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少見的唐詞,我們雖不熟悉,但是寫盡了「斷腸人在天涯」悲涼

2020-12-14 老張侃詩詞

宋詞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積累,盛唐李白等人都已經開始有了詞的創作。只不過當時詞的地位比較低下,僅僅是發軔而已,並沒有快速發展。到後來白居易乃至於晚唐溫庭筠的筆下,詞才真正展現出不一樣的色彩,並最終在五代詞人的手中完成蛻變。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李白的唐詞。主要有兩首作品,一首是《憶秦娥》寫的相思之苦;另外一首則是這首著名的《菩薩蠻》,我們雖不熟悉,但是寫盡了「斷腸人在天涯」的悲苦。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這就是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我們雖然對於這首詞並不太熟悉,甚至連這首詞是否是李白所寫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並不妨礙這首詞中有絕美的羈旅天涯的境界。細細品味其中的詞句,很有馬致遠筆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味道。

詩詞的上片還是景色描繪,渲染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還有抒情主人公抒發情感的氛圍。「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遠處舒展的樹林之上暮煙籠罩一片迷濛,仍是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

如此迷濛,帶給詞人的並非是朦朧之美,反倒更覺得悽涼。「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這是這首詞中的思婦形象,也是遊子的想像。夜色瀰漫進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由此遊子思婦的主題也就很明顯地展現出來了。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下片一開始是一組很有意味的對比。在家思念的女子站在玉石的臺階上痴痴的等待,但是思念都是徒勞的,因為不知道遊子什麼時候能夠歸來。與之相對應的是天邊的小鳥,黃昏之時快快地飛,積極的歸巢。

拿小鳥對比遊子思婦,其中的對比意味凸顯出思婦在家相思的苦澀,也更顯現出遊子天涯淪落的悲苦。

最後的十個字是無盡的慨嘆。「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哪裡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長亭連著短亭。

馬致遠筆下「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一道美麗的剪影,其中是天涯遊子說不盡的思鄉愁。但是在李白的筆下,則是天涯遊子最真切的盼望。

雖然李白留下來的詞很少,但其中已經顯現出對比詩歌的優勢之處,那就是長於抒情。雖然句子參差不齊,但是也對應了情感抒發的強弱不一。此後宋詞更是繼承並發揚了這一優勢,最終取得了和唐詩分庭抗禮的歷史地位。

