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讓學生多讀書不能止於號召

2021-01-07 新華網

  希望高校領導、教師認認真真地搞點調查研究,搞好頂層設計,拿出點具體有效的措施來,並切實貫徹落實下去,真正達到引導學生讀書、讀好書的效果。

  今年國內高校的開學典禮「書」味十足。據媒體報導,先是知名教授告誡新生不要只做「低頭族」,要多讀書、讀好書;後是校領導鼓勵新生把讀書當作一種責任。另據媒體盤點,大學校長開學致辭裡的高頻詞語中,「讀書」名列前茅。有的校長認為「大學校園最需要強調讀書成才」,「讀書之味、愈久愈濃」;有的說「讀書是享受和增長知識的過程」、呼喚學生「回歸讀書」;有的則提醒學生「讀書,切不可偏食」。眾多校長苦口婆心「勸讀」,顯然並非某人一時興起,一家之言,也絕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老生常談。他們顯然看到了當前學生疏於讀書的突出問題,所表達的觀點都經過了反覆思考和精心準備,只是不知校長、師長們的苦心和肺腑之言,新生們能領會多少。

  今年4月公布的第1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是:2014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算上教材、教輔僅為4.56本。與上一年相比,紙質圖書的閱讀量又有下降。可見,讀書少甚至不讀書,是當下社會較為普遍的現象,而非大學生群體獨有。

  有人說當下是「淺閱讀時代」。試想,過去很多人的床頭都會放本枕邊書,後來書變成了雜誌、報紙,現在又變成了手機。有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表示,治療失眠的最好方法就是拿本書看。過去上課時,大學生們總是圍著教授詢問要用什麼教材、看什麼教科書,後來變成了拷貝老師講課所用的演示文稿。現如今,拷貝也不用了,看哪張演示文稿有用,舉起手機拍張照片即可。

  一方面,筆者讚賞大學校長們「勸讀」的良苦用心,也非常支持師長們對學生的諄諄教誨;但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在當前的閱讀大環境下,只是講幾句道理,簡單地號召一番,恐怕不會有太大效果。

  古今中外,闡述讀書的好處和作用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這裡不再贅述。筆者思考的是:為什麼人們會離書越來越遠?

  在傳播學上,紙質媒體被稱為第一媒體,其中書籍承載的信息層次最深,所以讀起來需要下番苦功夫。頭懸梁也好,錐刺股也罷,刻畫的都是苦讀的狀態。於是,人們渴望解決各種各樣問題的需求,成為新媒體層出不窮的動力。從廣播、電視、網絡,到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哪一種媒介使用起來不比讀紙質書輕鬆?當下很多人與紙質書籍越來越疏遠,和書籍本身的局限性或者是缺憾有直接關係。因此,簡單地批評、抱怨年輕的大學生們不讀書有失公允。事實上,前文提到的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還有一個趨勢值得重視,那就是數位化閱讀比例首次超過了傳統閱讀,手機和微信閱讀增長最為顯著。所以,我們如今在談論讀書這個話題時,讀書的內涵和外延需要與時俱進,重新界定。

  人在哪裡,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哪裡。既然手機成為當前人們閱讀的重要媒介,如何更好地發揮手機這個移動終端的作用,來吸引、促進學生閱讀,應該成為一項重大的教育研究課題。手機以及新媒體和書籍的融合發展,將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出路,對於這一趨勢,大學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有充分的認知。

  當然,學生閱讀紙質書籍依然十分重要。正因為如此,對學生們讀書的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號召上。希望高校領導、教師認認真真地搞點調查研究,搞好頂層設計,拿出點具體有效的措施來,並切實貫徹落實下去,真正達到引導學生讀書、讀好書的效果。校領導和教師們更應該做引領學生讀書的帶頭人,倘若自己就少讀書甚至不讀書,教育起學生來恐怕也沒有太多的說服力。

