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家庭教育,讓孩子在12歲之前養成這些好習慣

2020-09-03 堅定的錫兵6

小學生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孩子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要讓孩子養成哪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呢?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如下: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  

④說服教育和實踐鍛鍊相結合。  

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⑦及時教育與持之以恆相結合。  

習慣一: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向他們學習。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應該從別人的閃光點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能這麼做?」這個時候,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是極有必要的。  

曾經有個孩子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可同桌勇於發言,時常得到老師誇獎。孩子聽從媽媽的話向同桌請教「秘訣」,同桌大方地告訴他:「反正說錯了也沒關係,老師不會怪我們的。」正是這句話打開了孩子的心扉,慢慢地,這個孩子也跟著同桌主動回答問題,也正是這股勁頭,孩子的成績提高了,性格也越見開朗。  

習慣二: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幫孩子建立物權意識,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支配,可是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想要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別人的同意,不能偷偷拿,也不能明著搶。有的孩子會偷偷拿大人的錢去買東西,看到其他同學的玩具,孩子可能會「順手」拿回家。這正是孩子沒有物權意識造成的,爸爸媽媽要幫助孩子承擔責任。當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時,不要輕易界定孩子是小偷,請先幫助他分清楚:物品是有私人和公共的。對私人物品,不能亂碰;對公共物品,從哪裡拿的要放回哪裡,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就要學會等待。  

習慣三:講道理,善待他人  

每個人都願意面對一張微笑的臉。微笑待人的人,總是真誠友善、寬容大度,他們走到哪裡都會是受歡迎的人。爸爸媽媽應當教會孩子講禮貌,比如日常生活裡常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在請求他人幫忙時多用「麻煩你幫我……好嗎?」的句式,平時多關心他人……長久以往,孩子會收穫到比禮貌更有意義的人生財富。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每天上學時,會主動跟看門的老爺爺打招呼。別的孩子都沒有這樣的行為,這讓老爺爺對他印象深刻。有一天上課鈴聲響起,老爺爺沒等到那個孩子,不由得有些擔心。正當老爺爺走到路口瞧瞧時,恰好看到一個男人正對那個孩子拉拉扯扯,想把他拖進麵包車。老爺爺急忙衝過去,制止了壞人的行為,解救了孩子。可想而知,正是孩子對老爺爺平時的禮貌行為,才讓自己保命!  

習慣四:遵守時間  

合理的生活安排、規律的作息可以增強孩子的秩序感,樹立時間觀念,提高做事效率。但讓孩子學會守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以身作則的同時,可以嘗試把主動權交到孩子手裡:「10分鐘後就關掉電視去做作業」、「再睡20分鐘就得起床了」。慢慢地,孩子也不會為了偷懶找各種藉口。  

習慣五:在錯誤中反思自己  

孩子在生活中做錯事,在學習中做錯題是常見的事,如何做到下不為例,這就需要孩子能在錯誤中反思自己,從而徹底改正過來。  當孩子做錯事時,爸爸媽媽請別光顧著責怪他,不妨這麼反問:「你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嗎?」等孩子回答後,認真和孩子約定:「那下次我們記住這個教訓,不要再犯了好嗎?」對待學習也是,懂得反思的孩子能夠及時總結,查漏補缺,大大減少錯誤再次出現的機率。從長遠來看,這能夠「縫補」知識漏洞,給孩子的學科打下牢固的基礎。  

習慣六:自己的事自己做  

很多家長怕把事情交給孩子做的話,孩子會搞砸,可是誰第一次做事不是迷迷糊糊的呢?多給他一些嘗試的機會,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像!請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在孩子學會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  

特別在孩子進入小學後,起床問題,疊被子,整理房間,收拾書包等這些事情就不要再為孩子包辦了。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舉辦「小儀式」慶祝孩子的長大,然後提醒孩子:「你現在走進小學,已經是小大人,以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做好。」  

