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積累,盛唐李白等人都已經開始有了詞的創作。只不過當時詞的地位比較低下,僅僅是發軔而已,並沒有快速發展。到後來白居易乃至於晚唐溫庭筠的筆下,詞才真正展現出不一樣的色彩,並最終在五代詞人的手中完成蛻變。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李白的唐詞。主要有兩首作品,一首是《憶秦娥》寫的相思之苦;另外一首則是這首著名的《菩薩蠻》,我們雖不熟悉,但是寫盡了「斷腸人在天涯」的悲苦。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這就是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我們雖然對於這首詞並不太熟悉,甚至連這首詞是否是李白所寫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並不妨礙這首詞中有絕美的羈旅天涯的境界。細細品味其中的詞句,很有馬致遠筆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味道。
詩詞的上片還是景色描繪,渲染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還有抒情主人公抒發情感的氛圍。「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遠處舒展的樹林之上暮煙籠罩一片迷濛,仍是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
如此迷濛,帶給詞人的並非是朦朧之美,反倒更覺得悽涼。「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這是這首詞中的思婦形象,也是遊子的想像。夜色瀰漫進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由此遊子思婦的主題也就很明顯地展現出來了。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下片一開始是一組很有意味的對比。在家思念的女子站在玉石的臺階上痴痴的等待,但是思念都是徒勞的,因為不知道遊子什麼時候能夠歸來。與之相對應的是天邊的小鳥,黃昏之時快快地飛,積極的歸巢。
拿小鳥對比遊子思婦,其中的對比意味凸顯出思婦在家相思的苦澀,也更顯現出遊子天涯淪落的悲苦。
最後的十個字是無盡的慨嘆。「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哪裡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長亭連著短亭。
馬致遠筆下「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一道美麗的剪影,其中是天涯遊子說不盡的思鄉愁。但是在李白的筆下,則是天涯遊子最真切的盼望。
雖然李白留下來的詞很少,但其中已經顯現出對比詩歌的優勢之處,那就是長於抒情。雖然句子參差不齊,但是也對應了情感抒發的強弱不一。此後宋詞更是繼承並發揚了這一優勢,最終取得了和唐詩分庭抗禮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