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邊海芳:她用「上海手語」為聾人患者全程助醫

2020-12-11 東方網

  

  邊海芳在門診為聾人患者提供助醫服務。(資料)

  每周五,對於邊海芳來說,有雷打不動的重要安排。

  11:30,她從靜安區家裡準時出發;12:30,到達浦東新區即墨路東方醫院,直奔三樓「義工之家」,穿上醒目的藍色志願者馬甲,為志願服務做準備;12:50,等候在三樓分組候診區;13:00,微笑走向佩戴「Smile」標識的聾人患者……她專為患者中的聾人提供幫助,用手語向他們詢問病情,再翻譯給醫生聽,然後陪著他們診療、拿藥、預約下次就醫時間……全國各地的聾人會慕名到這個助聾門診就診,邊海芳每周五下午都忙碌無比。

  出生在特殊家庭的她,深知「尋醫問藥」這件尋常事對於聾人來說是何等艱難。而她註定是有聲世界與無聲世界的使者,用「指尖的溫柔」讓這個群體感受到溫暖。

  快速準確了解聾人患者細微感受

  「你的眼睛怎麼不舒服?是看東西時眼前有『白霧』,還是眼球脹痛,頭也疼?」陳阿姨是邊海芳當天第一個服務對象。用手語溝通大約5分鐘後,她就對陳阿姨的病情有了精準了解。

  六年裡,邊海芳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能快速準確地了解聾人患者的細微感受。她深知,轉述病情如果稍有差錯,就可能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由於聽不見、講不清,許多聾人患者基本處於「小病忍、大病扛」的狀態,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到醫院看病。即使前往就診,如果醫生表現出一點點不耐煩,敏感的他們就會著急,一般情況下,聾人患者問診時間往往比正常情況多幾倍。

  接過陳阿姨的相關證件,邊海芳快速走下電梯,來到二樓掛號窗口的綠色通道。聽力健全患者看到「插隊」的是穿著醒目藍色馬甲的手語翻譯志願者,都會很理解地讓出一條通道,方便他們優先掛號。掛好號後,陳阿姨亦步亦趨跟在邊海芳身後。走著走著,邊海芳似乎感覺到什麼,停下腳步轉過身,安慰性地握握陳阿姨的手,打著手語告訴她:「別擔心,醫生會幫你看好的。」

  邊海芳向眼科醫生詳細介紹陳阿姨的病情,然後把醫生的詢問內容用手語翻譯告訴陳阿姨。這樣的一問一答幾個回合,花費的時間幾乎是問診健聽患者的一倍,但過程極其流暢。經過詳細檢查,眼科醫生診斷陳阿姨患有白內障,建議手術。知道要做手術,陳阿姨一下子慌亂起來。邊海芳微笑著用手語安慰她:「白內障是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這不算大手術。」陳阿姨手足無措的樣子緩解了下來。

  轉過頭,邊海芳和眼科醫生說:「晚上我再給她兒子打個電話說明具體情況,我怕她說不清楚,耽誤病情就不好了。」在助聾門診裡有一本厚厚的記錄冊,詳細登記每一次來就診聾人患者的姓名、聯繫方式、就診情況,每個都有專屬編號。

  聾人家庭健聽三兄妹成志願者

  門診時間結束,服務了一下午的邊海芳揉了揉酸疼的腿,在醫院一個僻靜的樓梯間坐了下來。

  到這裡來就診的許多聾人都認識邊海芳。不僅如此,他們還熟悉邊海芳的哥哥邊海楨和姐姐邊海琴。邊海芳的父母都是聾人,邊家三兄妹倒是健聽孩子,國際上通稱為 CODA(Child Of Deaf Adults)。

