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做應試教育,還是填鴨式教育?

2020-12-11 姓林的雷較瘦

一直以來,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認為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完全比不上歐美發達國家的素質教育。而且,這個說法在很多沒出過國也不了解歐美教育的家長那裡非常受歡迎。

他們認為歐美教育好的原因,大多數都來自道聽途說,即網絡文章,或者少數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家庭的聲音。然而,事實的真相是,歐美的教育是為統治階級準備的、排他式、壓迫式教育,而不是為了培養人才的。

感興趣的話,你可以看《特權:哈佛與統治階級的教育》這本書,了解歐美的教育真相。

雖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們的基礎教育可以說得上是全世界最強的。應試是這個教育體系最重要的基本目標,每個參與的孩子最終幾乎都想拿到一張名牌大學的門票。換言之,應試教育不只是教育,還是一種公平的選拔機制,將全國中最有潛質的一部分人挑選出來,讓他們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引領國家科技、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

這是一個淘汰機制。過程中,必然會錯失一些好的苗子,但同時也會提升參與者的整體實力。於是放眼全球,出產尖端科技人才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這些人才非常受歐美歡迎。甚至應試教育做得比中國差的印度的軟體人員,都在全球享有美譽。

當然在創新上,可能現在比歐美要差一點。但這是歐美本身擁有的技術和標準領先,還有技術封鎖導致的結果,而不是我們沒有創新能力。比如做晶片的光刻機,就不賣給你,還用專利卡住你,這方面怎麼創新?

我們早在60年代就有光刻機的相關研究了。所以真不是我們的教育模式不行,而是外部環境限制太厲害。

華為這麼多工程師,和全國各行各業的創新人才和中流砥柱,不也是受應試教育過來的?

所以,綜合上來說,我們的應試教育還是做得比較成功的。像我,如果沒有應試教育,就不可能從落後的四線城市走向一線城市。即使是我那些沒能讀大學的小夥伴,他們也通過應試教育學到了很多東西,幫助他們後來應付生活的各種挑戰。

關鍵是,應試教育怎麼做。做得不好,就變成填鴨式教育了。填鴨式教育,就會把人教壞,肯定不會產生高分低能,而是產生低分低能。在應試教育中,能拿高分的,就一定不會低能。

因為應試教育的本質,就是教育孩子學會解決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數沒有多少現實意義,但能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在做任何事情時都適用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所以當高分考生、名校畢業生走上實際工作崗位,或者完成具體事務的時候,也能發揮出讀書時的能力。

應試教育的問題,都是範式問題,即有標準答案和解決路徑的問題。相較於開放式問題,即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它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因為有明確和直接的反饋,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和理想答案的差距在哪裡,並從中思考改進的方式。

而開放式問題,麻煩在於,沒有一個可參照的標準,只能改進自身。何況,對基礎知識和思考邏輯架構還沒建立的學生而言,開放式問題顯得非常困難。不同人又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莫衷一是,很容易讓人走偏。

應試教育被人詬病的一個大點就是缺乏靈活性,但實際上解題思路靈活的人,做起事情來也非常靈活,腦子並不呆板。

比如我讀《新概念英語3》100遍,化整為零,並用正字來紀錄的做法,就很靈活,應該我是第一個提出這麼學英語的。雖然前面還有俞敏洪背《新概念英語》200遍和李陽的瘋狂英語,但我綜合所學的管理知識和實踐經驗,創造了全新的方法。

這些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是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應試教育的過程有四個基本步驟:

一、學習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二、實際解決各種範式問題

三、根據結果,思考更好的解題方式

四、形成新的解題思路

如此反覆訓練十二年之後,基本上都能培養出一個既能做實事又兼具靈活性和成長潛力的學生。

填鴨式教育,則沒能讓學生受到完整的應試教育。

它最大的特徵是,直接將已知的、最好的解題方法告訴學生,讓學生失去了思考和進步的空間。通常還會伴隨教育者,主要是家長和老師,不耐煩或者打壓學生積極性的言論或者行為。時間久了之後,學生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懶惰」的特徵,即不願意主動去思考問題,而是直接照搬已有的解題思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過程中的樂趣和成就感,已經被剝奪殆盡。

這是今天許多家長們都在犯的錯誤,不允許孩子做得不夠好,或者嫌棄他們進步的速度太慢,太磨蹭,太浪費時間。有了這種想法之後,就會親自下場,手把手將最好的解題方法告訴孩子。短時間內,這種做法可能會有較大的成果,但長期是非常不利的。

