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認為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完全比不上歐美發達國家的素質教育。而且,這個說法在很多沒出過國也不了解歐美教育的家長那裡非常受歡迎。
他們認為歐美教育好的原因,大多數都來自道聽途說,即網絡文章,或者少數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家庭的聲音。然而,事實的真相是,歐美的教育是為統治階級準備的、排他式、壓迫式教育,而不是為了培養人才的。
感興趣的話,你可以看《特權:哈佛與統治階級的教育》這本書,了解歐美的教育真相。
雖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們的基礎教育可以說得上是全世界最強的。應試是這個教育體系最重要的基本目標,每個參與的孩子最終幾乎都想拿到一張名牌大學的門票。換言之,應試教育不只是教育,還是一種公平的選拔機制,將全國中最有潛質的一部分人挑選出來,讓他們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引領國家科技、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
這是一個淘汰機制。過程中,必然會錯失一些好的苗子,但同時也會提升參與者的整體實力。於是放眼全球,出產尖端科技人才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這些人才非常受歐美歡迎。甚至應試教育做得比中國差的印度的軟體人員,都在全球享有美譽。
當然在創新上,可能現在比歐美要差一點。但這是歐美本身擁有的技術和標準領先,還有技術封鎖導致的結果,而不是我們沒有創新能力。比如做晶片的光刻機,就不賣給你,還用專利卡住你,這方面怎麼創新?
我們早在60年代就有光刻機的相關研究了。所以真不是我們的教育模式不行,而是外部環境限制太厲害。
華為這麼多工程師,和全國各行各業的創新人才和中流砥柱,不也是受應試教育過來的?
所以,綜合上來說,我們的應試教育還是做得比較成功的。像我,如果沒有應試教育,就不可能從落後的四線城市走向一線城市。即使是我那些沒能讀大學的小夥伴,他們也通過應試教育學到了很多東西,幫助他們後來應付生活的各種挑戰。
關鍵是,應試教育怎麼做。做得不好,就變成填鴨式教育了。填鴨式教育,就會把人教壞,肯定不會產生高分低能,而是產生低分低能。在應試教育中,能拿高分的,就一定不會低能。
因為應試教育的本質,就是教育孩子學會解決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數沒有多少現實意義,但能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在做任何事情時都適用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所以當高分考生、名校畢業生走上實際工作崗位,或者完成具體事務的時候,也能發揮出讀書時的能力。
應試教育的問題,都是範式問題,即有標準答案和解決路徑的問題。相較於開放式問題,即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它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因為有明確和直接的反饋,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和理想答案的差距在哪裡,並從中思考改進的方式。
而開放式問題,麻煩在於,沒有一個可參照的標準,只能改進自身。何況,對基礎知識和思考邏輯架構還沒建立的學生而言,開放式問題顯得非常困難。不同人又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莫衷一是,很容易讓人走偏。
應試教育被人詬病的一個大點就是缺乏靈活性,但實際上解題思路靈活的人,做起事情來也非常靈活,腦子並不呆板。
比如我讀《新概念英語3》100遍,化整為零,並用正字來紀錄的做法,就很靈活,應該我是第一個提出這麼學英語的。雖然前面還有俞敏洪背《新概念英語》200遍和李陽的瘋狂英語,但我綜合所學的管理知識和實踐經驗,創造了全新的方法。
這些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是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應試教育的過程有四個基本步驟:
一、學習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二、實際解決各種範式問題
三、根據結果,思考更好的解題方式
四、形成新的解題思路
如此反覆訓練十二年之後,基本上都能培養出一個既能做實事又兼具靈活性和成長潛力的學生。
填鴨式教育,則沒能讓學生受到完整的應試教育。
它最大的特徵是,直接將已知的、最好的解題方法告訴學生,讓學生失去了思考和進步的空間。通常還會伴隨教育者,主要是家長和老師,不耐煩或者打壓學生積極性的言論或者行為。時間久了之後,學生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懶惰」的特徵,即不願意主動去思考問題,而是直接照搬已有的解題思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過程中的樂趣和成就感,已經被剝奪殆盡。
這是今天許多家長們都在犯的錯誤,不允許孩子做得不夠好,或者嫌棄他們進步的速度太慢,太磨蹭,太浪費時間。有了這種想法之後,就會親自下場,手把手將最好的解題方法告訴孩子。短時間內,這種做法可能會有較大的成果,但長期是非常不利的。
根據我的個人學習經驗,留有犯錯的空間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嘗試多種不同的做法,找到比原先更好的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這養成了一種非常好的思考習慣,大大提升了主觀能動性,就算遇到全新的問題,也不會坐以待斃。而且膽子也比較大,不怕失敗,反而提高了成功機會。
反之,有些人很習慣直接伸手要「最好的方法」,這是他們從小就形成的習慣。而在我的認知裡,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可用的方法,能改進的方法。
這個事情,短期之內看不出影響,但是當它根深蒂固的時候,可就難辦了。好多家長都抱怨孩子小學成績在雞娃的努力之下挺好的,怎麼到初中就不行了?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趁還沒有積重難返的時候,及時收手,給孩子留一點探索的空間。耐心很重要,有些事情急不來。默默耕耘,靜待花開。