州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院長孟繁玲說。

  回報母校

  「我想做個好老師,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2013年留學歸來,關雪松應邀回到母校做了一名教師。

  事實上,在印度留學時,關雪松的勤奮好學,教授都看在眼裡,畢業時,教授多次挽留他在學校任教,但都被他婉拒了。

  「我是個中國人,學到了東西應該回報自己的國家。孟繁玲院長一直對我很關注,我應該回來報答母校。」關雪松說。

  「關雪松特別優秀,在手語翻譯和口譯這方面,他是最好的,很難再找到第二個人,這次學校是以人才引進的方式把他招來的。」孟繁玲說,關雪松是個全才,一個人能頂好幾個人用。

  在學生眼裡,關雪松是一個有趣的老師,他講課有趣幽默。「我想做個好老師,好好生活,天天向上。」關雪松說。

相關焦點

  • 00後手語翻譯師陳鑫:聾人召 必幫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個多次為武漢火神山醫院一名75歲聽障患者提供手語翻譯志願服務的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的大一男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2月11日晚,陳鑫在手語交流微信群裡看到一條求助訊息,「有沒有精通手語的老師?我現在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我們接收了一名聽障患者,不認字,想請你們幫幫忙。」
  • 還會美國手語!這位聾人博士超厲害
    此外,她還精通 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 幾年後,奇蹟發生了:鄭璇依靠助聽器和讀唇,可以與健全人正常交流。6歲時,鄭璇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背起書包就讀於普通小學。 求學路上,鄭璇付出了較常人百倍的艱辛。 上課時,她坐在第一排,緊盯老師的口型汲取知識;下課後,她再向同學借筆記補全遺漏下的內容。
  • 手語翻譯者是什麼身份,是聾人的爸媽還是保姆?
    在交流中,我學到很有意思的兩個故事一故事:有個聾人突然生病發簡訊給手語翻譯者請求幫助酬勞價格都談好了然後在某個醫院碰頭聾人就告訴他哪個部位疼痛什麼的他都記好了,然後一起進院看病看病首先要掛號,聾人讓他去排隊掛號他覺得這做法不妥委婉告訴聾人說
  • 慶祝2019年聾人節暨國際手語日
    國際上選擇將9月23日定為國際手語日,是為了紀念世界聾人聯合會於1951年的這一天成立。9月23日標誌著一個以倡導保持手語和聾人文化為主要目標之一的組織的誕生,這一目標是實現聾人權的先決條件。而今年世界聾人聯合會針對使用手語的聾人權益,確定了國際聾人周和國際手語日的主題:「Sign Language Rights for All 」(譯:人人都有使用手語的權利)。
  • 手語沙龍 | 各國聾人學習姿勢大盤點
    介紹美國、英國、韓國、新加坡等聾人的學習情況(由美國加德勞特大學歸國碩士周佳藝女士領銜)3. 交流國內普校、聾校的學習情況4. 討論學習環境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從學習者角度來探討隨班就讀政策5. 作為聾人或重聽人,學習姿勢要如何擺才是最舒服的?
  • 上海唯一全職手語翻譯 80後女生做聾人聯結世界的橋梁
    原標題:80後女生放棄高薪與聾啞人朋友作伴,全上海只有她一位全職手語翻譯  唐文妍的父母至今無法理解,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女兒,為什麼要放棄可能的高薪工作,一門心思去當手語翻譯,每月拿著微薄的工資。唐文妍說,這是因為她放不下和聾啞人朋友的羈絆,「他們需要我。」
  • 海澱四季青醫院迎來手語導醫,為聾人病患進行手語翻譯
    近日,海澱區四季青醫院迎來首批專職手語導醫,聾人病患就醫全程都會有他們「同聲傳譯」式的手語翻譯。王海欣 攝「您需要幫忙嗎?」四季青醫院門診大廳裡,導醫王茜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女士正在掛號臺徘徊,從狀態看,她猜測這是一位聾人,於是走上前用語音和手語兩種方式同時提問。「太好了,你會手語。我這兩天膝蓋疼,來看看。」「我是醫院的手語導醫,我來協助您看病。」
  • 打開無聲交流之窗——記澳門聾人協會手語翻譯員
    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近1小時的新聞發布會,楊嘉輝的手語翻譯幾乎沒停過。雖然他的「舞臺」只是電視屏幕右下角的一個小框,但卻給澳門聾人帶來了實時的疫情信息。楊嘉輝是澳門聾人協會的手語翻譯員,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該協會的手語翻譯員一直參加應變協調中心新聞發布會,至今已有100多場。
  • 大連聾人駕考通過率從85%跌到0
    聾人駕駛員考過率從85%跌到0 據大連正興駕校聾人駕駛員基地校長呂樹文介紹,該駕校2013年成立聾人駕駛員基地,至今已培養了30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聾人駕駛員,考試通過率達到85%。 據介紹,科目三考試開始前,語音設備會做出提示,如「對面有車輛駛來,請會車」考生需要在提示音結束後10秒內做出正確的燈光選擇,這樣的試題約有7個,做錯一個動作即考試失敗。5月後,駕校為5名聾人學員報名參加科目三考試,學員全部因模擬燈光操作失誤落考。而健全人駕駛員的通過率並未出現明顯變化。
  • 感謝你,聾人朋友們.感謝你,手語翻譯員們
    當然我不是說聾人活該在社會的低端掙扎著。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無法承擔高額的手語翻譯費,我想這種心態非常容易體會。我希望聾人們對手語翻譯員的理解,會得到更好的回報。手語翻譯員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對聾人也進行最大限度的寬容,這個寬容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的。
