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影響之中,香料微微與美味聯繫的在一起,若是一種植物,它本身就是以一種臭氣燻天,甚至於在古代時候,便有人用屍體下腐臭的泥塊,腐臭屍體中的腦漿來形容它,你會相信這樣模樣的它是香料嗎?今天聊的這種香料便是這樣的一種存在。若是您到印度詢問,阿魏是不是香料,印度人絕大多數會肯定地告訴您肯定的答案。若是你在國內尋味,多數朋友則是會給您否定,甚至有些朋友連聽說都沒有聽說過。難道說是因為阿魏的口味並不合適於我們,最終導致了它作為膳食香料的身份不被認可?
提起印度的料理,大家最先聯想到的是咖喱,印度本土的咖喱之中,鬱金和阿魏是它濃鬱和特殊風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咖喱口味在我國有著十分廣泛的受眾。再說了粵式正宗的名菜蒜蓉排骨,它也是會使用阿魏的,同樣也是十分廣泛的受眾,所以造成我們對於阿魏作為香料身份認同差異的情況,它應該和口味的接受程度無關。
根據我們可以考究的史實,阿魏和我們常用的香料不同,我們大多數香料都是先以中藥的身份被認識,然後才會出現它們作為膳食香料的身份,而阿魏正好是反過來的。在明代之前,阿魏便被認為是可以用於烹煮羊肉以去其肉臭,而它中藥的身份反而是到了明代《本草綱目》之後才被廣泛認同的。看到這裡,相信不少朋友會覺得疑惑,既然很早便將阿魏用於烹飪,為什麼會到今天這種情況呢?這根本的原因還是要歸結於佛教在我國的盛行。早在南北朝時期便確立的《梵綱》,它作為當時大乘佛法的戒律而存在,其中倡議不食『五辛』,所謂五辛是五種用於烹飪的植物,其中便有阿魏!雖然佛教的傳播範圍日益廣泛,大致到了清代初期的時候,絕大多數的信眾都不再食用,進而影響了其他人對阿魏膳食香料身份的認知,從而致使它在多數人眼中只是一味中藥。
可凡事都有例外,阿魏作為一種膳食香料的身份,對於真正喜歡美食,沉浸在美食汪洋大海的人來說,是怎麼說也不願錯過的,同樣的在清代,美食大家袁牧先生,他便在自己的《隨園食單》中記錄了不少使用阿魏的用法,從而在傳承中讓不少食客、廚師們還能記住阿魏還是一味膳食香料。其中一道使用阿魏和八角、小茴香、桂皮、砂仁搭配黃酒製作的老湯,讓一些師傅將之用於滷水的烹飪之中,也讓一些師傅們明白阿魏可以抑制牛肉、羊肉的腥臊。
時至今日,雖然阿魏在我們國度中使用於烹飪的情況不多,但是這並無法否認它作為一種優秀佐料的身份,相信喜歡香料的朋友對於它的存在一定會銘記,並通過一些方式傳遞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