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香,自古有之。
用香、品香,早已成為東方生活美學裡的一大雅事。
作為中式「固體香水」,古法香膏一直備受文人雅士喜愛。
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不僅常以香入浴,更以香膏敷面以養顏,所以才留下了「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的美譽。
中國人對香的喜愛仿佛刻進了骨子裡,區別於國外香水的濃妝豔抹,這種清新怡人、淡雅的香氣反而更適合我們。
以之搭配中國人嫻靜內斂的氣質,再合適不過了。
【好物推薦】
點擊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以真花瓣入香,沿承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冷吸法」萃取香材香氣,如此層層工藝得到的香膏,保證了香氣儘可能的純正、純而且富有層次感。
少了酒精的刺激,溫潤、細膩,仿佛從身體自然散發出的香氣。
「青隱」以茉莉花香氣搭配純正的西湖龍井,花香茶香相映襯,清新怡人。
香氣男女皆宜,味道溫柔又不失有力量,頗有個性。
「春信」復刻蘇軾的清冷名香:「雪中春信」。
以沉香、檀香為基底,選取香氣幽深、淡雅的梅花,加上梔子花和丁香花,平添了幾分溫柔和甜潤,意蘊倍增。
除了香膏,還有「御清」線香和「玄蘊」香囊。
或點或掛,自在聞香。
宅家或者辦公時,當你深感睏倦或心情鬱悶,不妨焚上一炷,希望它能釋放內心緊張和煩躁,給你的生活帶去幾分暖意。
「玄蘊」香囊掛在家中、車內、辦公室等,藥香花香隨一呼一吸進入肺腑,溫柔地趕走潛藏身體的寒涼之氣。
傳統古法工藝:制香的藝術
制香絕非單純的「依葫蘆畫瓢」。它需要根據古籍所記載香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人文理念,以及香料配方所蘊含的意義來確定最終的用材。
製作工藝也要不斷以古方為基礎加以現代改良。
小小一罐香膏,需要耗費的工序卻不下數十道。
從伺花、配伍、炮製……到成香,每一步都非常考驗手藝人的功底。
伺花:只取將開未開的花苞作為花材,此時花的吐香尤為鮮活。
合香:依據香材本身特性,以「君、臣、佐、使」為制香配伍方式,各種香材各司其職、盡展其性,和諧地逐層釋放其香氣。進入正式制香工序後,要將幾種花材一同蒸浸,擠出花水。
再用花水浸泡沉香、檀香、藿香、碾碎的丁香等香材數日之久,繼續同蒸、熬煮,使之充分吸收花香。
熬至陰乾後,將香料浸泡於杏仁油中混合獲得花油,以現代蒸餾技術萃取得到精油。
緊接著就到了關鍵的一步:傳統「冷吸法」,在玻璃板上塗滿、鋪平混合了花油的凝脂。
新鮮花材置於凝脂之上,使其慢慢吸收花香。這道工序也叫「窨」(ⅹun),同「燻」。
仔細觀察花材的變化,待枯萎之前,需要去除舊花、鑷去雜質,再放上當日採摘的花材。
反覆窨取足足36次,讓凝脂吸飽滿噹噹的芳香精粹。
讓花材浸泡在霍霍巴籽油中,同樣不斷更換新鮮原材,將花油、精油、凝脂、花蠟、蜂蠟等,以現代工藝同加熱融化、罐裝。
春日的香調「青隱」
如果將香水比作西方的十四行詩、華麗又浪漫,那香膏就如同東方的律詩絕句、含蓄而雋永。
為了讓古方古香在現代為更多人所知、更久遠地流傳。
制香手藝人杜昱霖以香學古籍為基礎,沿承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冷吸法」萃取香材香氣,復刻了一系列純正東方調的手工香膏。
一開蓋,就能感受到茉莉的清甜拂面而來,草本綠植的氣質濃鬱,仿佛正置春日庭院,草長鶯飛。
古樸的木香貫穿其中,也讓原本輕薄的花香變得更加安穩舒適,多了幾分禪意。
【好物推薦】
點擊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清冷名香「雪中春信」
相傳,蘇軾除了詩詞留名,還是「愛香人」。
為了合出早春寒意料峭時、梅花初綻的香氣,他足足用了七年時間。
用梅花蕊中的雪為香引子,佐以沉香,白檀等香材,製得「雪中春信」一方。
春信的精髓在於,呈現出了初春時梅與雪的相融之清冷美。
當柔飲的香膏與溫熱的肌膚相接觸,香氣開始層層綻放。
沉穩的木香讓整支香調變得溫暖,令人心安,還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
採擷於天然的瑩瑩香膏,自然不能用普通容器敷衍。
它的釉面明澈溫潤,手感細膩,毎一件均由景德鎮的匠人精心燒制而成。
他以淺淺的灰、沉靜的藍來復現東方儒雅篤定的氣質。
灰白瓷釉色澤古樸,青花臘梅紋樣婉約,需經過高溫慢燒、多次入窯方可得到。
待一罐香膏用盡,香盒可別扔,能用作盛放香丸、首飾等小物件,當成裝飾、或是賞玩,都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