習慣七:做事有計劃  

做事有計劃的人才會贏得信任,不至於臨時抱佛腳。有些孩子每次考試前就一團亂麻,做作業時三心二意,早晨起床上學常常找不到襪子,零用錢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當孩子有這方面的壞毛病時,一定教會他懂得計劃的重要性。不妨讓孩子在睡前梳理好第二天的日程,讓孩子抄在便利貼上方便執行。養成這個好習慣,孩子絕對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三歲之前,要給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長大後才能有教養
    家長作為孩子第一個接觸的成年人,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在正式上幼兒園之前,孩子的教育幾乎都要由家長負責,吃喝拉撒、禮儀教養等都需要家長一手包辦,這時就非常考驗家長的素質和能力。不過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如何才算正確的教育,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 孩子12歲前要養成7個好習慣,對成長影響很大
    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後,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紮下根來就難多了。那麼,哪些習慣是孩子從小就需要培養的?
  • 三歲之前讓孩子養成7大良好習慣,讓孩子一生受益,建議收藏
    習慣的養成早在三歲的時候就該養成了,三歲之前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間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育兒專家明確指出,如果一個孩子在3之後再改變習慣,那是很難的一件事情。3歲不誇張地說,就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養成好的習慣對以後發展有重大意義;養成壞的習慣則影響終生。
  • 事關孩子未來,12歲之前,不管多難父母也要逼他養成4個好習慣
    在日常的生活中,作為孩子心智未成熟時期的直接影響者,父母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辦事、能力、學習等等行為,都跟一個人的習慣密切相關。養成好的習慣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但若是從小開始養成了好的習慣,就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一個好的習慣源於對自己長期的嚴格自律,來自於對目標的堅定追求。
  • 6歲之前,養成3個好習慣,孩子會更優秀,將來會對你充滿感激
    但是一旦養成了壞習慣,這是會伴隨你一生的,所以,想要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習慣,從小就要開始培養了。有些人常說,孩子這麼小,你們說的這些養成好習慣的好處,等他長大了之後會自己會明白的。父母想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6歲之前
  • 董卿分享育兒經驗:適當的逼孩子一把,6歲前再難也要養成好習慣
    教育,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家長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抓住教育的關鍵點,關鍵時期,但是很多家長卻因為不知道錯過了機會,導致後期亡羊補牢都來不及。而孩子教育的關鍵點就是給孩子養成一個個良好的習慣,讓孩子能夠自己在知識的海洋裡翱翔。
  • 如何教育孩子養成好習慣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特點,適當為孩子立規矩,如:玩具玩完後必須放回原處,逐漸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和愛清潔、講衛生、有的好習慣。 二.*文明禮貌習慣 禮貌看起來是種外在的表現,實際上它反映的修養, 體現一個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父母要學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34;、&34;、&34;、&34;、&34;等。
  • 孩子好習慣應該在上學之前養成,不僅家長省心孩子還優秀
    我最近在寶媽的交流群裡看見他們在交流,說的是有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大學了,但是換洗的衣物還是會每周放假的時候拿回家讓家長幫忙洗,現在就是讓幫忙做一點家務都會因為這些而吵架,我看著這位家長無力的語言,心裡瞬間也是感慨萬分。
  • 12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他會越來越出色
    孩子在12歲之前,家長要監督他們養成這5個好習慣,將受益一生。一、制定計劃的習慣,有備無患。孩子12歲前,就要常常自省自己的得失,把自省當作一種習慣。怎樣擁有自省的習慣呢?孩子三歲的時候,你追著他認字;孩子四歲的時候,你追著他念詩;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小學了,還得追著他寫作業;......
  • 12歲前,請家長逼孩子養成這4類好習慣,以後他們會感激你!
    那麼,孩子應該養成哪幾類好習慣呢?1、良好的健康習慣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黃金期,作息和飲食都非常關鍵。在作息方面,家長要監督孩子做到早睡早起、勞逸結合。健康的體魄,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必要前提,家長務必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2、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如何、考試成績多少分,這些都和孩子的學習習慣有關。
  • 12歲之前,不管多難也要讓孩子養成4個好習慣,未來他會感激你
    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更優秀,12歲之前養成這幾種習慣等到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之後,想要改變也就十分的困難了。一些兒童教育專家就建議:在孩子12歲之前,幫助他們養成這幾種習慣很關鍵。畢竟孩子到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會更加叛逆,父母讓往東他往西,這時候想要教育就非常的困難,所以,一定要在12歲之前明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 家有小學生的家長看過來,好習慣養成表,讓孩子更優秀
    為什麼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有一個小故事打動了我。20世紀90年代,蘇聯在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前,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而正是這個小插曲決定了誰能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而這個小細節,正是好習慣的表現,如果平常生活中沒有一個好習慣,就很難把它轉化為一種行為。當一種行為成為習慣時,不用經過大腦思考,自然會產生一種行為。俞敏洪曾經說過:一個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有優秀的習慣。
  • 養成這些好習慣 讓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那麼,孩子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自立自強的習慣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比如先試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慢慢再給孩子提供和創造動手的機會。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所以應該讓他在很小的時候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 「三歲看大」,讓孩子3歲前就養成這些好習慣,娃將來能少走彎路
    等到孩子可以上學了,也能記事了。父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培養感情,也不耽誤自己的工作。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的養育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形成一對一的感情,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人生的前三年有恩於孩子,以後的日子才能立威於他。三歲之前的努力,是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撫養,也是性格的培養,將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 15歲之前,請幫助孩子養成這7個好習慣,會令孩子受益終身
    習慣的力量可謂是異常強大,孩子的成功與否絕大部分源於孩子的習慣如何。不良習慣會讓孩子走了歪路,好的習慣能讓孩子在道路上披荊斬棘,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能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習慣就是家長在孩子年幼時播下的一粒種子,當這顆種子健康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時,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 教孩子養成好習慣 養成好習慣的辦法
    孩子二至三歲時,家長就應該給他立下規矩,諸如玩完玩具必須放回原處,否則就沒收玩具。大一點兒的孩子給他制訂每天大致的作息時間,明確勞逸和做事的要求,讓他意識到每一種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秩序和準則,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肆意違背。  二、教育要得法  家長要依據孩子的實際採用適當的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要注意講求方法和實效。
  • 12歲前,請逼孩子養成這5個好習慣,他會感激你一輩子
    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這些都跟你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但是習慣並不是靠一天兩天養成的。孩子12歲之前,請家長逼孩子養成這5個好習慣,他會感激你一輩子。
  • 12歲前讓孩子養成這6個好習慣,再不培養就晚了
    文:超媽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要趁早培養優秀的習慣,在孩子12歲前必須養成的7個好習慣,希望父母重視起來。要趁小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比如按時睡覺吃飯,按時起床學習,當孩子習慣了按時做事,生活就會慢慢變得自律。等他們上了初中和高中後,就會有自己的節奏。
  • 3-12歲是孩子好習慣養成「最佳期」,一旦錯過,想再改就難了
    對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成功,而不良的生活習慣會讓孩子長大後一無所有。調查結果顯示,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是在3-12歲。過了這段時間,一些養成的習慣 基本都固化了,父母很難再去幫助孩子改正。那麼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
  • 哈市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專題報導
    本次推出的「居家生活,這樣養成好習慣」系列課程是針對新冠狀肺炎疫情期間,學生長時間居家生活而特別錄製的,課程內容遴選自《哈爾濱市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指導手冊》(下簡稱《習慣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