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的提出,素質教育被放在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上,那如何在數學教學中來實現數學素養教育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數學素養才能更進一步知道怎麼去在教學中實施數學素養。其次數學核心素養對如今課堂教學有著怎樣的改變以及影響。最後,與數學核心素養要求下應完善數學教育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所認同,隨之 ,「數學素養」也成為全國數學教師的熱門話題之一,我們各個學校就在倡導對學生培養數學核心素養,那何為數學核心素養呢?這一詞最早出現在國家教委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大綱(試用)》中,人們普遍認為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
它的形成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漸進的自主生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省、反證的自我體驗過程。它一旦形成必將超過數學學科知識範疇,並發揮長期、實在的功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即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
數學素養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很生疏,其實它時時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場打折信息、家庭投資理財問題等。
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來滲透學生的數學素養呢?我認為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初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新課標的修訂,對數學教育有了很大的轉變,從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如今的啟發教學,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從課堂主人來說,教師不在是課堂的主人了,新課程改革提出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發展並提高,並將學科更加貼近生活,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關注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注意:首先,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其實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從內心深處來說我覺得數學其實是一門比較有意思的學科,數學在初中階段幾門學科中也是比較貼近並走進生活的。
例如最近在學習的勾股定理,就是畢達哥拉斯在生活中發現地磚鋪成的圖案,圖案反應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家裡的地磚這一詞快速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並且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做得到;又如平行四邊形一章,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學生迅速就能想到開關自如的柵欄門等,三角形穩定性的自行車大梁等;再如概率初步這章,概率與中獎解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擲硬幣、擲骰子、翻紙牌、摸彩球、轉轉盤、等遊戲,這章是及其貼近生活的,我讓學生自己擲硬幣、翻紙牌、翻杯子等,一步步引導,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
所以在教學中,我藉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創設情境,為學生設置懸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用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識,並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另外,課堂上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之中。
(二)關注初中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原來在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結果,而新課標的改變,卻將過程與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這就是一個本質的改變。這就是為何老師卻成了學生學習的助手,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改變使學生更加對學習感興趣,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以良好的學習習慣、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精神狀態自主學習,在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思考,在合作探究中動手、動腦、積極參與討論並與他人分享,在展示交流中補充、質疑、對抗、點評、提高。我在課堂中注意培養孩子以下習慣:多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動手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獲取知識;多思,通過自學、操作、嘗試等活動,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獲取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多說,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地去創造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探索過程中還將動手操作與觀察、思維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如在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一節課中,引導學生通過計算、發現、猜想、操作、驗證(數字計算、圖形剪拼)、歸納、等過程去認識、體驗平方差公式,通過數學活動,孩子們有了不同的獲取信息的經歷,有了不同的學習收穫,同時更有了不同的學習體驗,他們個個都對數學表現出了無限的熱愛,對學好數學充滿了信心。
(三)學會數學思考,培養數學意識。
我們的初中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怎樣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數學現象並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數學意識很重要,數學意識其實是指能主動地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考慮問題或進行思維的習慣,也就是通常說的「數學頭腦」。它包括: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統計觀念、推理的意識等。對於小學生來說,從入學開始就須初步培養,對於初中生應繼續加強,要求能夠用數和簡單的圖表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選擇一些簡單有用的信息並進行歸類,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從而 學會用數和簡單的圖表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收集處理信息並做出猜想,解釋結論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較強的數學意識。
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以下意識:遇到問題能夠自覺地的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面對一些事物時,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質並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能利用已知的知識推斷出與其有因果關係的新的知識的思維習慣,它是數學的嚴密邏輯性的反映。如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二次根式課後習題2的13題:探索99…9×99…9+199…9=規律,題中要求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四道有限個9的計算題,但是我要求學生通過口算(1)的結果,筆算(2)發現規律,用(3)筆算進一步去驗證規律,即通過舉例、驗證、推廣,不知不覺運用了歸納類推思想。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目的。
(四)完善數學教育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素養。
傳統數學教學的評價觀是「以教師評價為中心,以結果評價為中心。」這種評價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制約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在素質教育引領之的學生核心素養中指出評價的功能就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師優化、改進教學實踐。因此,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數學評價體系。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聯繫實際創造條件,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各種探索活動,促進個性發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探索活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所在,真正提高初中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