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高校領導、教師認認真真地搞點調查研究,搞好頂層設計,拿出點具體有效的措施來,並切實貫徹落實下去,真正達到引導學生讀書、讀好書的效果。
今年國內高校的開學典禮「書」味十足。據媒體報導,先是知名教授告誡新生不要只做「低頭族」,要多讀書、讀好書;後是校領導鼓勵新生把讀書當作一種責任。另據媒體盤點,大學校長開學致辭裡的高頻詞語中,「讀書」名列前茅。有的校長認為「大學校園最需要強調讀書成才」,「讀書之味、愈久愈濃」;有的說「讀書是享受和增長知識的過程」、呼喚學生「回歸讀書」;有的則提醒學生「讀書,切不可偏食」。眾多校長苦口婆心「勸讀」,顯然並非某人一時興起,一家之言,也絕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老生常談。他們顯然看到了當前學生疏於讀書的突出問題,所表達的觀點都經過了反覆思考和精心準備,只是不知校長、師長們的苦心和肺腑之言,新生們能領會多少。
今年4月公布的第1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是:2014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算上教材、教輔僅為4.56本。與上一年相比,紙質圖書的閱讀量又有下降。可見,讀書少甚至不讀書,是當下社會較為普遍的現象,而非大學生群體獨有。
有人說當下是「淺閱讀時代」。試想,過去很多人的床頭都會放本枕邊書,後來書變成了雜誌、報紙,現在又變成了手機。有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表示,治療失眠的最好方法就是拿本書看。過去上課時,大學生們總是圍著教授詢問要用什麼教材、看什麼教科書,後來變成了拷貝老師講課所用的演示文稿。現如今,拷貝也不用了,看哪張演示文稿有用,舉起手機拍張照片即可。
一方面,筆者讚賞大學校長們「勸讀」的良苦用心,也非常支持師長們對學生的諄諄教誨;但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在當前的閱讀大環境下,只是講幾句道理,簡單地號召一番,恐怕不會有太大效果。
古今中外,闡述讀書的好處和作用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這裡不再贅述。筆者思考的是:為什麼人們會離書越來越遠?
在傳播學上,紙質媒體被稱為第一媒體,其中書籍承載的信息層次最深,所以讀起來需要下番苦功夫。頭懸梁也好,錐刺股也罷,刻畫的都是苦讀的狀態。於是,人們渴望解決各種各樣問題的需求,成為新媒體層出不窮的動力。從廣播、電視、網絡,到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哪一種媒介使用起來不比讀紙質書輕鬆?當下很多人與紙質書籍越來越疏遠,和書籍本身的局限性或者是缺憾有直接關係。因此,簡單地批評、抱怨年輕的大學生們不讀書有失公允。事實上,前文提到的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還有一個趨勢值得重視,那就是數位化閱讀比例首次超過了傳統閱讀,手機和微信閱讀增長最為顯著。所以,我們如今在談論讀書這個話題時,讀書的內涵和外延需要與時俱進,重新界定。
人在哪裡,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哪裡。既然手機成為當前人們閱讀的重要媒介,如何更好地發揮手機這個移動終端的作用,來吸引、促進學生閱讀,應該成為一項重大的教育研究課題。手機以及新媒體和書籍的融合發展,將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出路,對於這一趨勢,大學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有充分的認知。
當然,學生閱讀紙質書籍依然十分重要。正因為如此,對學生們讀書的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號召上。希望高校領導、教師認認真真地搞點調查研究,搞好頂層設計,拿出點具體有效的措施來,並切實貫徹落實下去,真正達到引導學生讀書、讀好書的效果。校領導和教師們更應該做引領學生讀書的帶頭人,倘若自己就少讀書甚至不讀書,教育起學生來恐怕也沒有太多的說服力。
在筆者看來,還有一個傾向值得關注:現在的大學校領導和教師們把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更多地放到了新生致辭、畢業寄語上。這「一頭一尾」是大學生成長的兩個關鍵節點,校長和教師們予以特別重視無可厚非。但對於大學生們而言,還需要更多的與校長、師長對話的機會,還需要聽到校長、師長們更多的教誨。(鐵錚 作者系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