  美國有相當多的CODA們從事與聾人有關的工作,像手語翻譯、聾教育教師、聾人社會工作等。最早建立美國聾人劇團的盧·范特先生編寫的劇本《次神的孩子(Children of Lesser God)》被拍成電影,聾人女主角瑪麗·瑪特琳更因此捧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聾人本是弱勢群體,作為其至親骨肉,如果連CODA也不能幫助他們,改變他們處境的道路恐怕更漫長。邊海琴深知這一點。退休後,她放棄悠閒的退休生活,成為聾協資深手語翻譯,也是東方醫院助聾門診的促成人之一。助聾門診成立後,邊海楨和邊海芳也加入這份公益事業。東方醫院開設助聾門診,緣起6年前一次聾人義診。偌大的門診大廳寂靜無聲,只有兩百多聾人在「比手畫腳」——這一幕觸動了東方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他們覺得應該做些什麼。

  2012年,上海市聾人協會(以下簡稱「聾協」)與東方醫院合作開辦助查門診。這是全國首家助聾門診,每周五由聾協提供手語翻譯擔任志願者。邊海芳成為首批志願者,哥哥邊海楨則是她的搭檔。邊海芳說:她和哥哥一下午要說不少話,沒有時間喝水,也不敢喝水,「就怕上廁所,浪費聾人患者和醫生的時間。」

  為此,東方醫院特意組建助聾義工小組幫助他們。義工平均年齡超過60歲,大都沒有手語翻譯基礎,都是這幾年邊做邊學的,有些義工還是大病康復後來參加義工小組的。

  「上海手語」讓患者倍感親切

  邊海芳有時會看見母親的聾人朋友來就診。那些八九十歲的老人走進門診大廳,拉著她的手比畫,「東方醫院的助查門診實在好,終於能好好看次病了,真想把所有的毛病都讓醫生看看。」

  聾人患者賈爺爺來自南匯,每次來東方醫院都要上午就出門,倒好幾次公交車,非常不便。他說,只要看到邊老師兄妹在就篤定了。老人用手語說:「他們都用『上海手語』翻譯,我都能看懂。」

  手語雖然是聾人的交際溝通工具,但也有中國手語和方言手語之分,相當於普通話和方言的區別。上了歲數的聾人患者更喜歡「上海手語」。由於醫學術語太多,還要轉換成「上海手語」,這對手語翻譯志願者是很大挑戰。

  在助聾門診這麼多年,邊海芳也受過委屈。「由於聾人社交範圍小,相對單純,有時做出來的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有一次,邊海芳像往常一樣被四五位聾人患者圍著,她努力解答著每一個患者的問題。突然,一位中年女性聾人患者激動起來,對著她飛快打著手語。看了好一會兒才明白,對方在指責她手語打得太快、看不懂,沒有及時回復問題等等。邊海芳耐心對那位阿姨解釋著,可她仍「喋喋不休」,在場其他聾人患者實在看不下去,都「批評」這位阿姨。服務結束後,邊海芳在樓梯間哭了很久。到了下一周,她又笑呵呵來到東方醫院,全身心地投入到志願服務中。

  後來,邊海芳參加聾人朋友女兒的婚禮。席上,一位聾人阿姨不斷打量邊海芳,似乎想「說」什麼。席間,她斟滿一杯酒告訴邊海芳,自己就是在醫院「罵」她的人,「上次是我脾氣太急,向你賠禮道歉。」

  現在,這位阿姨和邊海芳成了好朋友。如果家裡人需要做重大決定,或者有不能解決的事情,她一定要找邊海芳「聊聊」才放心。

  「只要幫一點點,他們就會十分信任你。」邊海芳說。那些來自聾人朋友的信任和友誼,讓她覺得彌足珍貴,更是她堅持下去的不竭動力。在邊海芳看來,無障礙設施是城市文明的「測量計」,而無障礙信息交流更是一座城市溫度所在。

