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幾千年非遺工藝做的古法香膏,清雅入骨風雅至極

2020-12-19 美物計

國人愛香,自古有之。

用香、品香,早已成為東方生活美學裡的一大雅事。

作為中式「固體香水」,古法香膏一直備受文人雅士喜愛。

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不僅常以香入浴,更以香膏敷面以養顏,所以才留下了「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的美譽。

中國人對香的喜愛仿佛刻進了骨子裡,區別於國外香水的濃妝豔抹,這種清新怡人、淡雅的香氣反而更適合我們。

以之搭配中國人嫻靜內斂的氣質,再合適不過了。

【好物推薦】

點擊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以真花瓣入香,沿承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冷吸法」萃取香材香氣,如此層層工藝得到的香膏,保證了香氣儘可能的純正、純而且富有層次感。

少了酒精的刺激,溫潤、細膩,仿佛從身體自然散發出的香氣。

「青隱」以茉莉花香氣搭配純正的西湖龍井,花香茶香相映襯,清新怡人。

香氣男女皆宜,味道溫柔又不失有力量,頗有個性。

「春信」復刻蘇軾的清冷名香:「雪中春信」。

以沉香、檀香為基底,選取香氣幽深、淡雅的梅花,加上梔子花和丁香花,平添了幾分溫柔和甜潤,意蘊倍增。

除了香膏,還有「御清」線香和「玄蘊」香囊

或點或掛,自在聞香。

宅家或者辦公時,當你深感睏倦或心情鬱悶,不妨焚上一炷,希望它能釋放內心緊張和煩躁,給你的生活帶去幾分暖意。

「玄蘊」香囊掛在家中、車內、辦公室等,藥香花香隨一呼一吸進入肺腑,溫柔地趕走潛藏身體的寒涼之氣。

傳統古法工藝:制香的藝術

制香絕非單純的「依葫蘆畫瓢」。它需要根據古籍所記載香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人文理念,以及香料配方所蘊含的意義來確定最終的用材。

製作工藝也要不斷以古方為基礎加以現代改良。

小小一罐香膏,需要耗費的工序卻不下數十道。

從伺花、配伍、炮製……到成香,每一步都非常考驗手藝人的功底。

伺花:只取將開未開的花苞作為花材,此時花的吐香尤為鮮活。

合香:依據香材本身特性,以「君、臣、佐、使」為制香配伍方式,各種香材各司其職、盡展其性,和諧地逐層釋放其香氣。進入正式制香工序後,要將幾種花材一同蒸浸,擠出花水。

再用花水浸泡沉香、檀香、藿香、碾碎的丁香等香材數日之久,繼續同蒸、熬煮,使之充分吸收花香。

熬至陰乾後,將香料浸泡於杏仁油中混合獲得花油,以現代蒸餾技術萃取得到精油。

緊接著就到了關鍵的一步:傳統「冷吸法」,在玻璃板上塗滿、鋪平混合了花油的凝脂。

新鮮花材置於凝脂之上,使其慢慢吸收花香。這道工序也叫「窨」(ⅹun),同「燻」。

仔細觀察花材的變化,待枯萎之前,需要去除舊花、鑷去雜質,再放上當日採摘的花材。

反覆窨取足足36次,讓凝脂吸飽滿噹噹的芳香精粹。

讓花材浸泡在霍霍巴籽油中,同樣不斷更換新鮮原材,將花油、精油、凝脂、花蠟、蜂蠟等,以現代工藝同加熱融化、罐裝。

春日的香調「青隱」

如果將香水比作西方的十四行詩、華麗又浪漫,那香膏就如同東方的律詩絕句、含蓄而雋永。

為了讓古方古香在現代為更多人所知、更久遠地流傳。

制香手藝人杜昱霖以香學古籍為基礎,沿承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冷吸法」萃取香材香氣,復刻了一系列純正東方調的手工香膏。

