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網際網路技術已經發展的夠快了,不斷的豐富著人們的生活,但技術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潮技術取代陳舊技術逐漸進化的過程中,它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後遺症。當新技術已經解決掉舊技術存在的問題的時候,這些科技後遺症仍然讓人們無法自拔於過去的使用習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較難適應新技術帶來的改善。到底有哪些使用習慣是科技後遺症表現?這些後遺症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問題?讓我們從最熟悉的後遺症來探討一下。
當年大哥大時代的鎳鎘電池有個特點,電池需耗完後再充滿電,不然電池壽命會縮短很多。鎳鎘電池的「記憶效應」就像祖訓一樣被傳下來,以及為了讓手機電池發揮的更好,第一次充電一定要充滿,每次必須耗完電量才充電。以至於在手機已經換成聚合物鋰電池的今天,不少人還遵循著「祖訓」。甚至使用各種毫無作用的電池管理軟體,唯一帶來的可能就只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了。
在iPhone 帶領我們進入全屏手機時代之後,也帶動了一個行業的蓬勃發展:手機貼膜。如果說前幾年的手機,日常使用的前提下,屏幕玻璃的工藝有限,經過無數人的驗證:不貼膜會導致屏幕產生劃痕。於是貼膜就像被深深的植入在我們的腦袋中一樣,周圍的朋友也會告訴你手機要貼膜,甚至還給出建議貼哪種膜,高透還是磨砂?於是在買來新手機之後,往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給它帶上套貼上膜。潛意識中我們已經養成了貼膜的習慣,即便到了今天,康寧公司生產的用於手機屏幕的玻璃已經足夠應付我們日常使用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缺乏安全感,不貼膜就不忍心用。即便要忍受著貼膜帶來的透光率下降、手感下降的問題,也不放心直接把手機裸奔使用。
藍牙——這個在成為手機的標配功能之後,也沒有多大的使用率。大部分場景下,藍牙只有兩個手機互相傳送歌曲、照片等情況下才會打開。在藍牙 4.0之前,打開藍牙是會給手機帶來一定的功耗的。由於使用頻率低和增加功耗這兩個原因,藍牙便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它很耗電,沒什麼用的時候儘量不要打開。而現在火熱的可穿戴設備不少都是通過藍牙來與手機進行數據交換,像Pebble Watch 的需求就是保持手機藍牙常開,實時傳送數據。 對於這種需求,儘管藍牙 4.0 的低功耗技術已經能夠在藍牙常開的情況下,做到一顆紐扣電池就能保證一年甚至數年使用的程度,對於手機來說是可以忽略的功耗,但還是有不少人從心理上難以接受藍牙常開,這都要歸功於藍牙 4.0 之前耗電的名聲。
Android 手機吃內存一直被吐槽,RAM 從 256M 到現在的 2G,內存增大了8倍,但一鍵清空內存的使用習慣一直是Android 手機用戶被逼著養成的強迫症。Android 上應用後臺的管理最大的問題不是佔內存,而是應用的開機自啟和後臺自啟(其實這也是被逼出來的)。清空內存之後,不少應用在後臺又默默的啟動。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能限制相關應用開機自啟和後臺自啟,一鍵殺應用的必要性就能降低很多。如果是Android 用戶轉到iPhone 的陣營,不了解iPhone 的內存機制的情況下,多數會不定時的打開最近任務列表,一個一個的點擊左上角的關閉符號。即便是iOS 7 和 Android 4.X 卡片式的多任務簡化了操作,但只要有一鍵加速的功能,這些卡片都將淪為擺設。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網絡環境不成熟的時候,kb都屬於計量大單位的梯隊。當年手機上的瀏覽器哪個壓縮的效果好,省流量便是王道。如果是在手機上聽歌,也是用電腦下載好,拷貝到內存卡中,更不用說是在手機上看視頻。我們都有超流量補話費的經歷,以至於只要是稍微耗流量比較多的應用在一開始都不受待見。在微信剛剛開始做的時候,用戶主要的需求之一也是省流量。流量是運營商的G點,但卻是用戶和開發者共同的痛點。從未養成記帳的習慣,但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恪守著統計流量的傳統。我們小心翼翼的使用流量,在智慧型手機的成熟和網際網路的多媒體豐富的今天,仍然不能放開約束,大手大腳的享受。WiFi 能提供一定的解決方案,但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還催生出了離線緩存的需求。對比一下Flipboard 國際版和中國版的差別,有一點就是中國版有內置離線閱讀的功能。除了Flipboard,像地圖、Podcast、在線音樂等應用,離線緩存這種解決方式只是一種暫存的臨時方案,它是不符合現代生活保持實時在線,獲取最新內容的需求的,在未來是註定要被拋棄的。時刻惦記著流量成為我們的後遺症,它將在運營商給出無限流量套餐之前一直折磨著我們。不得不吐槽一下某家即將上4G網絡的運營商,網速快了但流量的提高只能用可憐來形容。