相關焦點

  • 一站式就醫手語翻譯全程「護航」 聾人再也不用怕去醫院看病了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汪偉秋11月19日報導:看病一直是困擾著聾人的難題之一。由於種種原因,聾人患者對醫院有了「牴觸」。往往病情一拖再拖,很容易就小病拖成大病。如今,這一難題有了解決辦法。
  • 海澱四季青醫院迎來手語導醫,為聾人病患進行手語翻譯
    近日,海澱區四季青醫院迎來首批專職手語導醫,聾人病患就醫全程都會有他們「同聲傳譯」式的手語翻譯。王海欣 攝「您需要幫忙嗎?」四季青醫院門診大廳裡,導醫王茜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女士正在掛號臺徘徊,從狀態看,她猜測這是一位聾人,於是走上前用語音和手語兩種方式同時提問。「太好了,你會手語。我這兩天膝蓋疼,來看看。」「我是醫院的手語導醫,我來協助您看病。」
  • 醫院來了手語翻譯,聾人病患就醫不再是難題
    近日,海澱區四季青醫院迎來首批專職手語導醫,聾人病患就醫全程都會有他們「同聲傳譯」式的手語翻譯。「您需要幫忙嗎?」四季青醫院門診大廳裡,導醫王茜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女士正在掛號臺徘徊,從狀態看,她猜測這是一位聾人,於是走上前用語音和手語兩種方式同時提問。「太好了,你會手語。我這兩天膝蓋疼,來看看。」「我是醫院的手語導醫,我來協助您看病。」
  • 南京00後大學生為火神山患者進行手語翻譯:為聽障人士服務是自己的...
    幫助:不僅要溝通病情,還需要傳遞信心當陳鑫通過視頻用手語向患者作自我介紹時,患者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陳鑫回憶,當時患者顯得有點激動,不斷地用手語告訴他「我嗓子疼,吃不了東西,疼,真的疼,一直咳嗽,咳了五天,求求他們幫幫我。」
  • 00後手語翻譯師陳鑫:聾人召 必幫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個多次為武漢火神山醫院一名75歲聽障患者提供手語翻譯志願服務的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的大一男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2月11日晚,陳鑫在手語交流微信群裡看到一條求助訊息,「有沒有精通手語的老師?我現在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我們接收了一名聽障患者,不認字,想請你們幫幫忙。」
  • 上海唯一全職手語翻譯 80後女生做聾人聯結世界的橋梁
    原標題:80後女生放棄高薪與聾啞人朋友作伴,全上海只有她一位全職手語翻譯  唐文妍的父母至今無法理解,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女兒,為什麼要放棄可能的高薪工作,一門心思去當手語翻譯,每月拿著微薄的工資。唐文妍說,這是因為她放不下和聾啞人朋友的羈絆,「他們需要我。」
  • 每周三下午普陀區這家醫院開設助聾門診,一年多來為540...
    ……每個星期三下午,在普陀區人民醫院助聾門診,總會看到醫護人員用手語和聾人病患問診溝通,熱情提供醫療服務的情景。助聾門診開設一年多來,醫院開通聾人就診綠色通道,提供優先掛號、優先就診,手語志願者全程陪同的醫療服務,共救治540多位聾人患者。醫院榮獲了上海市「扶殘助殘先進集體」稱號。圖說:普陀區人民醫院每周三開設助聾門診。
  • 上海靠譜手語翻譯僅有30餘人 代表:應加快手語翻譯隊伍建設
    原標題:本市靠譜手語翻譯僅有30餘人,工作日更是一翻難求,手語翻譯都去哪兒了?對聽力障礙者來說,手語翻譯往往會伴隨他們的一生,是他們與他人交往的重要紐帶。「在上海,大約有23萬聽力障礙人士,其中約一半靠手語與人溝通。
  • 85後聾人炒名校「魷魚」留學印度 精通六國手語
    在中州大學聾人教師關雪松看來,這都不是事兒,「從小就走了條比正常人曲折的路,我不怕困難和挑戰。」  他是聾人,卻拿健全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他精通六國手語,因為手語,與一位馬來西亞女孩結緣收穫愛情。今天是國際殘疾人日,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吧。
  • 感謝你,聾人朋友們.感謝你,手語翻譯員們
    當然我不是說聾人活該在社會的低端掙扎著。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無法承擔高額的手語翻譯費,我想這種心態非常容易體會。我希望聾人們對手語翻譯員的理解,會得到更好的回報。手語翻譯員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對聾人也進行最大限度的寬容,這個寬容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的。
  • 新區這個00後,成為國內首位持證手語翻譯!