  • 志願者邊海芳:她用「上海手語」為聾人患者全程助醫
    用手語溝通大約5分鐘後,她就對陳阿姨的病情有了精準了解。  六年裡,邊海芳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能快速準確地了解聾人患者的細微感受。她深知,轉述病情如果稍有差錯,就可能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由於聽不見、講不清,許多聾人患者基本處於「小病忍、大病扛」的狀態,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到醫院看病。
  • 乾貨|手語與手語語言學史(下)
    17分鐘宜:打標籤收藏、反覆閱讀忌:餐後閱讀、睡前閱讀 印度手語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Madan Vasishta和美國學者James Woodward以及Kirk Wilson合作。2000年,Ulrike Zeshan認為印度手語和巴基斯坦手語是同一手語的不同變體,因此她將其命名為印度巴基斯坦手語(Indo-Pakistani Sign Language)。
  • 醫院來了手語翻譯,聾人病患就醫不再是難題
    近日,海澱區四季青醫院迎來首批專職手語導醫,聾人病患就醫全程都會有他們「同聲傳譯」式的手語翻譯。「您需要幫忙嗎?」四季青醫院門診大廳裡,導醫王茜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女士正在掛號臺徘徊,從狀態看,她猜測這是一位聾人,於是走上前用語音和手語兩種方式同時提問。「太好了,你會手語。我這兩天膝蓋疼,來看看。」「我是醫院的手語導醫,我來協助您看病。」
  • 疫情簡報會不提供手語翻譯,白宮被聾人起訴了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地時間8月3日報導,當天,美國全國聾人協會同幾名聾人一同起訴白宮,稱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發布會上不提供手語翻譯的做法,「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要求白宮在簡報會上增設手語翻譯。
  • 手語學習要點
    一、什麼是手語手語是聾人表達思想,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之一。是從事特殊教育教師對聾人進行教育教學的工具之一。手語是聾人的語言,也是聾人交際的工具,它作為一種語言,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聾人交際需要是手語產生、發展的內在原因。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會英語、中、美手語等多種語言
    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和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鄭璇的日常工作是給聽障大學生以及特殊教育師範生上課。在工作中,鄭璇摸索出了一套「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將手語教學、書面語教學和人際溝通教學相結合,讓聽障者能夠更好表達自我、和外界溝通。
  • 重慶市急救中心推出全國首個手語教程 聾人可通過視頻在線學習
    近日,重慶首創的視頻120系統推出了三部手語教程,聾人可通過視頻學習如何呼救120、成人心臟驟停後的處理以及氣道異物梗阻時的急救。鮮為人知的是,為了做成這些視頻,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的視頻120 「急視救」項目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經過了將近半年才將視頻製作成功。
  • 開發布會不配手語翻譯,聾人組織起訴川普:我們需要感知語氣
    2013年,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葬禮上,一位敬業的"翻譯"連續為歐巴馬、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古巴前領導人勞爾·卡斯楚等國際政要進行手語翻譯。有網友甚至感慨這名男子一定累得夠嗆,然而南非聾人聯合會卻在稍後申明這名"翻譯"是假的。這名男子之後也表示自己當時精神病發作,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他那精湛的手語表演則完全是"原創"的"瞎比劃"。
  • 慢生活·健康 | 市急救中心推出全國首個手語教程 聾人可通過視頻...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趙映驥 文 市急救中心供圖近日,重慶首創的視頻120系統推出了三部手語教程,聾人可通過視頻學習如何呼救120、成人心臟驟停後的處理以及氣道異物梗阻時的急救。鮮為人知的是,為了做成這些視頻,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的視頻120 「急視救」項目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經過了將近半年才將視頻製作成功。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幾年後,奇蹟發生了:鄭璇依靠助聽器和讀唇,可以與健全人正常交流。6歲時,鄭璇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背起書包就讀於普通小學。求學路上,鄭璇付出了較常人百倍的艱辛。上課時,她坐在第一排,緊盯老師的口型汲取知識;下課後,她再向同學借筆記補全遺漏下的內容。回家後,父親還要結合筆記重新給她再講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