根據我的個人學習經驗,留有犯錯的空間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嘗試多種不同的做法,找到比原先更好的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這養成了一種非常好的思考習慣,大大提升了主觀能動性,就算遇到全新的問題,也不會坐以待斃。而且膽子也比較大,不怕失敗,反而提高了成功機會。

反之,有些人很習慣直接伸手要「最好的方法」,這是他們從小就形成的習慣。而在我的認知裡,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可用的方法,能改進的方法。

這個事情,短期之內看不出影響,但是當它根深蒂固的時候,可就難辦了。好多家長都抱怨孩子小學成績在雞娃的努力之下挺好的,怎麼到初中就不行了?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趁還沒有積重難返的時候,及時收手,給孩子留一點探索的空間。耐心很重要,有些事情急不來。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相關焦點

  • 填鴨式教育是教育的最優選擇
    由來填鴨式教育是蘇聯一位教育家凱洛夫發明的,他發明這種教育後就被蘇聯人民唾棄,當時中國沒有完善的教育體系,結果撿了人家失敗的發明(中國人當時比較保守)。在中國全部都是這種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把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給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反正完成任務就得了」學生如實說。與之相對的是啟發式教育。相對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方式當然是啟發的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話:「我聽,我忘記;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記住。」填鴨式教育前兩項都佔全了,就是沒有「做」這一環節。而啟發式教育就充分考慮到了做的重要性。
  • 填鴨式教育的興衰史
    填鴨式教育是我們家長聽到最多也擔心最多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那到底什麼是填鴨式教育呢?它是由誰創造出來的呢?它為什麼在中國教育界統治了這麼久呢?它的利與弊、功與過是什麼樣的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填鴨式教育的概念。
  • 填鴨式教育培養的是「奴隸」?
    導讀: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一生的走向,而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在很小就給我們建立了一套奴性的思維模式,可怕的是我們並不清楚,而這樣的思維模式將影響我們一生。曾經有一個笑話:「你要對你身邊讀書不好的同學表達善意,因為未來某天,他很有可能成為你的老闆。」雖然是一個笑話,但確實身邊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
  • 痛恨填鴨式教育?你可能不知道真正的填鴨多痛苦!
    應試教育盛行的時候,很多學習為了升學率,採用填鴨式教育,教學不求甚解,逼迫學生死記硬背。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對此厭惡至深。的確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的。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真正的「填鴨」。這是一種殘忍卻普遍的飼鴨方式。把鴨子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然後把綠豆、高粱、玉米、黑豆等有營養的東西磨成粉,做成長條形的飼料,按時用管子把飼料硬塞進鴨子的食道裡,強迫它吃下去,又不讓它運動。這樣可以使鴨子快速地長大。
  • 填鴨式教育「一考定終身」,應試教育中我們還能教給孩子什麼?
    我本是一隻蝴蝶,你剪斷我的翅膀,卻怪我沒有爬蟲跑得快。填鴨式的教育,「一考定終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取得好的成績,花費很多時間教他們應付考試,可是看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漸漸封閉自我,才逐漸的認識到學生在這過程中失去了什麼?
  • 張桂梅校長的填鴨式教育,憑什麼被點讚?
    「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養出背答案的機器,怎麼算得上是培養人才?」張桂梅校長沒有迴避,而是做出了正面解釋。「我們的教育是填鴨式。問題是孩子們基礎太差,不這麼做是救不出她們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 建議:有遠見的家長,要懂得將教育從「填鴨式」轉變為「個體式」
    於是,他們便產生了先讓孩子接受應試教育,而後再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想法,可這完全脫離了實際,換句不好聽的話叫「做白日夢」。就像「富士康」一樣,最初想的是走簡單的代工路線,而後慢慢向自有品牌的方向發展,可最終只是處境尷尬。
  • 張桂梅的填鴨式教育不算培養人才?我感激這種教育改變兩代人命運
    可即便是這樣無私的、偉大的奉獻精神,這樣優異成績的取得,仍被一些聲音質疑:「只會應試的『小鎮做題家』,到了大學真的能夠適應大城市的生活,能正常與周圍的同學交往嗎?」「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養出背答案的機器,怎麼算得上是培養人才?」
  • 中國的填鴨式教育