一開蓋,就能感受到茉莉的清甜拂面而來,草本綠植的氣質濃鬱,仿佛正置春日庭院,草長鶯飛。

古樸的木香貫穿其中,也讓原本輕薄的花香變得更加安穩舒適,多了幾分禪意。

【好物推薦】

點擊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清冷名香「雪中春信」

相傳,蘇軾除了詩詞留名,還是「愛香人」。

為了合出早春寒意料峭時、梅花初綻的香氣,他足足用了七年時間。

用梅花蕊中的雪為香引子,佐以沉香,白檀等香材,製得「雪中春信」一方。

春信的精髓在於,呈現出了初春時梅與雪的相融之清冷美。

當柔飲的香膏與溫熱的肌膚相接觸,香氣開始層層綻放。

沉穩的木香讓整支香調變得溫暖,令人心安,還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

採擷於天然的瑩瑩香膏,自然不能用普通容器敷衍。

它的釉面明澈溫潤,手感細膩,毎一件均由景德鎮的匠人精心燒制而成。

他以淺淺的灰、沉靜的藍來復現東方儒雅篤定的氣質。

灰白瓷釉色澤古樸,青花臘梅紋樣婉約,需經過高溫慢燒、多次入窯方可得到。

待一罐香膏用盡,香盒可別扔,能用作盛放香丸、首飾等小物件,當成裝飾、或是賞玩,都挺美的。

相關焦點

  • 千元外國香水有人搶,百元古法香膏被嫌貴,中國香真的不香嗎?
    而真正的古法香膏,由於製作工藝步驟繁多、複雜,能流傳至今都極為不易,掌握手藝的工匠更是少之又少。2014年,「傳統香製作技藝」被收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算是為消費者提供了辨別「古風」與「古法」香膏的區別。但有縫的網絡,最怕有心人。
  • 傳統香膏物美價廉 可做進口香水「平替」
    不久前,某帶貨主播曬出一款香膏(即固體香水),一上架便遭瘋搶,並被消費者稱之為平價「香奈兒」。而趨之若鶩的買家看上這款「平替」香膏的主要原因,不僅是它的「高級的氣味」和「親民的價格」,還看重其所用香料與範哲思、CK等大牌香水來自同一家香料公司。
  • 千年茉莉花膏製作古法重現 非遺大師定製《魔域》花魁賽臻禮
    8月7日《魔域》花魁賽強勢來襲,專屬情侶時裝、華美仙舟、靈動羅傘等新品豪禮霸氣助陣外,更牽手新中國第一代調香師,非遺傳承人——郭斌,打造本屆七夕花魁賽限量茉莉主題臻品茉莉花膏,重演古法之美!重拾古法 非遺傳承人惟願"一生莫離"2016年,福州茉莉花膏製作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非遺主題文化活動,從10月17日起,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並將持續一周多時間,包括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等多個環節。
  • 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
    而就在這油菜花附近的村落,卻存留著一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而且還有一個手抄紙博物館。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騰衝市界頭鎮至今仍然沿用傳統的古法造紙,當地人稱「手抄紙」。經過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很好地傳承了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技術。
  • 非遺古法秘制!紅遍嘉興的這隻「百年老鵝」來松江啦
    據了解,嘉興味德豐古法滷味一直沿襲清末創始人林氏烹調手法,百年來代代相傳,嚴守祖訓,滷味製作「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尤其是味德豐古法醬鵝製作方法獨特,五道工藝更是匠心嚴苛。味德豐古法滷味是還是嘉興赫赫有名的老字號,浙江省名菜。 在長三角大名鼎鼎的嘉興味德豐古法滷味真的要來松江嗎?
  • 古法造紙術,純天然花草與紙的融合藝術
    紙經過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它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及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古法造紙的鼻祖。傳承中華非遺蔡倫造紙,我們一起走進貴州,體驗古代發明專屬花草。看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丹寨花草紙的做法,竟然和一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完全相同。在黔東南的一些偏遠村落,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古法造紙術,據專家考證,其製作工藝屬唐代的造紙工藝。古法造紙成品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