相關焦點

  •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斷腸詩100句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曹丕: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韋莊: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李白: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賀鑄: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斷腸人在天涯」是我讀過的最悲涼的一句古詩。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寫秋思的詩詞有很多,但是寫出其雄壯悲涼的,只有這一首宋詞
    悲秋寫秋思的詩詞有很多,最著名的可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種情感在國人的思想當中,可謂悲秋的極致。這首詞同樣以「秋思」為題,但是內容遠遠超越了遊子羈旅、思婦盼歸的範疇,而是直接寫明的邊疆徵夫之淚,極言戰爭對於徵夫的影響,有悲涼之感,更有雄壯之美。
  • 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少年時讀這首元曲,課堂上即興把最後一句改成「斷腸人在哎呀」,振振有詞地和同桌解釋:腸子都斷了,當然是哎呀! 那時候年紀太小,不懂其中悲傷,只覺得短小好背,才勉強對它提起點好感。
  •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很早就喜歡這首詩詞,曾經年華錦瑟,守望一句詩詞,盼望著那個他,會於在水一方等待,莞爾一笑,輕輕的來到身旁;期盼蒹葭彼岸,是彼岸花盛開的地方,有清風流雲,小橋流水,一屋一柵欄,一桌一壺,壺中日月,明月淨窗,一個靜候的人,在爬滿蔥榮的窗前,望情緣份抵達!
  • 文本意義教學中對「空白」和「未定點」的填補 ——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為例
    [2]則要求我們在文本意義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教師自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空白」和「未定點」進行想像和補充,即重視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這一理論對閱讀教學,尤其是對充滿不確定的詩詞曲意義的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文學「四分法」的大框架下,「詩、詞、散曲,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三種主要樣式。」[3]。本文試以細讀馬致遠元散曲小令——《天淨沙·秋思》末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馬致遠:一曲天淨沙,寫盡斷腸人
    一曲天淨沙,寫盡斷腸人雖說是唐詩、宋詞、元曲鼎足並舉,但實際上就數這元曲悲催,數來數去可能背得出來的就是這「枯藤老樹昏鴉」了,喜歡文史的也許知道
  • 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有一段時間不曾翻讀元曲了,內心突然非常惦念。於是這個早晨,迫不及待地從書櫥裡找出來,細細翻看。尤其喜歡這首《天淨沙·秋思》。中學時代,語文課本裡有這首詞。
  • 詩人夢中驚醒,夜裡睡不著寫了一首詩,最後7字堪稱孤獨最高境界
    故鄉是遊子天涯最容易提及的話題,他們的心中總是裝著旅途,他們的心中也永遠懷揣著故鄉。但是平時這種傷感並不是經常湧現在心中的,只有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特定情境之中,他們的心事才可以流露出來。故鄉是遊子們一生的痛。
  • 詞人和李商隱齊名,一首唐詞卻寫盡讓人心酸的離別之苦
    他所寫出的那些詩詞內容非常豐富,比如寫自己羈旅天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出自他的筆下。又比如說他寫「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更是把抒情主人公的相思等待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這個詞人一生都沒怎麼做上官,天涯羈旅人生也是相當悲苦。在他30歲的這一年,為了求得更好的前程,他不得不和戀人分手,寫出了一首表達離愁別恨的經典詩詞。
  • 詩仙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狂放不羈,56字寫盡他的自信與傲慢
    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記錄,而李白則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上天入地,他的想像力汪洋恣肆,如大江大河,奔湧不息,令人讀來心潮澎湃。李白的性格極度張揚,和他寫的詩一樣,在當時讀李白的詩就像飲了一杯烈酒,火辣辣地刺激著人的神經。
  • 十首詩詞,寫盡最無奈的人世悲涼
    人世間總有太多悲涼的事情,陰陽永隔,天各一方,知己零散、時光匆匆,都讓人無奈感傷,在詩人的筆下,這些悲傷更顯得無奈悲戚。《桂殿秋·思往事》【清】朱彝尊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 讓李白、杜甫都甘拜下風的詩,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不僅如此,後來李白還完全模仿這首詩,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雖然也寫得非常好,但是後人還是覺得稍遜崔顥一籌: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李白「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啥,其實有五種說法
    李白有30多首古詩入選唐詩300首,可以看得出文學史上對於李太白詩歌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在五言絕句當中,李白一共有兩首作品入選。一首是書寫女子相思的《怨情》,另外一首歌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一首詩寫盡了詩人的孤獨豪放,李白《月下獨酌》深度翻譯和賞析
    愛喝酒的人一般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鬱已久的話傾吐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無處可說,只好與明月和自己的身影為伴。
  • 一首斷腸曲,嘆盡心中無限事
    他所創作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雖僅有28個字,卻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韻味無窮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小令。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一、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枯藤」「老樹」兩個詞營造了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
  • 李清照晚年的一首冷門詞,結尾一句驚豔世人,說盡了人間的悲涼!
    後來的很多學者都將李清照的詞歸為了婉約派,不能說這樣的劃分不正確,畢竟她筆下的絕大多數的詞(雖然僅有四十幾首)都是用一種唯美典雅又帶有自然的筆觸,描繪了自己勇敢堅韌與風流蘊藉,可以說數量不多但是篇篇精品。她的那句: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 一首詩寫盡了詩人的孤獨豪放,李白《月下獨酌》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愛喝酒的人一般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鬱已久的話傾吐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無處可說,只好與明月和自己的身影為伴。
  • 溫庭筠最著名的唐詩,10個字精彩至極,寫盡天下遊子他鄉奮鬥之苦
    說到晚唐詩人溫庭筠,可能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些描寫女子梳妝打扮的唐詞。作為花間詞的創始人和代表詞人,溫庭筠很有天分,但是一生不得志。溫庭筠和晚唐詩人李商隱並稱為溫李。這首唐詩的題目是《商山早行》,其中我們最熟悉的詩句就是這首詩的第二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十個字勾勒出了一幅非常精彩的畫面,但是每一個字都又各自代表一種獨特意象,其所創造獨特的意境之美,時至今日讀來依然讓人感覺到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