  在筆者看來,還有一個傾向值得關注:現在的大學校領導和教師們把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更多地放到了新生致辭、畢業寄語上。這「一頭一尾」是大學生成長的兩個關鍵節點,校長和教師們予以特別重視無可厚非。但對於大學生們而言,還需要更多的與校長、師長對話的機會,還需要聽到校長、師長們更多的教誨。(鐵錚 作者系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讓學生多讀書不能「止於號召」
    先是知名教授告誡新生不要只做「低頭族」,要多讀書、讀好書。然後是校黨委書記鼓勵新生把讀書當作一種責任。另據媒體盤點大學校長開學致辭裡的高頻詞語,排在首位的仍是「讀書」。校長們或循循善誘,或娓娓道來,或擺事實、講道理。顯然他們都看到了當前學生疏於讀書的問題,只是校長的這番苦心和肺腑之言,新生們能領會多少?
  • 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
    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一是要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 教育時評:教輔分「男女版」不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教育時評:教輔分「男女版」不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教育時評難「性別與數學能力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一直存有爭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強調性別差異會給女孩的數學學習帶來消極影響。結合多年的教學經歷,筆者承認男女生之間的確存在學習習慣、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但並不存在智力方面的差異,尤其是初中階段,男生能學好數學,女生同樣能學好。強行貼上性別差異的標籤,不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
  • 教育時評:「一刀切」的教育規章制度要不得
    教育時評:「一刀切」的教育規章制度要不得教育時評:「一刀切」的教育規章制度要不得只寫「閱」字,作業中雖沒有多少批閱的痕跡,但如果教師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已經有所了解,那我們不能說老師「未閱」;相反,無論寫不寫「閱」字,教師都沒有認真批閱,沒有及時對作業進行講評,這種形式上的「閱」,實則相當於「未閱」。
  •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王源用新代言號召大家一起讀書
    今天是世界閱讀日,全世界都在號召大家多讀書,都在號召要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的偶像王源更是在今天成為了某閱讀軟體的閱讀代言人閱讀大使,偶像也叫我們要多讀書了,小夥伴們,書得趕緊看起來啊!王源作為一個小年輕,一個正能量偶像,一直是在校學生們的學習榜樣。一直以來,王源在兼顧演藝事業的同時,也沒忘記多讀書。他說過希望自己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為此,他也一直在努力。學習方面,王源真的是同學們的榜樣。雖然他演藝工作日漸繁忙,但他仍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心目中的學校。他能寫得一手好字,一看就是花時間練過的。
  • 教育時評:「家庭作業電子化」有利也有弊
    教育時評:「家庭作業電子化」有利也有弊教育時評:「家庭作業電子化」有利也有弊>王營 近年來,學校老師通過網絡布置家庭作業的現象越來越多,比如通過微信群、QQ群布置作業,或者在客戶端上布置作業,各種名頭的作業客戶端佔據了家長的手機。
  • 教育時評:「重獎尖子生」的做法有待商榷
    教育時評:「重獎尖子生」的做法有待商榷王營(特約評論員)2020-09-04 14:19近日,高考錄取通知書已經陸續發放到考生手中,各地也對成績優秀的學子實施不同的獎勵辦法和形式。高中雖不是義務教育,但也要確保每一名學生都達到高中學業水平。高中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一兩個考上清華北大的尖子生,用一兩個學生的成功換取大多數學生的失敗,而是要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讓每一名學生在取得學業進步的同時,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考入心儀的大學繼續深造。
  • 教育APP亂象多 號召學生「拉人頭賺錢」
    雖然這些學習類APP方便了老師教學、學生練習,但也暴露出諸多亂象。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打著學習名義的學習類APP,不僅成了「抄答案神器」,還充斥著大量的遊戲等內容,甚至還有學習類APP號召學生報名收費課程「拉人頭賺錢」。小遊戲跟學習綁定在一起對於家有學生的家長來說,學習類APP都不陌生。
  • [原創]教育時評:青少年科普教育不能太功利
    [原 創]教育時評:青少年科普教育不能太功利 發表時間:2020-09-01 11:11:00    來源:未成年人網