  • 打卡非遺生活館,華富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古法造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徐麗近日,福田區華富街道組織轄區30餘名青少年代表,赴「工業強國青少年培育活動基地」之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參觀學習,讓青少年零距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體驗古法造紙傳統技藝。首先,講解員帶領大家參觀非遺生活館,了解非遺傳統老物件、非遺元素新文創產品、多種非遺技藝刺繡,如潮繡、苗繡、馬尾繡、蘇繡、王府刺繡等。在手工體驗環節,大家對傳統手工藝充滿了好奇,小朋友們各個豎著耳朵認真聽老師講解關於非遺傳統文化,學習古法造紙的步驟。在實操課開始時,大家迫不及待的拿起手中的工具進行實踐。期間,家長義工手把手指導孩子們怎麼去製作平整的紙張。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復興漢唐古法造紙工藝,這個貴州山村的紙能保存1500年
    時過境遷,當現代文明裹挾著商業法則充斥並包圍世界時,高原上平凡的構樹則讓上千年歷史的「丹寨石橋古法皮造紙工藝」完整保留至今,並在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興武,時常會在萬達丹寨小鎮大批遊客造訪時,在攝影攝像的燈光閃爍下,演示古法皮紙40多道工序中的重要幾環。
  • 遇江南 賞非遺 濃濃「蘇味兒」香溢澳門
    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傳承人蔡霞明饒有興趣地向我蘇網記者介紹,「因為要用絲來呈現各種相近的顏色,從工藝上來說,用緙絲製作水墨畫難度很大,技術含量也很高,這幅作品總共用了8-10個月才完成。」 在她成長的同時,緙絲這項技藝也在慢慢為大眾熟知,「當年別人只覺得我做出來的產品漂亮,並不覺得有多難做。後來我把緙絲機帶到現場讓大家親眼見識製作過程,越來越多的人才意識到,原來這是一項技巧性很強的活兒,大家才慢慢正視起來。」因為工藝的複雜,緙絲至今無法被機器替代。   「一寸緙絲一寸金。
  • 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 新品上線|伊思梵固體香膏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款由伊思梵首席調香團隊最新開發出來的固體香膏,和傳統香水比起來,它有八大好處噢~①軟潤細膩,質地親膚。可隨意塗抹於身體的任何部位,瞬間便散發出浪漫迷人的幽香。②小巧精緻,顛覆傳統。每一款香膏都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層層質檢,天然無刺激,敏感體質也可放心使用噠。⑤輕若無物,無感便攜。香膏自身超輕無負擔,裝口袋、裝包包,怎麼方便怎麼來⑥輕鬆易推,便捷補香。
  • 宣城:古法造紙 手工宣紙續新章
    原標題:【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古法造紙:手工宣紙續新章工人們正在打包線上訂單質地綿韌、光潔如玉、不蛀不腐、墨韻萬變,這些詞都市用來形容宣紙的特色,安徽宣城涇縣作為宣紙的產地,近年來在保護手工宣紙製作非遺文化傳承的同時,也在不斷做「紙文章」,將高質量發展和宣紙加工技藝
  • 熱烈慶祝心境界元寶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寶山區古法撥筋非遺傳承...
    2020年10月28日上午十點,在赤峰元寶山區文化局各位領導和赤峰市非遺專家組的大力支持之下,心境界元寶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寶山區古法撥筋非遺傳承基地落成,並舉行了基地掛牌儀式。赤峰市非遺中心陳玉華主任,赤峰市蒙醫中醫醫院副院長馬海棠教授,元寶山區文化局副局長李虎同志,共同為基地落成揭牌。古法撥筋技術依據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經筋篇通過專業工具的刺激,通過特殊的撥筋八法劃撥、切撥、刮撥等手法對筋結瘀堵進行處理,調達氣血,使得全身經絡暢通。
  • 古法工藝,仙遊名小吃在新加坡成網紅美食
    古法工藝,仙遊名小吃在新加坡成網紅美食 2020-06-21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雲南羅平:依魯菜籽油延續古法榨油 走進千家萬戶_旅遊中國_中國網...
    羅麗江組建起了羅平金豐油脂有限公司開發古法壓榨菜籽油,掛牌成立了「雲南省物質文化遺產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傳習所」,建起羅平菜油博物館,成功註冊「依魯」商標對羅平古法壓榨菜籽油進行保護,確保物美價廉的「依魯」古法壓榨菜籽油走進千家萬戶,讓老百姓吃上放心油。羅平金豐油脂有限公司開展古法壓榨菜籽油技藝「源頭體驗」,過去神秘的羅平依魯傳統榨油工藝如今走出深閨,讓消費者和遊客親身體驗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一雙巧手演繹傳奇人生,一顆真心守護非遺文化!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任淑娥,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任淑娥,女,1974年出生,山西省芮城縣人,山西省級非遺傳承人,運城市工藝美術大師。可愛的小耳朵,纖細的鬍鬚,五彩的花布通過縫紉之後,被製成了一隻可愛的小老虎,活靈活現,逼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