    我們似乎從小接受的就是「填鴨式教育」,我們也從小被灌輸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的觀點。
  • 聊聊「填鴨式教育」
    我想聊一下所謂的「填鴨式」教育。首先,我自己就是填鴨式教育的產物,從學前班的「阿波次得鵝佛鴿」,到大學求解麥克斯韋方程組,我接受的一直都是灌輸式的教育,哪個階段應該學習什麼層次的知識,早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很多時候我甚至不需要真正理解某一個知識點,只需要記住出題的模式,就可以給出很多問題的答案。
  • 張桂梅的填鴨式教育,家長為什麼不應該照搬?
    「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養出背答案的機器,怎麼算得上是培養人才?」華坪女高踐行的是填鴨式教育嗎?我們先來看看張桂梅校長的做法。在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她給孩子們制定了極其嚴格的規章制度。可以看到,張桂梅採用了死讀苦讀、應試教育、題海戰術的傳統方法,的確就是填鴨式教育。「每天只睡五個半小時,他們的身體素質會不會受到影響?」「只會應試的「小鎮做題家」,到了大學真的能夠適應大城市的生活,能正常與周圍的同學交往嗎?」
  • 有聲中日雙語 丨「填鴨式教育」用日語怎麼說?
    填鴨式教育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詰め込み教育とは、膨大な勉強によって基礎學力の早期取得を目指す教育や、短期間の間にどれだけの情報をインプットし、応用できるのかを目指す教育を指すことがあります。直到70年代前後,在日本的教育環境中,填鴨式教育還是日本的標準教育方式。填鴨式教育是指為了在早期獲得基本學習能力而大量學習的教育,也是指為了應試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攝入知識的教育。
  • 填鴨式教育,或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很多80後的父母會深惡痛絕,認為填鴨式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破壞了成長中的快樂,是不人道的教育方法,對此全盤否定。我們提倡讓兒童誦讀經典,很多人說這是填鴨式灌輸,因為他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小,你讓他學這麼多東西,類似填鴨,他認為理解力不夠,你讓他理解這麼深的東西,叫做填鴨,這種比喻是對的。
  • 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摘要]「填鴨式教育」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寬鬆教育」就值得提倡讚美,否則,英國人也不會想到要找中國老師取經,探討中國模式教育了。但是除此以外,日本的義務教育不提供精英教育服務。對於熱衷於教育的父母而言,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超越基礎教育之上的更多文化教育,就必須選擇另外的教育方式:送孩子去學校之外的私塾接受更深入的學習與強化訓練,或是讓孩子考入有名的私立中小學就讀。與負責義務教育的公立學校不同,日本的私立學校各有各的辦學特色。是校風自由還是紀律森嚴,依各所學校自己的辦學方針而定。
  • 「填鴨式教育」造就學習機器,孩子的成績上來了,童年卻沒有了
    這種「填鴨式教育」讓孩子沒有辦法擁有一個能夠快樂玩耍的童年,每天都被繁瑣的學習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雖然「填鴨式教育」讓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來了,人也變得多才多藝,成為了一個無情的學習機器,但是他的快樂的童年卻沒有了。
  • 告別 「填鴨式教育」
    什麼是填鴨式教育?
  • 有感於活在應試教育下的素質教育
    這裡,其實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又叫填鴨式教育,或者說灌輸式教育,結合現在的初高中學習,又有個名詞叫做縣中模式,如果你不理解什麼是縣中模式,想想衡水中學就明白了。學校通過製造封閉環境,不斷給孩子洗腦,讓孩子熱衷於刷題,通過高強度的學習來提高成績。
  • 從「吸菸致貧」到「填鴨式教育脫貧」,沒點定力都不知道怎麼活
    當然,有人說「我抽菸一輩子肺也沒毛病」,咱不抬槓,你長一個鐵肺,那是你個人的能耐。不過這也只是猜猜,沒依據的。這也不是區分填鴨式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標準。填鴨式教育是一種僵化的、死板的教育模式,只告訴學生「是什麼」,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素質教育告訴學生「是什麼」,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填鴨式教育強推「死記硬背」,拒絕「理解記憶」;素質教育也強調記憶,但強調的是「理解記憶」。
  • 「填鴨式」教育不可行,把「填鴨式」變成「個體式」才是明智選擇
    為了能提高孩子的成績,她採用了填鴨式教育,每天放學後就逼著孩子做這做那,做不完不許睡覺,為了補上漏洞,她還給孩子請了家教來給小北「開小灶」,原以為這樣做就能夠提高孩子的成績了,但沒成想,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
  • 請留下口德,張桂梅不是填鴨式教育代言人,而是悲壯英雄
    問題是孩子們基礎太差,不這麼做是救不出她們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就是因為張桂梅校長的這一句話,很多人像撿到了寶貝,忙不迭地掐頭去尾、改頭換面,來為填鴨式教育搖旗吶喊,同時不忘抹黑素質教育。其觀點綜合起來大致就是這樣:素質教育只是精英階層的遊戲,填壓式教育才是提高分數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