  • 2019高考時評寫作指導
    (結)【詳】      即:引——點——議——聯——結     除了「聯」,駁論與歸謬也是時評中運用比較多的技巧。這種時評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針鋒相對的觀點,這時採用的結構就稍有變化:先破後立。    所謂「先破」,即批駁對方錯誤碼,可以駁觀點、駁論擾、駁論證。尤其以駁對方論據的虛假、論證的可笑用得最多。
  • 教育時評:修建豪華校舍,何如其知也?
    教育時評:修建豪華校舍,何如其知也?對此,當地回應稱,是多校合併,從長遠看可行。地方政府想方設法投資,把學校建得漂亮一點,讓學生在溫馨的環境中讀書,體現了政府的教育情懷。但如果不顧地方財政狀況,甚至不惜債臺高築,修建超標的豪華校舍,這就不再是「情懷」的問題了,而是故作姿態搞「形象工程」,背離了學校育人的宗旨。
  • 教育時評:為何研究生越來越不會提問題?
    教育時評:為何研究生越來越不會提問題?教育時評:為何研究生越來越不會提問題?王營(特約評論員)2020-08-21 14:53「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你們儘管提問。」臺下鴉雀無聲。對於研究生導師來說,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
  • 教育時評:「吃光學生剩餘早餐」是學校開展節約教育的一堂好課
    教育時評:「吃光學生剩餘早餐」是學校開展節約教育的一堂好課教育時評:「吃光學生剩餘早餐長期以來,學校的思想教育往往都是掛在牆上,寫在紙上,說在嘴上,卻很難走進學生的心中。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很多,有以語言為主的言教,有以紀律約束為主的管教,有以教師行為影響學生的身教。這位女副校長不動聲色,將學生吃剩的早餐全部吃光,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節約,這比單純的言教和管教要好得多。
  • 25個高考作文熱點話題(好題與時評)
    人民日報系列時評:青春篇(值得印發)2020屆高三湘豫名校12月大聯考作文資料2020屆高三名校月考作文資料:致敬大師,放飛青春(如何寫好發言稿)  7、教育(相關近義詞:學校、家庭、社會)  《為科學素質教育添新綠》《校園文化,點亮青蔥年華》《更好的教育築就更好的中國
  • 人民時評:我們讀書倒底為了什麼?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努力使勞動者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日前,最近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上傳出消息:從明年起,除個別學生走向社會外,我國的初中畢業生將有一半升入高中,一半入讀職校。這消息讓人鼓舞,也讓人感慨。
  • 教育時評:預防青少年近視需學校和家庭同時發力
    教育時評:預防青少年近視需學校和家庭同時發力教育時評:預防青少年近視需學校和家庭同時發力王營大規模線上教育教學期間,孩子們視力受到多大影響?教育時評:預防青少年近視需學校和家庭同時發力近視率的上升的原因很多,包括課內外學業負擔過重、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戶外運動不足
  • 教育時評:「花23萬,物理只考了2分」暴露出什麼問題?
    教育時評:「花23萬,物理只考了2分」暴露出什麼問題?教育時評:「花23萬,物理只考了2分」暴露出什麼問題?王營河南鶴壁的周女士花了23萬,給兩個孩子報了輔導班。輔導班校長稱:「只要『糧草充足』,考外國語(省重點中學)沒有問題。」
  • 英文媒體視角下的90後時評作家肖亞洲
    中學階段發表大量時評文章,結集出版三本時評專著,天津市武清區楊村一中高三學生肖亞洲近期受到部分主流媒體的關注。10月22日,肖亞洲作為封面人物,登上我國唯一的英文日報《中國日報》旗下的《21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三版」,成為讀者關注的焦點。英文媒體視角下的90後時評作家肖亞洲是什麼樣兒?
  • 教育時評:需切實減輕教師的形式主義負擔
    教育時評:需切實減輕教師的形式主義負擔教育時評:需切實減輕教師的形式主義負擔其中明確,不得硬性要求中小學教師關注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微信公眾號或通過網絡投票、點讚、答題、知識競賽、推廣宣傳等方式開展與教育無關的活動。嚴格限制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會議和發文數量,不得在工作群、政務APP上濫發通知、隨意安排工作任務,不得要求教師隨時回復工作群信息。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教師抱怨:手機裡被要求裝滿了各種與教育教學無關的軟體,還被要求刷題、積分以及關注各種公眾號。
  • 十堰各學校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今年的4月23日,恰逢「世界讀書日」設立二十一周年,為了讓「全民閱讀」理念深入孩子心中,十堰各學校組織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多讀書,由此啟動了該校「中國夢,勞動美」為主題的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