手機上的鋰離子電池發展到今天,其脆弱程度遠沒有認為的那樣低。如果你愛怎麼用就怎麼用也不是不可以的,鋰電池是幾乎沒有「記憶效應」的。如今的手機電池裡均具有控制電流、電壓的IC晶片,在充滿時會切斷電源,甚至一邊充電一邊玩手機都不會給手機帶來什麼危害。且以現在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手機的使用時長達到兩年以上就是不錯的成績了,電池撐到換新機的那一刻是可以的。
那手機真的可以不貼膜麼?如今的中高端手機屏幕不少採用的都是康寧公司生產的大猩猩玻璃,經過了這幾年的發展,大猩猩玻璃也已經到了第三代。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大大提高了玻璃的硬度、耐劃度和韌度,已經能夠應付我們日常的使用強度,甚至於每年都會有不少新機評測視頻是專門拿刀劃手機屏幕以證明這樣都不能產生劃痕。當然因為玻璃的特性,鋼鐵類尖銳物體對其傷害遠沒有砂石大。如果你不是生活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手機經常與砂石打交道,就請盡情的享受屏幕裸奔的好處(小編現在使用的手機是裸奔的,不帶套不上膜,不服來辯)。至今我仍然清晰的記得當年在給我的iPod Touch 4撕下磨砂膜的那一刻,感覺整個世界都明亮了許多。我想康寧玻璃的研發團隊會想:我們到底要造出什麼樣的玻璃,你才能不貼膜啊。辛苦幹活這麼多年,竟然還是幹不過貼膜的地攤!(此處省略不文明用語若干)
藍牙的功耗現在已經不是問題,藍牙 4.0 顯著的特點就是超低功耗。同時除了藍牙之外的其他傳感器,比如 GPS、加速感應器、陀螺儀等等,在iPhone 5s 的M7協處理器和 Android 上的Sensor Hub 出來之後,能夠不通過CPU而獨立管理這些傳感器,大幅度的降低功耗。所以,同時配備藍牙 4.0 的手機和可穿戴設備大可一直打開藍牙,保持實時的數據傳送。iPhone 5s 和擁有 Sensor Hub 的手機也完全可以保持GPS打開狀態,忘記電量不足的尷尬。
一鍵加速是 Android 用戶獨家的被逼出來的強迫症。要告誡眾多開發者讓他們放棄在後臺自啟動是不太現實的。可行的方法就是有效管理自啟動應用,目前在這上面做的比較好的是MIUI,在系統層上提供了解決方案。否則一味的清內存均是徒勞無功。如果你沒有MIUI,只是眾多Android 用戶中的一員,不妨試著用一些安全管理軟體限制其他應用後臺自啟的方法,來治療清內存的強迫症。好在iPhone 系統底層沒有開放權限,才不會有什麼一鍵清理的應用存在。用 iPhone 的同學可以安心了。
大多數人不能緊跟技術的發展,熟知新技術的優勢,依然會靠傳下來的「祖訓」來使用這些設備。這裡只是列出了幾種後遺症,科技留下的後遺症遠不止這些,比如使用 Windows 系統的一些用戶會不定時的在桌面右鍵刷新,從Windows 系統的筆電轉到 MacBook 依然保留關機的習慣,文檔編輯的時候有了自動保存還是會不定時的按 CTRL+S 等等。當時的軟體、硬體、網絡環境限制了用戶的使用情景拓展,當新科技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驅除舊技術帶來的不良習慣,那些後遺症都會慢慢消失。正如同我們現在很難想像當年人們用32kbps的貓來連接網絡,那時彌足珍貴的使用網絡的心態已經不復存在。根除科技後遺症的動力還是要靠新技術的發展。
那麼科技後遺症會帶來哪些問題?對用戶來講,科技後遺症會在我們享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之前,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放下舊有的使用習慣。在使用新技術的時候,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會躡手躡腳的使用新產品,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和心思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對產品開發人員來講,用戶舊有的習慣會成為技術前進的阻力,新的技術得不到其充分的利用,甚至會催生出一些短期的需求。現有的條件制約,使得開發團隊不得不去花費時間、金錢去滿足一些在未來幾年後可能就不存在的需求,比如關閉手機應用、離線緩存。如果沒有這些臨時增加的需求,也許開發人員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值得投入的地方,技術也可能因此發展的更快。
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戒掉一個習慣也要花上一段時間。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科技帶來的後遺症,主動去接受新的技術,刻意去適應新技術放棄舊習慣,才能更快的促進科技的進步。儘管科技帶來的後遺症是一直在變的,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科技的局限性,未來科技發展解決了我們的後遺症,還是會有其他後遺症影響著那一代人,但能加速科技前進的步伐,去主動推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坦白來講,說了這麼多科技後遺症的東西,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該存在的技術問題還是會存在,該造成的後遺症還是會造成。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舊技術帶來的後遺症,去嘗試加快接受新的技術帶來的便利,努力去為新技術布道,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