    >他覺得用手語更容易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到目前為止他為聾人手語翻譯志願服務時長超過500個小時陳鑫說這是500個愛心,帶給自己也是500份溫暖他的名字叫陳鑫,是新區助殘人士中有一位00後青年,在校期間,陳鑫同學刻苦學習、樂於助人、熱心公益,為聽障人士累計手語翻譯志願服務總時長超過500小時,多次榮獲校內外「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陳鑫同學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號召,主動報名參加手語翻譯志願服務,成為武漢火神山醫院等單位手語翻譯志願者,進行線上線下手語翻譯志願服務,並做出突出貢獻。
  • 80後女生放棄高薪與聾啞人朋友作伴,全上海只有她一位全職手語翻譯
    上海唯一全職手語翻譯  唐文妍與手語結緣始於2004年。當時在華東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繫念大二的她,一直對手語感到好奇,看到上海東方國際手語教育學校在招收學生時便報了名。「當聾啞人知道我在學習手語時,他們非常高興。」
  • 聾啞人用的手語有方言上的差異嗎?手語不通用會有多麻煩?
    手語「方言」很麻煩,有位學習手語的朋友就親身經歷了過:「現在手語和盲文在推廣上急需做標準化,統一化推廣,最好能做到全國通用,盲文難度較大,但手語最慘,作為一種替代殘缺的語言,不同學校和不同地方的打法都不一樣,例如數學這個詞語,我知道的就有三種打法,學生理解起來好難的,很多志願者去外地都無法和當地聾啞人溝通
  • 手語你不懂 聽障人士干著急
    9月25日是國際聾人日,今年的主題是「手語使我平等」。昨天,島城80多名聽障人士在馨飛揚志願者的陪同下,免費參觀了青島市道路交通博物館,島城兩名手語志願者全程為聽障人士翻譯。在國際聾人日到來之際,馨飛揚志願者團隊通達分隊通過市殘疾人聯合會聯繫了兩名專業的手語志願者,帶著80多名島城聽障人士到道路交通博物館參觀。道路交通博物館為他們免除了全部門票,並派出專業的講解員配合手語志願者講解。
  • 還會美國手語!這位聾人博士超厲害
    此外,她還精通 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依靠雙眼「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鄭璇先後考入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
  • 手語翻譯者是什麼身份,是聾人的爸媽還是保姆?
    在交流中,我學到很有意思的兩個故事一故事:有個聾人突然生病發簡訊給手語翻譯者請求幫助酬勞價格都談好了然後在某個醫院碰頭聾人就告訴他哪個部位疼痛什麼的他都記好了,然後一起進院看病看病首先要掛號,聾人讓他去排隊掛號他覺得這做法不妥委婉告訴聾人說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會英語、中、美手語等多種語言
    也正是因為一直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鄭璇高考時考取了武漢大學,一口氣讀完了本科和碩士。畢業後,鄭璇又考入復旦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從語言學角度來分析手語,探索聾人的語言教育問題。語言溝通,對一般聾人而言是個「魔咒」,鄭璇似乎打破了這個魔咒,通過努力,她熟練地掌握了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等四種語言,甚至還會說武漢方言。
  • 騰訊優圖AI手語翻譯機落地醫院,科技發展助力社會無障礙建設
    近日,深圳市人民醫院來了兩位特殊的「志願者」,聽障患者只需面對「志願者」完成手語表達,「志願者」就能實時翻譯成文字,並反饋給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工作人員用語音回復後,又能把語音實時翻譯成文字,反饋給聽障患者,實現雙向溝通。
  • 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今起新增手語翻譯,6名志願者輪換
    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今起新增手語翻譯,6名志願者輪換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2020-02-22 16:10 來源:澎湃新聞
  • 慶祝2019年聾人節暨國際手語日
    國際上選擇將9月23日定為國際手語日,是為了紀念世界聾人聯合會於1951年的這一天成立。9月23日標誌著一個以倡導保持手語和聾人文化為主要目標之一的組織的誕生,這一目標是實現聾人權的先決條件。而今年世界聾人聯合會針對使用手語的聾人權益,確定了國際聾人周和國際手語日的主題:「Sign Language Rights for All 」(譯:人人都有使用手語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